..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他,那麼多人跟他學習,而且還傳到現在,什麼原因?全在教學!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,時間最長的;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;耶稣教了叁年,被人害死的;摩西也教了二、叁十年,統統是搞教育。那些經典都是他們當年教學留下來的,這些事實我們都知道。
我們今天把教學丟掉了,專門去搞祈禱。祈禱固然有效,但是祈禱的效果還是在明理,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個祈禱有效。道理搞不清楚、搞不明白,做這個祈禱,這是迷信。爲什麼?意念不能集中。這佛經上有個最高的指導原則,叫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祈禱怎麼産生效果?祈禱時間裏頭,你一心專注上帝,或者這個神,一心專注,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一心專注,這個祈禱就起作用。這今天量子力學家所說出來的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,是這個道理。一般人他不懂,他在那裏祈禱還打妄想,他還有雜念,那這個祈禱功夫全破壞了。所以你細心去觀察,最早創教的這些教主都是教育家,我們今天講社會教育家,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都是這種身分。而且出現在世間都是義務的,都不是問人要錢的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手不接觸金錢,所以心裏頭沒有這種念頭,沒有這個概念。我們要想正法久住,宗教還能夠延續下來,那就是說宗教必須回歸教育。
去年梵蒂岡邀請我,我也是爲這樁事情,加強他們對于教育的重視,我參加了,希望大家重視宗教教育。中國古人講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。但是在中國,中國古時候的家無論是哪個項目,統統是教學爲先。格物,教學爲先;致知,教學爲先;誠意、正心,教學爲先;齊家,教學爲先;治國、平天下,統統是教學爲先。這是中國人的智慧,中國人的方法,不但教學,還做出榜樣。成湯做出了榜樣,這曆史上有記載的,周朝的文武做出榜樣,那個時代並沒統一,八百多諸侯國尊文王爲天子。那天子是個榮譽的稱號,沒有管轄權的,爲什麼?這人有道德、有智慧、有學問,自己國家治理得非常好,成爲整個世界一切小國、諸侯國的榜樣,大家都來跟他學,都來向他請教。
榜樣的樹立比什麼都重要,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,科學就是你拿證據來,我才相信;沒有證據,不相信。所以我們今天,個人是個人的榜樣,家庭是所有家庭的榜樣,團體是所有團體的榜樣,傳統文化才能興得起來,正法才能久住世間。我們如果還有嫉妒心,還有分別心,我們在破壞,我們不是在建設。我們天天講,講了幾十年了,聽的人很多,爲什麼一個榜樣都出現不了?就是不肯放下。首先要放下傲慢,要放下嫉妒,要不然一事無成。傲慢、嫉妒是最嚴重的破壞力量,破壞不是在外面,是在自己內裏。我們的老祖宗聰明、有智慧。你看古時候做官戴的這個帽子,這個帽子兩層,前面一層低,後面高出來一層,這個冠叫進賢冠。什麼意思?前面這一層是自己,後頭那是後人,希望後人要高過我,這個社會才會有進步,才能延續下去。現在我們這個帽子是什麼?前面高,後頭低,後頭沒有了,只有自己,沒有後人。這還得了!不知道生生不息跟自己是一體,不曉得。這個道理儒講,但是佛講得透徹,佛裏頭講的有因果關系在裏頭。
所以一切善法,善的果報都是『修善積德所致』。我們不能不重視這句經文。「修善積德」,舍己爲人,只有大家,沒有自己,你把這個事情才做得圓滿,做成功了。雖然做成功了,不居功。如果自己以爲我做成功了,你是做成功了,你修的是福,佛家講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如果你不居功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個功勞是大家的,每個人都有分,不是我一個人功德,那就變成功德了。功德讓你所得到的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,你覺而不迷,這是真實功德,這個好處利益太多太多了!如果遇到淨宗,知道有個極樂世界,一心一意想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你決定去得了。到極樂世界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
