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九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的晚年出现,不然就是来世的事情,真叫冤冤相报。所以,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,善护三业,他把口业摆在第一。口业是言语,言语当中得罪人是最容易的,而且自己造的真正不知道,他养成的习气。有些同修我们相处久了知道,知道他的习气,习气一样造业,习气在临终一样产生严重障碍。恶的因要除,恶的习气也不能有。除不善的心容易,改不善的习气难,真要功夫。养成这些不善的习惯,要时时刻刻警觉、时时刻刻提醒,读经是提醒。在这个世间,冤仇要化解,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,这些全为了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。

  经上讲的前后,末后这一句『不顾前后』,「前后」是因果,「前因后果」。《会疏》里头说,「前不顾是非」,这种人现在很多,「后不顾讥嫌」。古时候说这句话行,为什么?古人有羞耻心,现在人没有了。有羞耻心,不敢明目张胆作恶,怕别人批评;现在没有了,自己不怕,别人也看成习惯,不是新闻。下面还有个说法,「前不顾明哲昭察,后不顾鬼神冥记」,前是现前,他不在乎。这些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智慧的人,这就是明哲,昭是非常明显,看着他,所谓十目所视、十手所指,不敢动恶念,不敢为非作歹。现在这一条好像也不存在了,造恶的人没有任何顾忌。但是后面这一条存在,后是什么?有鬼神冥冥当中都把你记录下来,这个没法子的,正是因果里面所说的「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」。时辰,恶贯满盈的时候,你造恶造得太过分,造到你自己不能承受了,果报就现前。

  「或亦」,这是另外一个说法,「前不顾过业,后不顾来报」,这一句也是讲因果。现前不顾过失、罪业,他都不在乎,别人不敢做他都敢做,逞英雄好汉;后不顾来生报应,甚至于他根本不相信有来生,根本不相信有报应。现在不相信因果的人很多,愈来愈多,为什么?因为他看到作恶的人那么多,没有报应,他没看到;行善的人也不少,也没有什么好的报应。造作一切恶业的人也没有恶的报应,他不相信了,认为那是宗教讲的,那是迷信,那不是事实。灾难,灾难那是自然灾害,与我们起心动念、一切造作不相关。这是现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人持这样的一个看法,所以他有胆量,他没有畏惧。「但求争胜,不惜两败俱伤」,他干得出来!今天发动战争,如果这世界上大国,拥有核武的,他真敢发动,他知道两败俱伤他也干。这什么样的人,这是什么人?糊涂到极点,愚痴到极点。不知道什么叫地狱,堕落之后,后悔来不及了,他在地狱里受罪那真叫无量劫。过去所谓杀人、害人的,被杀、受害的人不多,现在用核武、用生物武器,害的人太多太多了。

  我们在佛经上看到小三灾,小三灾里头有刀兵劫,就说的是战争。经上讲得很清楚,战争时间多长?七天,七天七夜,这个战争。上个世纪,这地球上打了两次世界大战,第一次世界大战、第二次世界大战,都不算刀兵劫,打了那么多年。小三灾是讲只有七天战争,我们现在才知道,七天战争是核武、生化,这个战争要打七天,世界差不多也就毁灭了。一颗核弹就消灭一个城市,现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核武的国家有不少,这些核弹、核武统计起来有几万枚,足足毁灭地球,我们讲毁灭地球的城市,应该这个世界上所有城市全都没有了,这个真叫三灾。

  小三灾这三灾是连着来的,首先是战争,战争过后是瘟疫,瘟疫之后是饥饿,人活活的饿死。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,瘟疫是七个月,现在我们明了,核武爆炸的时候,核子的辐射要七个月才能完全消失。这七个月当中,被这些残留的辐射杀伤、丧命的人很多。七个月之后,有七年七个月饥饿,那是什么?核弹所炸过的地方草木不生。我在日本长崎、广岛看过的,早年这个地方被核弹炸过。我问当地老百姓,这边树木花草现在都长得很好,我第一次去的时候,树木花草刚刚生,一算时间是八年。也就是战争结束之后第八年,我第一次访问日本,我记得我那一年好像四十九岁。当地人民告诉我,草木最近才长,一算,跟佛经上讲的七年七个月七天符合,佛经上是这么说,地上才会长草。所以,佛经上所说的小三灾,原来就是核武、生化战争,这是人祸,这不是自然灾害,人祸之烈不亚于自然灾害。自然灾害,佛给我们讲过大三灾,火灾、水灾、风灾,火灾会烧到初禅天,水灾可以淹到二禅天,风灾可以吹毁三禅天。到四禅就没有三灾了,所以第四禅叫福天,它的福报大,它那个地方没有三灾。

  所以,两败俱伤是最愚痴的做法,可是要知道这个世间真有其人,明明告诉他这是地狱业,他还是要造,他不造,他说那口气吞不下去,他不能忍。堕地狱?堕地狱也不在乎。这种人遇到佛,佛也没办法救他。「只图快意,不畏当来罪报。一切不顾,广行诸恶」。这些现象在现前的社会我们统统都见到,而且知道这个严重。这些人从小没有见到圣贤教育、没有听到圣贤教育,你今天给他讲善,他完全不能接受,好胜逞强,养成严重的习气,一生作恶不会回头的。

