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0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六0集)  2012/8/1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6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四十七页倒数第五行,科题「三途辗转」。请看经文:

  【神明克识。终入恶道。自有三途。无量苦恼。辗转其中。累劫难出。痛不可言。】

  经上这些话全都是事实真相。请看注解,「于是」,克识这个克,我们看经文上它有个寸字,应当把它改过来。这两句是经文,『神明克识』,也念志,这个识有两个音,两个音不同的念法有不同的意思,注解里头有说明。『终入恶道』,「神明」,《华严经》,《六十华严》晋朝翻译的,「如人从生」,一个人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,「有二种天」,这个天是天人,有两个天人,「常随侍卫」,这两个人他跟定了你,跟你一辈子,一位叫同生,跟你同时生的,第二个叫同名,跟你的姓名完全相同。「天常见人,人不见天」,这两个天神日夜跟着你分秒不离,也保护你,我们见不到他,他能见到我们。「如是二神」,就说这两个神,「与人俱生,故名俱生神」。

  「俱生神」这个名词,在《佛学大辞典》上有,这神的名字,「与一切人之出生俱生」,出生的时候他就跟着你,「而记人之善恶」,他来干什么?他来记录你一生的善恶。这后面讲得很详细,玄奘大师翻译的《药师本愿经》里头有,「诸有情有俱生神」,一切有情众生统统都有。「随其所作,若罪若福,皆具书之」,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是善、是恶,他们都把它记录下来。记录下来给谁?「尽持授与琰魔法王」,琰魔法王就是阎王,就是阎罗王,交给阎罗王。「推问其人,算计所作,随其罪福,而处断之」,阎罗王将来是赏、是罚完全根据这些报告,这是俱生神的报告。

  青丘法师《药师经古迹》,古迹是注解的名称,下卷有这么一句话,「传说:本识与身生,故名俱生神」,俱生神也是阿赖耶所变的。「言具书持,表法王故言授与,由业威力,似神相现」,这是说他记录人的善恶。底下一句这是表法王故言授与,把这个权力授与这两位神同生、同名,这是由业的威力,似神相现。到底是鬼还是神?我们把他提升,这个东西跟灵魂是一样的,他真的存在,真有这桩事情。

  善珠法师的《药师经钞》,也是《药师经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里头这个说法,「言俱生神者,若约实而言:神即识」,识就是阿赖耶识,所以「俱生神者,即阿赖耶识」,讲得通,为什么?阿赖耶变现的。「以阿赖耶识是受生之主」,一切有情众生投胎的时候它先来,死亡的时候它最后离开,这是世尊在许多经里面都讲得很清楚。「与身俱时而生」,所以他叫俱生。这俱生同名,是阿赖耶变现的,是讲得通的。「随诸有情所作罪福」,造的是罪,或者修的是福,「皆熏在阿赖耶识中,故言随其所作乃至皆具书之」。它都把它记下来,阿赖耶确实是个资料库,像一个电脑,任何一桩事情、一个念头它都不会忘记。阿赖耶识没有形状,它能够变现一切形状,这三细相,它能变现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。它的自体?它的自体也就这三种相,所以这三种现象里头的体就是阿赖耶。阿赖耶是能变能现,所有现象是所现所变,能所是一不是二,大乘经上常说的。这两种神佛在经上常说。

  「又一说药师经之俱生神,指华严经之同生同名二神」,《华严经》上有,《药师经》上也有,这一说法就是《药师经》跟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是一不是二。《六十华严经》第四十五卷,有这样一段经文,「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」,人生下来就有这两个神保护你,是你的护法神,一个叫同生,一个叫同名。「天常见人,人不见天。如来神变,亦复如是」。这是用这两种天来比喻佛的神变,「非诸声闻所能知见,唯诸菩萨,乃能睹见」。什么菩萨?法身菩萨才能见到,见到如来的神变。这两种神要有相当的定功能见到,阿罗汉以上就能见到;换句话说,三果阿那含以下见不到,他确实存在。

  「药师经钞下曰:伦法师云」,伦法师是个人,「俱生神者,即如净土三昧经说,同生同名二神,及华严等有文也」。也举《净土三昧经》跟《华严经》对比,佛在这些经上都说的有。所以我们明了这个事实真相,起心动念不能自欺,欺骗别人有罪,欺骗自己的罪更重。为什么?欺骗自己,自己这一生道业不能成就,它障碍你往生。我们到今天总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人生在世唯一的一桩大事,就是求生净土。只要能往生净土决定一生成佛,世出世间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。这桩事情可遇不可求,它所具备的条件先要得人身,这个人宿世跟佛有缘,种有善根,为什么?他听到、看到了能生欢喜心,这是善根。如果听到、看到了不喜欢,没有意思接触,见闻等于不见不闻;换句话说,他一生当中没有这个机会。