我們將這一段注解念一遍,我們接著看,「賢明、智勇、才達乃人中賢智之士。長者義兼二者,乃積財具德者之通稱。又爲年長多財者之稱號。世間富貴賢智之人,皆由過去世中,行慈盡孝,修善積德所致也」。這是富貴之所由來。我們這一生沒得到富貴,那我們就知道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明白了因果是絲毫不爽的。我命裏頭沒有富貴,現在修行不行?行,來得及。只要你覺悟了,只要你真幹,叁年准定有效果。心要真,心要誠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你看連求作佛,這是最難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到,這個世間富貴,在佛法看這小事一樁,哪有不成就的!《了凡四訓》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絕不是袁了凡一個人,像袁了凡這種人太多太多了,只是沒有把這個故事寫下來流傳出去。他是寫了一本書,實際上是勸他兒子的,沒有想到這部書現在流傳全世界,這是他作夢也沒想到的一樁大好事。原來是勸兒子,現在勸天下人,那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
底下一段,「以果驗因」,這教給我們怎麼看。果在眼前,想想眼前果從哪裏來的?一定有因。
【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。】
世間有這些眼前現實的事,呈現在面前。
【壽終之後。入其幽冥。轉生受身。改形易道。故有泥犁。禽獸。蜎飛蠕動之屬。】
這講輪回。我們看注解,「上述之因果不虛,乃世間所見之事」。我們在前面,惡業、殃罰,看到窮乞,貧窮的乞丐,「乃至尪狂,乃殃罰中之易見者」。這些事情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,到處都看得到,你看到這些人在造業。「而未知壽終之後其苦尤爲深劇」,看到眼前苦,來生之苦他沒有看見。這一生所見到的苦,這是花報,我們中國人講現世報。覺悟回頭要快、要早。這樁事情跟緣有關系,如果遇不到緣,你不知道回頭。佛教,這麼好的東西,現在被人看作是宗教、是迷信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對這個有很深的誤會,一生沒有意思去碰它,這印象太深刻了。也沒有人講,講經是有,沒講清楚、沒講明白,聽了幾堂課不想再聽了。
我年輕喜歡哲學,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。方老師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佛教的。要不是他給我上這個科目,我這一生跟佛沒緣。沒有想到這堂課把我人生改變了,世間還會有這麼好的東西,我就全心全力來學習。真是緣分好,認識章嘉大師。方老師在那個時候教我,他大概才五十出頭的樣子,我們這張照片就是那個時候照片。知道這個是大學問,一般人講宗教是迷信,那是誤會,是非常嚴重的誤會。老師告訴我佛經哲學不在寺廟。我問他在哪裏?在經本。他告訴我,從前的出家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真正是善知識。他說現在出家人他不學了,但是經本在。特別在六十年前的臺灣,書店上買不到佛經。全臺灣只有兩個書店印佛經,數量很少,臺中的瑞成書局,臺南的慶芳書局,就這兩個書局,種類也不過十幾種,印的數量很少,找不到。那想看的書,那就到寺廟裏,有藏經,臺北善導寺是規模最大的,星期假日去抄經,買不到,哪像現在這麼方便,那時候經典真是如獲至寶。章嘉大師,這是專學佛的,所以我就依靠他老人家,很慈悲,跟方老師一樣,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,我跟他叁年,所以基礎是這樣奠定下來的。我這一生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,他希望我出家,希望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聽話,我都做到了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、教學,什麼都沒有,一生過流浪的生活,居無定所。我這一生也是流浪,也是居無定所。
有一次偶爾想想這個緣,所以佛家講緣,我這個緣也是偶然一個念頭,造成以後的緣分。臺灣大專學生學佛,從臺灣大學開始,一批學生,應該幾十個人,不到一百人,組成一個佛學社。學校承認了,正式學生課外活動的社團,領導他們的是周宣德教授,晨曦社。周教授跟我們李老師是老朋友,周教授是虔誠的佛教徒,印光法師的弟子。到臺中來看李老師,把這樁事情告訴老師。老師聽到非常歡喜,大專學生學佛了,好事。因爲這是高等知識分子,能夠幫助社會上化解誤會,佛教不是迷信。你看高等知識分子都學佛了,好事情。他們談話,我在座。等周老師走了,我跟李老師說,我說,「老師,未必是一樁好事」。老師瞪著我,眼睛瞪著我,「怎麼不是好事?」我說,「如果萬一先入爲主,那些教師把他們都教歪了、教錯了,以後誰能夠把這些人的觀念糾正過來?」老師聽我這句話,真的,就很嚴肅,想了想這確實是問題。他問我,那怎麼辦?我就給他建議,他在臺中辦個慈光圖書館,我說我們就可以利用圖書館,每個星期天辦大專佛學講座,讓中部地區的大專學生到這來學。他就同意了。找我很多次,我們討論這個問題,開哪些課程,請哪些老師。
慈光大專講座真搞成功了。寒暑假就集中訓練,對臺中之外,各縣市的這個大專學生都可以到臺中來學習,不收費用,管吃管住,時間是兩個星期到四個星期,就這麼辦起來了。所以這些學生我都認識。以後我到臺北,道安法師在北部中國佛教會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,也是每個星期天上課。他請我做總主講,我在那裏講了四年,所以十年當中我認識大專學生將近一萬人。這些同學畢業出去之後到外國留學,拿到學位,在外國工作,成家立業了。所以我一到外國去,這些同學一聯系,光是美國、加拿大就叁百多個同學聯系到了。我這個國外緣是從這麼來的,無意當中說這麼一句話,開了在全世界弘法的這些緣。否則的話誰認識你?誰會請你?偶然周宣德老居士這麼一句話,造成以後一生在全世界弘法的緣分。這個緣是愈來愈擴大、愈來愈殊勝,幫助我們走向聯合國,幫助我們認識很多國家的領導人。
