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造殺盜淫妄,這個麻煩就來了,這不善。我們今天一定要反過來,起心動念是仁義禮智信。
所以他們的科學家提出避免災難的方法,這個我們聽到很多人都這麼說,第一個要求素食,不殺生。第二個要求人有愛心,真誠的愛心,能夠愛別人,能夠愛衆生。第叁個要求保持鎮定,就是災難來了不要害怕,不驚不怖,心能夠穩定下來。穩定,心定下來就有智慧,就知道應該怎麼做;心一亂一慌,人不是在災難當中死的,是被嚇死的,這個很冤枉,所以要不驚不怖。從現在幹起,要養成慈悲。我們佛門有這些法度,十善、五戒就是法度,必須遵守。六和、六波羅蜜是菩薩的法度,我們能夠遵守、能夠落實,是菩薩行。就這四樣東西,就能保全自己,就能夠化解災難。記住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羅蜜這四科放在心上,認真的幹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這四科,我們會平平安安度過災難,沒有一點恐怖,沒有一點憂慮。祖師教導我們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,一心求生淨土,必定往生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注解,「以下從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後」,不顧前後就是不信因果,前是因,後是果報。現在不相信因果的人很多,他敢造惡業,他以爲沒有果報,殊不知果報就在眼前。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,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善心善行的人決定有善果,不善的心行決定有惡報,都在眼前。「不順法度。法者法軌」,五戒是軌道、是方法,不能超越這個軌道,十善是軌道。今天社會動亂,修六和敬,社會就能回歸到安穩和諧。十波羅蜜,叫六波羅蜜,菩薩的法軌,菩薩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禅定、精進、般若,菩薩修行的六門功課,叫成佛之道,前面都細說過。
「度者軌度、規度,即常規也」。我們一般講規矩,度是規矩,必須要守規矩。規矩這兩個字的來源,古時候工匠他所用的曲尺跟圓規,畫圓一定用圓規,畫方的一定用曲尺。所以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,用它來代表法度。人一定要守法,這個法前面說過,是隨順自性,隨順大自然的規律,這叫大道。這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,不是的,是自然法則。換句話說,五戒十善是自然法則,六和是自然法則,六度是自然法則。普賢菩薩講到極處,十大願王,那是自然法則的圓滿,我們不能不遵守,要把它看作這是常規。
所以中國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叫常,五常,五種常規,永遠不能夠改變,它是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。超越空間,遍法界,任何地方它都是准則,不能違背;超越時間,不論是古時候、現在或者是未來世,它永恒不變,萬古常新,不能說它過時了,它永遠不會過時。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。怎麼知道是真的?我們通過實驗。我們把這四科跟不同族群的人講,他們聽了歡喜,跟不同宗教的人去講,他能接受,沒有遇到一個反對的。這真正是常規,時代再怎麼進步,你不能脫離它,脫離它災難就來了;你隨順它,災難就沒有了。災難是從心變現的,可是這個確實需要教育,古聖先賢把這些道德仁義禮都落實在教育,用教育這個手段來普遍的推廣,它的效果就是社會和諧,天下太平。
不順法度,必定産生『奢淫驕縱,任心自恣』,這是現代的社會現象,佛在叁千年前就看得很清楚,說出來了。「奢者奢侈」。淫是過分,無論幹什麼都太過分了。孔子,中國人尊稱爲至聖,聖賢當中排名第一。夫子日常生活,學生們說的,夫子之德表現在生活上,五德,溫良恭儉讓。這就是聖人的標准,溫是溫和;良是善良;恭是恭敬,對人對事都恭敬;忍是忍辱;儉,儉是節儉;讓,那就是忍讓,禮讓,溫良恭儉讓。孔子一生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節儉,一點不浪費,不奢侈,聖人!仁者愛人。夫子並不富有,一生生活,用現在的話說,清寒。沒有做過大官,沒有發過大財,一生把做人的樣子做出來了,人要像個什麼,他做出榜樣,那就是做人的樣子。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一句話,「人性本善」,這個善怎麼落實?夫子一生溫良恭儉讓就是本善,人本來是這個樣子的,孔子圓圓滿滿的把它做到了。
在佛法裏面,落實在五戒十善,釋迦牟尼佛做到了。佛沒有做到的他不講,他不會教人,他說給你聽、教導你的,他決定自己已經做到,而且做得很圓滿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做到了,圓圓滿滿做到了。與一切衆生相處,見和同解,這個見是指什麼?是指的明心見性。見性的人知道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這真叫見和同解。這個概念,在中國老子有,老子說過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。這個境界是大乘見性菩薩的境界,不是普通境界,明心見性,他才能說得出這句話。既然是一體,怎麼能不愛?怎麼可以嫉妒傲慢?嫉妒傲慢是違背性德,違背性德就是罪孽。這種罪在大乘教裏叫性罪,果報自然變現出叁途。叁途不是真的,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,是一切衆生業力變化的。大乘教裏面,真的就是自性,梵文稱爲般涅槃,那是真的。