  下面请看第四段「祸福随身」,请看经文:

  【富有悭惜。不肯施与。爱保贪重。心劳身苦。如是至竟。无一随者。善恶祸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乐处。或入苦毒。】

  我们看念老的集注,这里都是说我们可以讲现代人的过失。『富有悭惜』,吝惜,「下表悭吝过」,有财不肯布施。肯布施的都一些贫穷、生活勉强能过去的,这种人喜欢布施,看到别人遭难,他真还能帮忙,虽然帮忙很有限,他肯干,他知道苦。富贵人不知道,不知道世间人疾苦,他不肯布施。他布施一定于他有利的,一定他能得到好处,他有条件的,我们看到太多了。我这一次访问马来西亚,在那边有空还是继续讲经,我记得好像讲了八个小时。遇到回教的斋戒月,他们在这一个月持戒,太阳出来了就不能吃东西,一直到晚上太阳落山才可以进食。为什么?目的是让这些教徒们知道没有饮食的那种痛苦,叫你自己亲身感受,你对于贫困的人才能生怜悯的心,看到之后你会去帮助他们。这个斋戒的用意很深、很广。

  现在的人,特别是生活在都市,一生没有遇到过苦难。我们这样的年龄,出生正好遇着第二次世界大战,中日战争八年。七七事变,战争爆发,我十一岁,战争结束我十九岁。战争当中,逃难、流亡八年,我记得我走了十个省。那个时候全都是步行,偶尔遇到水路,坐小帆船,那最舒服的,多半船靠摇橹。我们这一生亲身感受的那种苦难,离开家乡,流离失所。不过在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好,人与人有感情,人间有怜悯心。我们这些逃难走到哪里,当地人都能够慈悲照顾,现在好像没有了。那个时代见到陌生人,人都愿意帮助你。

  我们看注解,「或人富有,但悭惜成性」,小气、吝啬,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,『不肯施与』。「施与即布施,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」,愈是有钱愈小气。「爱欲牢固,故云爱保」,爱是爱惜,保是保护他自己的财富。「贪心深重,故云贪重」。这个习气不好,这个习气是饿鬼道的业因,我们学佛的人很清楚,贪心重又小气,自私自利。『心劳身苦,如是至竟』,这个「竟」就是命终,他这一生,「终生劳苦」。他日子过得并不快乐,患得患失,没有得到的天天想怎么得到,已经得到的怕失掉,所以日夜操心。「直至寿命终尽」,这就是「如是至竟」。「但所得者,只是独死独去,无一随者」。他对于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没有警觉,没有这个概念,一生在造罪业,真正是古德所谓的,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。一生过着贪瞋痴的日子,他哪里会有快乐?这一生的业报尽了,离开人间,这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随着他,没有一样东西他能带得去。

  「《嘉祥疏》曰:无一随者,神识孤游戏,财留在自界。盖万般将不去,惟有业随身也」,没有一样能带走的。古书里头记载,范蠡,春秋战国时代的人,帮助越王勾践复兴自己的国家。对于勾践之为人,他了解得很透彻,这个人可以共患难,不能共富贵。所以国家恢复之后,他就偷偷离开,改姓名去经商去了,做生意去了。陶朱公,不叫范蠡,叫陶朱公。做生意,他很会做生意,有智慧,没多久发财了,他把他的财物布施给这些贫穷人。统统布施光了,从小生意再做起,一、二年又发了,发了又布施,在历史上记载他三聚三散,散财。所以,中国大陆从前供财神范蠡,范蠡是财神。在佛法讲有道理,财从哪里来的?从布施来的,愈施愈多。范蠡这个人很了不起,愈多愈施,他自己不留,不会为财物所累赘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完全正确。所以范蠡是商人的典型,在佛法里讲,菩萨应化在世间,应以商人而得度者,他就现商人身分而度化之,是这一类的人。

  佛陀教导我们,人的一生,财富、聪明智慧、健康长寿这是命。命从哪里来的?过去生中所修来的。财富,过去生中修财布施,这一生命里头有财;过去生中修法布施,这一生聪明智慧;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,这一生得健康长寿,都有因果。不修因,哪里来的果报?这个道理,没有学佛我们不知道,没有人讲给我们听,到学佛之后才明白,还是老师详细讲解才能明了。我这是章嘉大师教的,他老人家教我布施,大概是看我命苦,命中没有财富,还没有寿命,都短命,只是有一点小聪明、小智慧,所以老师教我修三种布施。那个时候生活真苦,一个人到台湾,人地生疏,找一个小工作勉强维持生活,哪有钱布施?章嘉大师善巧方便,问我一毛钱有没有?我说一毛钱可以;一块钱行不行?还可以,多了就不行。他就教我,你从一毛一块布施,要常常存布施的心,遇到有的缘、遇到这个机会你就得真干,尽你的能力去办,这叫圆满布施。我们才懂得这个道理。

  《了凡四训》里面说了一段故事,有个年轻女孩子,到一个寺庙里头,她只有两文钱,我们讲两个铜板,两文钱,那是她全部的财产,拿出来供养三宝。没有想到以后她做了王妃,经过这个庙的时候,想到过去在这里拜过佛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