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的晚年出現,不然就是來世的事情,真叫冤冤相報。所以,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,善護叁業,他把口業擺在第一。口業是言語,言語當中得罪人是最容易的,而且自己造的真正不知道,他養成的習氣。有些同修我們相處久了知道,知道他的習氣,習氣一樣造業,習氣在臨終一樣産生嚴重障礙。惡的因要除,惡的習氣也不能有。除不善的心容易,改不善的習氣難,真要功夫。養成這些不善的習慣,要時時刻刻警覺、時時刻刻提醒,讀經是提醒。在這個世間,冤仇要化解,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,這些全爲了往生的時候沒有障礙。
經上講的前後,末後這一句『不顧前後』,「前後」是因果,「前因後果」。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前不顧是非」,這種人現在很多,「後不顧譏嫌」。古時候說這句話行,爲什麼?古人有羞恥心,現在人沒有了。有羞恥心,不敢明目張膽作惡,怕別人批評;現在沒有了,自己不怕,別人也看成習慣,不是新聞。下面還有個說法,「前不顧明哲昭察,後不顧鬼神冥記」,前是現前,他不在乎。這些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智慧的人,這就是明哲,昭是非常明顯,看著他,所謂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,不敢動惡念,不敢爲非作歹。現在這一條好像也不存在了,造惡的人沒有任何顧忌。但是後面這一條存在,後是什麼?有鬼神冥冥當中都把你記錄下來,這個沒法子的,正是因果裏面所說的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。時辰,惡貫滿盈的時候,你造惡造得太過分,造到你自己不能承受了,果報就現前。
「或亦」,這是另外一個說法,「前不顧過業,後不顧來報」,這一句也是講因果。現前不顧過失、罪業,他都不在乎,別人不敢做他都敢做,逞英雄好漢;後不顧來生報應,甚至于他根本不相信有來生,根本不相信有報應。現在不相信因果的人很多,愈來愈多,爲什麼?因爲他看到作惡的人那麼多,沒有報應,他沒看到;行善的人也不少,也沒有什麼好的報應。造作一切惡業的人也沒有惡的報應,他不相信了,認爲那是宗教講的,那是迷信,那不是事實。災難,災難那是自然災害,與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不相關。這是現代社會絕大部分的人持這樣的一個看法,所以他有膽量,他沒有畏懼。「但求爭勝,不惜兩敗俱傷」,他幹得出來!今天發動戰爭,如果這世界上大國,擁有核武的,他真敢發動,他知道兩敗俱傷他也幹。這什麼樣的人,這是什麼人?糊塗到極點,愚癡到極點。不知道什麼叫地獄,墮落之後,後悔來不及了,他在地獄裏受罪那真叫無量劫。過去所謂殺人、害人的,被殺、受害的人不多,現在用核武、用生物武器,害的人太多太多了。
我們在佛經上看到小叁災,小叁災裏頭有刀兵劫,就說的是戰爭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戰爭時間多長?七天,七天七夜,這個戰爭。上個世紀,這地球上打了兩次世界大戰,第一次世界大戰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都不算刀兵劫,打了那麼多年。小叁災是講只有七天戰爭,我們現在才知道,七天戰爭是核武、生化,這個戰爭要打七天,世界差不多也就毀滅了。一顆核彈就消滅一個城市,現在這個世界上擁有核武的國家有不少,這些核彈、核武統計起來有幾萬枚,足足毀滅地球,我們講毀滅地球的城市,應該這個世界上所有城市全都沒有了,這個真叫叁災。
小叁災這叁災是連著來的,首先是戰爭,戰爭過後是瘟疫,瘟疫之後是饑餓,人活活的餓死。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瘟疫是七個月,現在我們明了,核武爆炸的時候,核子的輻射要七個月才能完全消失。這七個月當中,被這些殘留的輻射殺傷、喪命的人很多。七個月之後,有七年七個月饑餓,那是什麼?核彈所炸過的地方草木不生。我在日本長崎、廣島看過的,早年這個地方被核彈炸過。我問當地老百姓,這邊樹木花草現在都長得很好,我第一次去的時候,樹木花草剛剛生,一算時間是八年。也就是戰爭結束之後第八年,我第一次訪問日本,我記得我那一年好像四十九歲。當地人民告訴我,草木最近才長,一算,跟佛經上講的七年七個月七天符合,佛經上是這麼說,地上才會長草。所以,佛經上所說的小叁災,原來就是核武、生化戰爭,這是人禍,這不是自然災害,人禍之烈不亞于自然災害。自然災害,佛給我們講過大叁災,火災、水災、風災,火災會燒到初禅天,水災可以淹到二禅天,風災可以吹毀叁禅天。到四禅就沒有叁災了,所以第四禅叫福天,它的福報大,它那個地方沒有叁災。
所以,兩敗俱傷是最愚癡的做法,可是要知道這個世間真有其人,明明告訴他這是地獄業,他還是要造,他不造,他說那口氣吞不下去,他不能忍。墮地獄?墮地獄也不在乎。這種人遇到佛,佛也沒辦法救他。「只圖快意,不畏當來罪報。一切不顧,廣行諸惡」。這些現象在現前的社會我們統統都見到,而且知道這個嚴重。這些人從小沒有見到聖賢教育、沒有聽到聖賢教育,你今天給他講善,他完全不能接受,好勝逞強,養成嚴重的習氣,一生作惡不會回頭的。
下面請看第四段「禍福隨身」,請看經文:
【富有悭惜。不肯施與。愛保貪重。心勞身苦。如是至竟。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樂處。或入苦毒。】
我們看念老的集注,這裏都是說我們可以講現代人的過失。『富有悭惜』,吝惜,「下表悭吝過」,有財不肯布施。肯布施的都一些貧窮、生活勉強能過去的,這種人喜歡布施,看到別人遭難,他真還能幫忙,雖然幫忙很有限,他肯幹,他知道苦。富貴人不知道,不知道世間人疾苦,他不肯布施。他布施一定于他有利的,一定他能得到好處,他有條件的,我們看到太多了。我這一次訪問馬來西亞,在那邊有空還是繼續講經,我記得好像講了八個小時。遇到回教的齋戒月,他們在這一個月持戒,太陽出來了就不能吃東西,一直到晚上太陽落山才可以進食。爲什麼?目的是讓這些教徒們知道沒有飲食的那種痛苦,叫你自己親身感受,你對于貧困的人才能生憐憫的心,看到之後你會去幫助他們。這個齋戒的用意很深、很廣。
現在的人,特別是生活在都市,一生沒有遇到過苦難。我們這樣的年齡,出生正好遇著第二次世界大戰,中日戰爭八年。七七事變,戰爭爆發,我十一歲,戰爭結束我十九歲。戰爭當中,逃難、流亡八年,我記得我走了十個省。那個時候全都是步行,偶爾遇到水路,坐小帆船,那最舒服的,多半船靠搖橹。我們這一生親身感受的那種苦難,離開家鄉,流離失所。不過在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比現在好,人與人有感情,人間有憐憫心。我們這些逃難走到哪裏,當地人都能夠慈悲照顧,現在好像沒有了。那個時代見到陌生人,人都願意幫助你。
我們看注解,「或人富有,但悭惜成性」,小氣、吝啬,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慣,『不肯施與』。「施與即布施,不肯以財物給與他人」,愈是有錢愈小氣。「愛欲牢固,故雲愛保」,愛是愛惜,保是保護他自己的財富。「貪心深重,故雲貪重」。這個習氣不好,這個習氣是餓鬼道的業因,我們學佛的人很清楚,貪心重又小氣,自私自利。『心勞身苦,如是至竟』,這個「竟」就是命終,他這一生,「終生勞苦」。他日子過得並不快樂,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的天天想怎麼得到,已經得到的怕失掉,所以日夜操心。「直至壽命終盡」,這就是「如是至竟」。「但所得者,只是獨死獨去,無一隨者」。他對于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沒有警覺,沒有這個概念,一生在造罪業,真正是古德所謂的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一生過著貪瞋癡的日子,他哪裏會有快樂?這一生的業報盡了,離開人間,這人世間沒有一樣東西隨著他,沒有一樣東西他能帶得去。
「《嘉祥疏》曰:無一隨者,神識孤遊戲,財留在自界。蓋萬般將不去,惟有業隨身也」,沒有一樣能帶走的。古書裏頭記載,範蠡,春秋戰國時代的人,幫助越王勾踐複興自己的國家。對于勾踐之爲人,他了解得很透徹,這個人可以共患難,不能共富貴。所以國家恢複之後,他就偷偷離開,改姓名去經商去了,做生意去了。陶朱公,不叫範蠡,叫陶朱公。做生意,他很會做生意,有智慧,沒多久發財了,他把他的財物布施給這些貧窮人。統統布施光了,從小生意再做起,一、二年又發了,發了又布施,在曆史上記載他叁聚叁散,散財。所以,中國大陸從前供財神範蠡,範蠡是財神。在佛法講有道理,財從哪裏來的?從布施來的,愈施愈多。範蠡這個人很了不起,愈多愈施,他自己不留,不會爲財物所累贅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完全正確。所以範蠡是商人的典型,在佛法裏講,菩薩應化在世間,應以商人而得度者,他就現商人身分而度化之,是這一類的人。
佛陀教導我們,人的一生,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這是命。命從哪裏來的?過去生中所修來的。財富,過去生中修財布施,這一生命裏頭有財;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這一生聰明智慧;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,這一生得健康長壽,都有因果。不修因,哪裏來的果報?這個道理,沒有學佛我們不知道,沒有人講給我們聽,到學佛之後才明白,還是老師詳細講解才能明了。我這是章嘉大師教的,他老人家教我布施,大概是看我命苦,命中沒有財富,還沒有壽命,都短命,只是有一點小聰明、小智慧,所以老師教我修叁種布施。那個時候生活真苦,一個人到臺灣,人地生疏,找一個小工作勉強維持生活,哪有錢布施?章嘉大師善巧方便,問我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可以;一塊錢行不行?還可以,多了就不行。他就教我,你從一毛一塊布施,要常常存布施的心,遇到有的緣、遇到這個機會你就得真幹,盡你的能力去辦,這叫圓滿布施。我們才懂得這個道理。
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說了一段故事,有個年輕女孩子,到一個寺廟裏頭,她只有兩文錢,我們講兩個銅板,兩文錢,那是她全部的財産,拿出來供養叁寶。沒有想到以後她做了王妃,經過這個廟的時候,想到過去在這裏拜過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