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六叁集) 2012/8/1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6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五十二頁最後一行:
「壬四」,科題「妄」,分四,分四科,第一「欺诳損他」。前面的叁段,殺、盜、淫,這個地方是妄語,這第四段妄語。請看經文:
【其四者。世間人民。不念修善。兩舌。惡口。妄言。绮語。憎嫉善人。敗壞賢明。不孝父母。輕慢師長。朋友無信。難得誠實。】
這一段經文,念老注解裏,這第四段,說明「妄語之惡」。「妄語者,《智論》曰」,這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「妄語者,不淨心欲诳他」,欺騙他人。「覆隱實」,把真實覆隱,覆是蓋覆、隱蔽,「出異語」,這個異語就是妄語,與真實完全相違背,「生口業,是名妄語」,這口造的是不善業。「又《大乘義章》曰:言不當實」,不是真實的,沒有說真話,「故稱爲妄。妄有所談,故名妄語」,我們講他所談論的沒有一句是實話。底下念老爲我們做簡單的解釋,「故知心存欺诳,口出不實之言,即名妄語。又口之四過」,這四種過,「亦即十惡中口業之四惡,名爲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」,這《大乘義章》上所說的。
言語,自古以來所說的誠實,那是什麼?那是性德,五常之一,五常是仁義禮智信。一切衆生從生下來法爾如是,他本來就具足這五種德。仁就是愛人,他自愛,他愛別人。第二個是義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一定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;不合情理法,他絕對不會去做,也不會去想。第叁個是禮,禮是規矩、法度,這一定會遵守。人人都守禮,社會就莊嚴整齊。社會爲什麼亂?大家不講禮了。如果都能夠守禮,《弟子規》就是禮,禮之根本、禮之基礎,一個人從小就養成習慣,懂得這些規矩,一定要遵守,不遵守怎麼?不遵守社會亂了。社會亂了,不但自己苦,大家都苦。人人都守禮,這個社會莊嚴整齊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儒家講禮,佛家講戒律。戒律裏面,威儀就是禮節,威儀講得多。你說沙彌,沙彌戒只有十條,威儀,就是禮節,有二十四條,叫二十四門,每一門不止一條。懂得做人的規矩,這是禮。第四個是智,這個智,今天講的理智,而不是感情,感情容易做錯事情,理智。辨別這事情應不應該做,辨別裏面的標准,是以利益衆生爲第一。利人利己當然最好;利人不利己,這個事情要做;不利于別人,只利自己,這個事情不應該做。這就是理智,而不是感情,能夠舍己爲人。第五個就是信,信就是佛家講的不妄語,言語要誠實,這叫信。人生在這世間,基本上這五條一定要遵守,這五條不遵守,你在社會上不能生存。
可是今天的社會出了問題,外國人講信用,就是信用卡,那是被法律所保護的。你要是失了信用,以後你信用卡就沒有了,就把你收回去,對你的生活帶來了非常的不方便。所以那種信不是出于內心,是出于法令規章,你不敢犯法。可是中國人連這個概念都沒有,不但騙人,還要害人。最明顯的是藥物,現在藥材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那怎麼能治病?他賣給你,他要錢,真叫謀財害命。這種事情在古人講,這傷天害理,這個事情怎麼敢做?現在人不相信因果,從前人相信因果報應,不敢做傷天害理的事情,他怕有報應。現在人說因果是迷信、是騙人的,哪有這回事情!所以,損人利己的事情普遍都是,在這個世間,實在講太可怕了,到處都能見到。所以,現在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,這個多痛苦,心定不下來。古時候人,無論是貧賤富貴,他心都是定的,基本的這些概念、道德人人都懂,在社會上看到,常常聽到。現在沒有了,不但做的人沒有,講的人也沒有了。
我們天天在學習經典,天天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,幾個人聽?真正聽的人,那就是佛法所說的,這個人有善根、有福德。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這個人具足有善根福德因緣,喜歡聞佛法、喜歡聽法、喜歡修行,他的生命有方向、有目標,這種人就有幸福。我知道我這一生來到世間幹什麼的,我應該做些什麼事情,我要把這些事情做好。他在生活當中有樂趣,這種樂趣是從自性裏面向外面放光的,從裏面發的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是真樂,中國古人說孔顔之樂,孔夫子、顔回。他們的樂是真樂,爲什麼?孔子當時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也沒有財富,是個普通的老百姓,是個喜歡讀書的人,生活很清苦。一生教一些學生,大概生活方面學生會有一點供養,學生裏面有幾個家庭環境好的。我們就知道夫子的生活很辛苦,因爲他沒有從事生産事業。過去那種生活我們了解,我們曾經見過,讀書人,頂多是有一點點田地,種一點蔬菜、種一點水果,自己養一點家畜。這是過去社會常見的,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夫子的生活狀況。
他們的樂從哪裏來?他們樂是開悟了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愈學愈明朗。像佛教《心經》裏面所說的,般若智慧開了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個歡喜。大乘教裏面佛常講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這個境界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既然是最高的享受,當然不是普通人所能夠享受得到的,因爲他境界達不到那個境界。普通人的享受是欲望,財色名食睡,古今聖哲的享受于這個不相幹。聖人的境界,真的,許多是形而上的境界,不到那個境界體會不到。人爲什麼要出家、爲什麼要修行?這個裏頭要沒有真正的樂趣,行嗎?那誰肯幹!
