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六四集) 2012/8/1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6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五十四頁,從第二行末後第二句看起:
「绮語者,新譯爲雜穢語,《俱舍論》雲:一切染心所發諸語,名雜穢語」。這句話說得非常好,『绮語』,绮是比喻,绮是綢緞,非常美的物質,柔軟的物質,人見到都歡喜。這種語言就像這些綢緞一樣,人聽了很悅耳、很喜歡,可是它不是清淨的,它是染汙的。什麼是染汙?自私自利是染汙,名聞利養是染汙,七情五欲是染汙,它的內容離不開這些。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些文藝表演,特別是電視、電影、網路,老少鹹宜都喜歡看,裏面是什麼?殺盜淫妄,這些統統屬于绮語。所以《俱舍論》這句話說得好,一切染心所發諸語,染心,一切染心,它不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,不是從平等心生出來的。諸佛菩薩的言語,是從大菩提心裏面生出來的,與性德相應。這些雜穢語,它是從一切染汙心裏頭生出來的,第七識執著是染汙,第六識是分別,染汙輕一點,第七的染汙最嚴重。染汙裏頭最嚴重的是什麼?貪瞋癡。相宗經論告訴我們,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這末那識。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,我見就是自私自利表現出來的,我愛是貪,我慢是瞋,我癡是愚癡,貪瞋癡;換句話說,這些言語從貪瞋癡慢出來的。教人?教人也是增長貪瞋癡慢,所以佛稱這個叫口過。我們希望自己斷貪瞋癡慢,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斷貪瞋癡慢,怎麼可以叫煩惱、業障往上增長?這就錯了。
《大乘義章》也說得好,「邪言不正」,邪言指的是什麼?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邪言。性德的標准,我們要記住,常常放在心上,那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照著自己,有沒有犯這過失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這叫真修行。世間法,在這個世界上古今中外,中國老祖宗講得最圓滿、講得最精要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好記,不會記錯。五倫就二十個字,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二十個字。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,還會記錯嗎?實際上這五個字就是佛門裏面的五戒,仁者不殺生,義者不偷盜,禮者不邪淫,智者不飲酒,信者不妄語,就是五戒。人能持五戒不會失人身,五戒有了虧缺,人身就丟掉了,來生就得不到人身。四維四個字禮義廉恥,八德八個字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,怎麼會忘掉?不會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能夠跟這四科相應而不違背,這什麼人?聖賢人。讀書志在聖賢,不是功名富貴,與功名富貴不相幹。
孔子是聖人,孔子一生清寒,沒有做過大官,只是喜歡讀書、喜歡教學而已,有弟子叁千人,弟子當中傑出的、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。出世法裏面,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樣,一生教學,學生弟子多了,有成就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成就的。這個有成就是證得須陀洹以上的,這都算成就,須陀洹就稱聖人,聖人裏面最低的階級,小小聖。小小聖就非常可貴,爲什麼?他不會墮叁惡道,他在六道輪回有期限,不是永遠在六道,他有期限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出輪回。這大乘,大乘實在講也是四科,都很好記,第一科五戒十善,我相信每個人都能記得。十善裏面身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,意不瞋、不貪、不癡,十善業,不會忘記。五戒前面四條十善裏頭有,只是加一個不飲酒,五戒十善算兩科,五戒一科,十善一科。
六和,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和睦相處。見和同解,我們不跟一般人同,我們跟佛菩薩同,這點很重要,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實,就是關鍵在這一條。我跟他和,他跟我不和這怎麼辦?我們跟佛和,跟佛菩薩和。佛菩薩對一切衆生都非常慈悲,都能恒順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一點都不勉強他。他沒有能轉過來,沒有能覺悟,佛菩薩不責備衆生,責備自己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夠,我沒有把他教好,過失在我,不在他,六和就做到了。戒和同修、身同住、口無诤、意同悅、利同均,這利就是物質的享受,大家是平等的。末後一科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就是四科。學佛一定要把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做到,這大乘。小乘,小乘做叁個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,沒有六波羅蜜,有六波羅蜜就是大乘。佛法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,可是在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裏面去對號,這就有點難了,這是真功夫,這叫真修行。我動這個念頭,把這個標准拿出來對比一下,有沒有違犯,當然先決條件,對這個四科要有相當深度認識,對五倫亦複如是,對倫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認識。認識是解門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去比對這是行門,這是成聖成賢、成佛成菩薩的大道。