  现在末法时期,末法到今天,黄念祖老居士所说(这也是一位金刚上师),八万四千法门,禅、教、密宗都度不了现在人,什么原因?现在人烦恼断不掉、业障消不掉,没有带业往生。而今而后只有导归极乐这一门,《华严》导归极乐,宗门禅宗最后也是念佛求生净土,持咒也不例外,全归净土,净土是无上法门。领导大众回向净土的这些法师大德,都是诸佛再来,补处菩萨回向娑婆的,不是凡人。那些法门可以度过去的人,过去的人有善根,宿世善根当然有,我们不谈,单讲现世。古时候的教育好,他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、所接触到的都是伦理道德;换句话说,他从小就培养出一个圣贤的基础。现在没有了,这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。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,现在没有了。我们读古书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现在家没有了,所以念这些书不懂。从前的家,你看家有祠堂,祠堂做什么用的?供奉祖先的。子孙后代念念不忘祖宗,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,所以没有一个不爱家。把家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,牺牲生命不要紧,只要家永远传下去。世世代代大家都有这个观念,现在没有了,现在确实是古人所说的家破人亡。

  所以现在人学坏了,没有人教;古时候教育是家教,谁教?每个人都在教你。为什么?每个人都守规矩,每个人都做榜样给你看。这个家庭里头从小到老,什么规矩?《弟子规》是规矩,《感应篇》是规矩,《十善业道》是规矩。不是念,他统统做到,都落实到生活、落实到工作、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,所以他家庭整齐,叫齐家。社会安定,世界和谐,没有一个人不做,没有一个人敢不做。小孩从出生他睁开眼睛会看,他小耳朵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,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言谈举止,他看得清清楚楚,他记得清清楚楚,所以到三岁这一千天,他的根就扎牢了,根深蒂固。古谚语有所谓「三岁看八十」,就是说三岁一千天扎下的根,八十岁都不会变。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,是学佛的基础、学佛的根本。现在学佛,我们都没有这个根本,都没有这个基础,所以学得很困难,很容易被外面诱惑,外面财色名食睡诱惑,修行中途变节的人很多,退转的人很多,成功的人很少,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
  学佛的人知道,不学佛的,古时候学儒、学道也知道,为什么?佛的这些经他们读过。两千年来,儒释道确实是一家,表面上有三教,实际上贯通了,学儒的人读佛经、读老庄,学道的人也学儒、也学佛,佛门的弟子也读儒家的书,也读道家的书,他通的。这就是古人有这种教育,有这种设施,让大家眼之所见、耳之所闻、身之所触都有法度,前面讲的,都有规矩。佛教没传到中国来,老祖宗讲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跟道教所说的,跟佛教所说的,跟世界其他宗教所说的不谋而合,圣人所见大略相同。所以底子好、根好容易成就,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就,禅宗能见性,密宗能相应,教下能开悟,所以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都能成就。

  现在不行了,现在唯一的方法信愿持名,它不讲断烦恼、不讲消业障,只要你真信,真愿意往生,念佛,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你。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这经里头讲得清楚,烦恼不断自然断了,业障没有消,到极乐世界业障也消了,这怎么回事?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净土宗断烦恼、消业障是无形的,都在这一句佛号上,只要你老老实实去念,烦恼自然就没有了,业障也没有了,不可思议!名号功德无量无边、无穷无尽,知道的人少,他要真知道的话他会拼命念佛。今天,不仅是今天,大概一千年前,惠能大师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年,也就是宋以后,许许多多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,临终都是念佛求生净土,禅宗的例子很多,教下天台大师唐朝时候人,智者大师往生是念佛往生的,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别人问他的品位,他很谦虚,也是对人一种鼓励,他说如果我不领众(不领众就是不管事),品位很高;因为领众做住持、做当家琐碎事情太多,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,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。这个意思说,他如果要是不管事、不管人,他可以到实报庄严土,因为当住持、做当家要管事,品位牺牲了,这是佛菩萨的示现。你看历代传说,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,来表演给我们看的;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都是佛来示现,来给我们做示范的。

  那个时候真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,大小乘一共十个宗派。这个地方众生有福,感动得诸佛菩萨都来了,以各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世间。我们晓得,唐太宗是总护法,大小乘十个宗派他都护持,不但护佛法,护道、护儒,连基督教那时候刚刚传到中国叫景教,伊斯兰教,他全护持,多元宗教的总护法,盛况空前。贞观之治,在中国历史上展出辉煌的成就,真正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唐太宗的心量大,能包容,对于各个宗教平等对待,教堂,回教的清真寺跟佛教一样敕建,皇上下令建造的,平等对待,没有歧视。而且唐太宗真学,非常好学,可是唐太宗最后还是堕地狱,什么原因没成就?那个光盘我们一看就明白,情执太重。一千四百多年了,他还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