八萬四千法門裏面,任何一門相應,都能得到真正的樂趣、真正的法喜,淨宗當然也不例外。要搞真的,不能搞假的,假的裏頭沒有樂趣,真的裏頭有。愈學愈快樂,愈學愈幸福,愈學煩惱愈少、智慧愈長,這就對了。如果沒有這種境界現前,我們的路沒走對,雖然學佛,沒有走對路,或者走偏差了,爲什麼這個境界得不到?那就得修正,標准在哪裏?標准在經典。這就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常說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依靠經典,淨土宗還有五經一論。如果沒有經典做依靠的,這不是佛法,佛所傳的修行方法,統統以有經典理論做依據。如果修行可以不必用經典,釋迦牟尼佛在世,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,那不叫白講了?這個基本的道理,我們要能體會得到。
在經典裏面生歡喜心,這就是善根了。善根從哪裏來?過去生中曾經學過,這一生中又遇到了,生歡喜心。過去生中沒有基礎,這一生中剛剛接觸,歡喜心生不起來,那很勉強。但是什麼?接觸之後,阿賴耶識裏頭這個業習種子加深了,這是真的。所以,一遇到經典就生歡喜心,那要多少生、多少劫的善根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特別是淨宗法門,這是經上佛說得很多,這一句阿彌陀佛、淨土五經一論,一接觸到就生很大的歡喜,大歡喜,就相信、就發願、就認真去念佛,佛說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這聽清楚裏頭無量諸佛,不是一尊、二尊,叁、四、五尊,不是,那個薰習力量不夠。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當中一聽、一看見就生歡喜心,得無量諸佛威神加持。換句話說,你這一生很有可能得大成就,大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超越了。
生到極樂世界,經上講得很清楚,四十八願所說的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還得了嗎?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,禅宗裏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見性成佛的菩薩,這不是普通菩薩。生到極樂世界,智慧現前、德能現前、相好現前,神通具足,生活的範圍擴大了,我們無法想象。他生活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,跟諸佛菩薩,這法身菩薩,沒有兩樣。極樂世界學習圓滿就成佛了,這個佛是妙覺如來,真正名符其實的無上正覺。我們想想,我們遇到這部經,初聽這個名號、這個佛經,是不是有這種境界現前?如果有,證明你善根深厚。像我就沒有,很多同學知道,我進入佛門從哲學進門的,這不是善根福德因緣,哲學是世間法。對淨宗生歡喜心是進入佛門二十年後,二十年學習經教,明白這樁事情。這個不是屬于過去世的善根福德,或者過去世善根福德有,被煩惱、業障障礙住了。二十年的修學,多少有一點功德,消一點業障,宿世的善根福德這漸漸起作用了,這能講得通。佛在經上這句話我們深信不疑,我見過很多人,一接觸跟他講就生歡喜心,這自歎不如。
這幾十年的修學,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心裏生歡喜,得來不容易!時間不長,前面我們讀過,百年一瞬間。尤其人到老年,感觸更深,八十六歲了,八十六年好像昨天一樣,怎麼這麼快就過去了?年輕的時候,感覺得八十多歲這很長,到自己八十歲的時候,感覺得太短了。所以,百年一瞬間。這裏頭最重要的是能把人生第一樁大事情,就是生死大事,能把這個大事解決,這就真正沒有白來,這一生沒有空過。如果來生還要搞六道輪回,那就錯了,錯得太離譜了。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你來生繼續搞輪回,情有可原。爲什麼?每個法門都要斷煩惱、都要消業障,這樁事情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。黃念老很幹脆的告訴我,消業障、斷煩惱,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做到了。他說的這個話我承認,想想自己也做不到。唯有不需要斷煩惱、不需要消業障也能成就的,這法門到哪裏去找去?只有這一門,只有淨宗這一門,除這一門之外,再沒有第二門。
這一門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了,遇到之後,我們能不能真的能信這個法門?能不能生起信心、能不能發願求生?這個難,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可是它很容易成就,就是難信,難信能信就特別可貴。難信易行,修行很容易,就這一句佛號,阿彌陀佛四個字,誰都會念。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統統可以念,甚至于造作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只要認錯、只要忏悔回頭,念佛統統都能往生。換句話說,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就是有緣人,就是一生可能成就的人。當然這個成就,緣關系最大。難信怎麼會信?當然得有個人給你講清楚、講明白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