所以我們的念頭多替別人想,不要替自己想。後面後續這些發展,都是意想不到的。方老師在那個時候,那個時候只有黑白電視,還沒有彩色的,老師就告訴我,這個東西(這電視機)可以興旺一個國家,也可以滅亡一個國家。他對于這個科技的發展非常重視,囑咐我,以後有緣要利用這個弘法,這個效果會很大。那個時候只是聽聽,不敢動這個念頭,這個要花多少錢?這錢從哪裏來?我們一生守的原則,絕不化緣,餓死、凍死也不會向人家要一分錢,堅持這個原則。
同學們在國外生活也很不容易,所以我跟他們約法叁章,你們邀請我,飛機票、交通費用你們負責,我到這個地方吃住你們負責,一分錢供養我都不要,這大家放心。盡量減低他們的負擔。所以這就是長年在國外到處走,這也不是我自己意思,也是環境逼著沒法子。我自己意思,如果真能有個山頭,我能夠定下來,有個十年、二十年不動,我真有成就,這也是李老師非常重視的。但是沒有這個環境,只好流浪,到八十五歲。去年香港有個老居士往生了,也是老朋友,早年聽我講經,往生了。他自己有個住處,小地方,叫六和園,挺有意思,囑咐他的夫人這個地方要送給我,供養給我。我去一看,很歡喜,我就接受下來。我說,八十五歲了,佛菩薩給我一個定居的地方,那我就定居在香港了。
這也是章嘉大師教的,教我走弘法利生的路子,學釋迦牟尼佛。他說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,你不要操一點心。我真聽話,我真相信他,一生佛菩薩照顧,自己不操心。所以出家,自己也不操心,爲什麼?出家找師父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你去找這個老和尚想在那裏出家,人家不答應,你怎麼辦?我說,那當然很難過。他說是!那怎麼辦?求佛菩薩,不要求別人,求佛菩薩。我就真求佛菩薩。我出家是師父來找我,找九次,兩個月來找了九次,心很誠,所以我就跟他出家了。不是叁次,來九次。受戒也是的,因爲受戒要錢,要繳費,我到哪裏去找錢?常住不肯支持,那我們就沒有法子。我這個老校長,周邦道周老師,我出家他知道,我講經的時候他來聽,他就問我,他說,「基隆八堵那個地方開戒,你怎麼沒有去受戒?」我就告訴他,那個時候受戒繳費要五百塊錢,我說我沒有這個錢。他告訴我們同學會,同學會這些同學大家捐助,捐助這筆錢讓我去受戒。全都是外面的緣成熟了,我們這一生隨緣不攀緣。有事情,有緣我們一定要做;沒有,不要去找事,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,心安理得,與道才相應。
好事決定是利益大家的,利益這個地方的,利益國家、利益全世界的,這個事一定要做。利益我個人的、利益我們這小道場的,這事可以不必做。這都是老師的教誨。現在老師雖然都不在了,可是我們一生守住老師教誨,念念不忘老師教誨。老師教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有前後眼。前眼是什麼?看過去;後眼是看來世,要想到來世的果報,那一切不善的自然不敢想。一切殊勝當中,沒有比極樂世界更殊勝。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?是求學。那個地方求學沒有障礙,那個地方的護持人是阿彌陀佛。我們衣食住行,一切所需阿彌陀佛供應,我們不操一點心。佛天天講經說法,而且在極樂世界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幾乎跟佛差不多,所以有能力像他一樣,每一天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供佛。供佛是修福,聞經是修慧,福慧雙修,這個機會到哪去找?十方世界殊勝,沒有極樂世界這一條殊勝。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真的要去,不去那就可惜了。
經文下面說,「入其幽冥下」,『轉生受身』,一直到『蜎飛蠕動之屬』,這是「正表其罪苦」,說明他來生的果報。從我們現前去觀察,你看人,受苦難的這些人,你看這些動物。現在不但動物受苦難,連植物都遭受災難。爲什麼?生態平衡破壞了,土壤有毒,農藥、化肥汙染了土地,花草樹木受了影響,我們看了很難過。天天喊環保,沒用!人還是爲他自己利益,不顧別人、不顧環境。這使我們想到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會有災難,想想看,我們人所作所爲能沒有災難嗎?不可能。這經上講得這麼清楚,如果人個個都能夠修善積德,個個都能夠孝養父母,奉事尊長,這個世界才沒有災難。
今天世界嚴重的問題是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,什麼問題?人心壞了,社會亂了,地球災變異常,這是我們遇到的。如何拯救?如何化解?這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一樁大事。從哪裏做起?要從自己本身做起,自己真幹,依教修行。佛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的,我們要記住,別人不做,我們做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