《大乘義章》裏頭說,「邪言不正,其猶绮色」,绮是美麗的顔色,綢緞的顔色,「從喻立稱」,這名稱是從比喻上得來的,「故名绮語」。《無量壽經箋注》丁福保居士的,「绮語,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詞也」,世間叫言情小說,連《紅樓夢》都包括在其中,《西廂記》,這是古時候的小說,寫得很含蓄,裏面有這個意思,現在講談戀愛。今天你看歌舞戲劇、種種表演,有沒有這個意思在裏頭?如果有都叫绮語。「後世騷人積習,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。凡涉于閨閣者,皆謂之绮語」。绮語的範圍很大。我記得早年,我在景美圖書館講到這些經文,因爲圖書館不遠有一個學校,叫世界新聞專科學校,學生讀這個學校的將來都是演員、歌星、電影明星,幹這一行。聽經聽久了,心裏害怕來問我,這一行能不能幹?要不要改行?我就告訴他,改行最好,凡是這一行造的業都不善。這些學生以後都學別的科系去,不搞這個,這對的,能回頭。
「又《十業道章》雲:說染言詞,名雜穢語」,就是绮語。「若不染心,绮飾文辭,歌贊實德,非不善也」。這說得好,你的文字華麗,但是這裏面是清淨心,沒有涉及到這些香草、美人這種寓言,沒有這個,這好。你贊佛、贊菩薩、贊極樂世界,這都是好文章,這不是不善。望西法師說,「凡此妄語,世人喜犯,不顧來報」。很容易、很隨便的就說出來,沒有經過思考,由此可知,他習氣之深。說出來之後這有過失,俱生神就把你記錄起來,阿賴耶識裏頭,種子識的力量就加強,不善的種子,沒有人想到這個事情。真正想到了爲什麼不念佛!我們總感覺到自己善根福德不夠,其實可以培養,而且很快就能培養成,我們想象當中所需要的,就是足夠的資糧往生淨土,可以做得到。一聲佛號就含無量功德,一天到晚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這還得了!所以谛閑法師贊歎念佛真正往生的人,都說弘宗演教(弘宗是弘揚禅宗,演教是教下),這些大德比不上你,名山寶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。谛閑法師對鍋漏匠的贊歎。他怎麼成就的?不過是叁年念阿彌陀佛,其他的他什麼都不懂。
這是十足證實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個方法是行門當中第一法。八萬四千行門無論哪個行門,只要你掌握住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一切法門當中淨宗是易行道,它就是一句佛號,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叁年,那個八萬四千法門學叁年,都比不上念佛人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我們的志願要放在極樂世界,只有到極樂世界乘願再來,那沒有問題。你是菩薩身再來的,菩薩身再來的人,決定不迷。我們還會被七情五欲所迷所動,自己心裏面要有數:我不是菩薩,我不是再來人。那不是菩薩、不是再來人,我這一生有機會爭取作菩薩、作再來人,我要把這個爭取擺在第一,希望我一生能成就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只有自度才能度人,這一句話佛在大小乘經裏頭說過很多次。自己沒有度想度別人,後頭有一句,佛常說的「無有是處」,無有是處用現在的話來說,沒有這個道理。自度做出最好的榜樣給人看,這就是度他。鍋漏匠往生這個樣子,你想想他度多少人?連我們今天學佛都受到他很大的影響,都受到他很大的鼓舞,增長了我們的信心、願心,這就是他的功德對我們的加持。我們自己要清楚、要明了,這就是智慧光明照注,知道感恩、知道報恩,報恩是依教奉行。
要記住,「南山」就是道宣律師,這條戒「人多喜犯」,就是绮語,現在講開玩笑,開玩笑在佛經上稱爲戲論,遊戲的戲,這戲論,很容易犯。後頭講得好,這是道宣律師所說的,「良由妄業熏積」,就是妄想、妄語,在這裏特別側重在妄語,妄語的業習長時間薰修,長時間的累積。「識種尤多」,阿賴耶識裏頭這個識的種子最多。「故隨塵境」,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,境是境界,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喜歡開玩笑,這個習氣真的是很多,時時刻刻我們都會遇到。「動便虛構」,虛就是妄言,就是開玩笑,構就是造成罪業。接著又說,「行基菩薩雲:口虎害人,舌劍斷命。如口如鼻,死後無咎」。這兩句話什麼意思?念老下面解釋,解釋得好,「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」,鼻不會說話,口會說話,口要像鼻子一樣不會說話,就不會有過失。「死後無咎」,就避免過失了。
「如《智度論》雲:如佛說,妄語有十罪。何等爲十」。這一句經文,《智度論》上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所以是經文。我們要記住,第一個,「口氣臭」,喜歡绮語、妄言的,你走近一點你就聞到他口臭,確實有。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這個绮語不知道造多少,喜歡開玩笑,喜歡挖苦別人。年輕不知道,有意無意得罪很多人,以後造成很多障礙,學佛之後才明了。那個時候口有口氣,自己不知道,是個老居士告訴我的,福州人,年歲至少大我二十歲,父親輩的,他常常來聽我講經。我們在景美建了一個圖書館,那是我講經第二十年,我講經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。這個老人跟我很熟,聽我講經也十幾年了,我們這個圖書館建立的時候他來看我,告訴我,法師,你業障消了。我說什麼業障?口味道沒有了。他說以前有,我們都不好意思說,你講經二十年的功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