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0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六0集)  2012/8/1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6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四十七頁倒數第五行,科題「叁途輾轉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神明克識。終入惡道。自有叁途。無量苦惱。輾轉其中。累劫難出。痛不可言。】

  經上這些話全都是事實真相。請看注解,「于是」,克識這個克,我們看經文上它有個寸字,應當把它改過來。這兩句是經文,『神明克識』,也念志,這個識有兩個音,兩個音不同的念法有不同的意思,注解裏頭有說明。『終入惡道』,「神明」,《華嚴經》,《六十華嚴》晉朝翻譯的,「如人從生」,一個人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,「有二種天」,這個天是天人,有兩個天人,「常隨侍衛」,這兩個人他跟定了你,跟你一輩子,一位叫同生,跟你同時生的,第二個叫同名,跟你的姓名完全相同。「天常見人,人不見天」,這兩個天神日夜跟著你分秒不離,也保護你,我們見不到他,他能見到我們。「如是二神」,就說這兩個神,「與人俱生,故名俱生神」。

  「俱生神」這個名詞,在《佛學大辭典》上有,這神的名字,「與一切人之出生俱生」,出生的時候他就跟著你,「而記人之善惡」,他來幹什麼?他來記錄你一生的善惡。這後面講得很詳細,玄奘大師翻譯的《藥師本願經》裏頭有,「諸有情有俱生神」,一切有情衆生統統都有。「隨其所作,若罪若福,皆具書之」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善、是惡,他們都把它記錄下來。記錄下來給誰?「盡持授與琰魔法王」,琰魔法王就是閻王,就是閻羅王,交給閻羅王。「推問其人,算計所作,隨其罪福,而處斷之」,閻羅王將來是賞、是罰完全根據這些報告,這是俱生神的報告。

  青丘法師《藥師經古迹》,古迹是注解的名稱,下卷有這麼一句話,「傳說:本識與身生,故名俱生神」,俱生神也是阿賴耶所變的。「言具書持,表法王故言授與,由業威力,似神相現」,這是說他記錄人的善惡。底下一句這是表法王故言授與,把這個權力授與這兩位神同生、同名,這是由業的威力,似神相現。到底是鬼還是神?我們把他提升,這個東西跟靈魂是一樣的,他真的存在,真有這樁事情。

  善珠法師的《藥師經鈔》,也是《藥師經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裏頭這個說法,「言俱生神者,若約實而言:神即識」,識就是阿賴耶識,所以「俱生神者,即阿賴耶識」,講得通,爲什麼?阿賴耶變現的。「以阿賴耶識是受生之主」,一切有情衆生投胎的時候它先來,死亡的時候它最後離開,這是世尊在許多經裏面都講得很清楚。「與身俱時而生」,所以他叫俱生。這俱生同名,是阿賴耶變現的,是講得通的。「隨諸有情所作罪福」,造的是罪,或者修的是福,「皆熏在阿賴耶識中,故言隨其所作乃至皆具書之」。它都把它記下來,阿賴耶確實是個資料庫,像一個電腦,任何一樁事情、一個念頭它都不會忘記。阿賴耶識沒有形狀,它能夠變現一切形狀,這叁細相,它能變現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。它的自體?它的自體也就這叁種相,所以這叁種現象裏頭的體就是阿賴耶。阿賴耶是能變能現,所有現象是所現所變,能所是一不是二,大乘經上常說的。這兩種神佛在經上常說。

  「又一說藥師經之俱生神,指華嚴經之同生同名二神」,《華嚴經》上有,《藥師經》上也有,這一說法就是《藥師經》跟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是一不是二。《六十華嚴經》第四十五卷,有這樣一段經文,「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」,人生下來就有這兩個神保護你,是你的護法神,一個叫同生,一個叫同名。「天常見人,人不見天。如來神變,亦複如是」。這是用這兩種天來比喻佛的神變,「非諸聲聞所能知見,唯諸菩薩,乃能睹見」。什麼菩薩?法身菩薩才能見到,見到如來的神變。這兩種神要有相當的定功能見到,阿羅漢以上就能見到;換句話說,叁果阿那含以下見不到,他確實存在。

  「藥師經鈔下曰:倫法師雲」,倫法師是個人,「俱生神者,即如淨土叁昧經說,同生同名二神,及華嚴等有文也」。也舉《淨土叁昧經》跟《華嚴經》對比,佛在這些經上都說的有。所以我們明了這個事實真相,起心動念不能自欺,欺騙別人有罪,欺騙自己的罪更重。爲什麼?欺騙自己,自己這一生道業不能成就,它障礙你往生。我們到今天總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人生在世唯一的一樁大事,就是求生淨土。只要能往生淨土決定一生成佛,世出世間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這樁事情可遇不可求,它所具備的條件先要得人身,這個人宿世跟佛有緣,種有善根,爲什麼?他聽到、看到了能生歡喜心,這是善根。如果聽到、看到了不喜歡,沒有意思接觸,見聞等于不見不聞;換句話說,他一生當中沒有這個機會。