所以佛法教我們,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。那是什麼?回歸自性,圓滿成佛。二邊是什麼?體是一邊,自性的本體;作用是一邊,自性起作用,現相。體能現,相所現,要知道能現所現都不可得。能現,非物質、非精神、非自然。所現的?所現的有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。體上沒有,叁樣東西都沒有,所以叫空,你不要執著它。相上雖有,它是生滅法,不是真有,是假的,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刹那生滅,包括阿賴耶。生滅相就是個相續相,而且是相似相續相,後一個相不是前面那個相,每一個相都是獨立存在的,存在的時間極爲短暫。我們根據彌勒菩薩他老人家的說法,換算成我們現在,以秒爲單位,一秒鍾多少變化?一千六百兆,所以不可得,你不能放在心上。這是有,有而非有,空而不空。因爲空它能現相,雖現相,不可得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
我們生活在這裏頭,清淨、平等、覺悟,這叫佛知佛見,這叫參透了諸法實相。參透之後,大用無方,衆生在迷,你能度他,你能夠引導他回歸自性,這個人就稱之爲佛菩薩。佛菩薩自己出離了,脫離十法界了,所以他有能力幫助我們、引導我們也能出十法界。方法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方法裏面最殊勝的,大家稱爲第一法,就是念佛往生淨土。這個方法修學的條件簡單,總共就四個字,第一個,信,真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沒有一絲毫懷疑,真信。第二個條件,真願意往生。《無量壽經》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把極樂世界方方面面都講透了。黃念老的集注,以經來解經,以祖師大德的論述來幫助解經,總共他用了一百九十叁種參考資料編成這部書。這個集注對我們修學是無比殊勝的善緣。末法時期,遇著有災難的時候,這方法對我們來說是無比稀有殊勝,我們真信,真願往生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心裏面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放下,不再有其他的念頭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一心專修,沒有一個不成功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這個法門無比殊勝!
對我們家親眷屬,對我們要好的朋友,一定要以這個法門幫助他們。別的法門好,不能說不好,來不及了。爲什麼?別的法門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。例外只有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、不要消業障,只要信願持名,你就能往生。煩惱跟業障不斷,自己沒了,業障不消,自然消了。這是不可思議的能量,這個能量是阿彌陀佛加持的,我們真到極樂世界,才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有多大的恩德。在這個地方不知道,到極樂世界見佛就知道了。知道了、見到了,才曉得感恩;你還沒搞清楚,你沒有感恩的心。只要你肯念,照著這個也能往生,往生之後,你才知道。
所以經文上,講不順法度的人,「奢淫驕縱」,這四個字,這造業。奢侈,過分了。淫,不單是指男女,男女之外,你所做的過分,都叫淫。雨下得太多了,在中國古籍上講淫雨,雨下得太多,成災難了,就是過分了。「驕者驕橫」,我們一般講仗勢欺人,或者自己有財富,自己有很高的位子,欺負別人。奴役別人、奪取別人的,這都是盜心。「縱者放縱」,放逸。「自恣」,恣也是放縱的意思。「男女共居,不順法度。放情縱欲,但圖快意,不懼罪譴,故雲任心自恣」。這是說出這一樁事情,飲食起居都過分了。富貴人家選擇在山川秀麗之所建豪華別墅,有很多他自己一生在那個地方一個晚上都沒住過,就是太過分了。請這些工人給他照顧、給他打掃,那些工人有福報,工人享福。這都是欠債的,前世欠別人,要還債。這個我都曾經見過,何苦來!現在山川秀麗地方都有高級的旅館,住旅館不是一樣去享受嗎?何必自己在那裏蓋個別墅,花那麼多冤枉錢,表示自己有(擁有),其實自己一個晚上都沒住過,這叫迷惑顛倒。有錢有勢的,這種別墅他不止有一個,甚至于在全世界好的地方他都有,這叫過分,不順法度。
要知道這個世間還有多少窮苦的人,沒吃、沒穿的,被凍死、餓死的有,很多!我們看到非洲的報告就很多。你在這個地方蓋一棟別墅,這棟別墅的錢要拿去救人,救多少人!偏遠的地方,獎學金很管用,幫助貧苦的學生能夠安心讀書。我在澳洲,澳洲大學一個學生一年的費用要一萬澳幣,我在學校幫助他十個人,這一年十萬澳幣。我在印尼,也是大學的,幫助十個人十萬澳幣,幫助多少學生?七百多個學生。我到學校去看,真的,他們生活程度低。
有錢應該多做一點好事,絕不要自己貪圖享受,那是造罪業。尤其出家人,出家人你沒有從事于生産,你的錢財哪裏來的?十方供養的。十方供養給你是幹什麼?叫你替他做好事。結果你自己拿去享受了,這個果報要承受。世尊給我們做榜樣,一生沒有建過道場,一生都是住在野外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晚上休息,找一棵樹下,一生沒有改變。往生的時候在樹林裏頭,不在房子裏面。世尊也曾經給我們做過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