  現在末法時期,末法到今天,黃念祖老居士所說(這也是一位金剛上師),八萬四千法門,禅、教、密宗都度不了現在人,什麼原因?現在人煩惱斷不掉、業障消不掉,沒有帶業往生。而今而後只有導歸極樂這一門,《華嚴》導歸極樂,宗門禅宗最後也是念佛求生淨土,持咒也不例外,全歸淨土,淨土是無上法門。領導大衆回向淨土的這些法師大德,都是諸佛再來,補處菩薩回向娑婆的,不是凡人。那些法門可以度過去的人,過去的人有善根,宿世善根當然有,我們不談,單講現世。古時候的教育好,他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、所接觸到的都是倫理道德;換句話說,他從小就培養出一個聖賢的基礎。現在沒有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的。古時候的家庭是大家庭,現在沒有了。我們讀古書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現在家沒有了,所以念這些書不懂。從前的家,你看家有祠堂,祠堂做什麼用的?供奉祖先的。子孫後代念念不忘祖宗,知道我是從哪裏來的,所以沒有一個不愛家。把家看得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,犧牲生命不要緊,只要家永遠傳下去。世世代代大家都有這個觀念,現在沒有了,現在確實是古人所說的家破人亡。

  所以現在人學壞了,沒有人教;古時候教育是家教,誰教?每個人都在教你。爲什麼?每個人都守規矩,每個人都做榜樣給你看。這個家庭裏頭從小到老,什麼規矩?《弟子規》是規矩,《感應篇》是規矩,《十善業道》是規矩。不是念,他統統做到,都落實到生活、落實到工作、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所以他家庭整齊,叫齊家。社會安定,世界和諧,沒有一個人不做,沒有一個人敢不做。小孩從出生他睜開眼睛會看,他小耳朵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,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言談舉止,他看得清清楚楚,他記得清清楚楚,所以到叁歲這一千天,他的根就紮牢了,根深蒂固。古諺語有所謂「叁歲看八十」,就是說叁歲一千天紮下的根,八十歲都不會變。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,是學佛的基礎、學佛的根本。現在學佛,我們都沒有這個根本,都沒有這個基礎,所以學得很困難,很容易被外面誘惑,外面財色名食睡誘惑,修行中途變節的人很多,退轉的人很多,成功的人很少,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學佛的人知道,不學佛的,古時候學儒、學道也知道,爲什麼?佛的這些經他們讀過。兩千年來,儒釋道確實是一家,表面上有叁教,實際上貫通了,學儒的人讀佛經、讀老莊,學道的人也學儒、也學佛,佛門的弟子也讀儒家的書,也讀道家的書,他通的。這就是古人有這種教育,有這種設施,讓大家眼之所見、耳之所聞、身之所觸都有法度,前面講的,都有規矩。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老祖宗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跟道教所說的,跟佛教所說的,跟世界其他宗教所說的不謀而合,聖人所見大略相同。所以底子好、根好容易成就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就,禅宗能見性,密宗能相應,教下能開悟,所以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都能成就。

  現在不行了,現在唯一的方法信願持名,它不講斷煩惱、不講消業障,只要你真信,真願意往生,念佛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你。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經裏頭講得清楚,煩惱不斷自然斷了,業障沒有消,到極樂世界業障也消了,這怎麼回事?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淨土宗斷煩惱、消業障是無形的,都在這一句佛號上,只要你老老實實去念,煩惱自然就沒有了,業障也沒有了,不可思議!名號功德無量無邊、無窮無盡,知道的人少,他要真知道的話他會拼命念佛。今天,不僅是今天,大概一千年前,惠能大師距離我們一千叁百年,也就是宋以後,許許多多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,臨終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禅宗的例子很多,教下天臺大師唐朝時候人,智者大師往生是念佛往生的,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別人問他的品位,他很謙虛,也是對人一種鼓勵,他說如果我不領衆(不領衆就是不管事),品位很高;因爲領衆做住持、做當家瑣碎事情太多,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,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。這個意思說,他如果要是不管事、不管人,他可以到實報莊嚴土,因爲當住持、做當家要管事,品位犧牲了,這是佛菩薩的示現。你看曆代傳說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來表演給我們看的;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都是佛來示現,來給我們做示範的。

  那個時候真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,大小乘一共十個宗派。這個地方衆生有福,感動得諸佛菩薩都來了,以各種不同的身分出現在世間。我們曉得,唐太宗是總護法,大小乘十個宗派他都護持,不但護佛法,護道、護儒,連基督教那時候剛剛傳到中國叫景教,伊斯蘭教,他全護持,多元宗教的總護法,盛況空前。貞觀之治,在中國曆史上展出輝煌的成就,真正是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。唐太宗的心量大,能包容,對于各個宗教平等對待,教堂,回教的清真寺跟佛教一樣敕建,皇上下令建造的,平等對待,沒有歧視。而且唐太宗真學,非常好學,可是唐太宗最後還是墮地獄,什麼原因沒成就?那個光盤我們一看就明白,情執太重。一千四百多年了,他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