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六四集) 2012/8/12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46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五十四页,从第二行末后第二句看起:
「绮语者,新译为杂秽语,《俱舍论》云:一切染心所发诸语,名杂秽语」。这句话说得非常好,『绮语』,绮是比喻,绮是绸缎,非常美的物质,柔软的物质,人见到都欢喜。这种语言就像这些绸缎一样,人听了很悦耳、很喜欢,可是它不是清净的,它是染污的。什么是染污?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闻利养是染污,七情五欲是染污,它的内容离不开这些。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文艺表演,特别是电视、电影、网路,老少咸宜都喜欢看,里面是什么?杀盗淫妄,这些统统属于绮语。所以《俱舍论》这句话说得好,一切染心所发诸语,染心,一切染心,它不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,不是从平等心生出来的。诸佛菩萨的言语,是从大菩提心里面生出来的,与性德相应。这些杂秽语,它是从一切染污心里头生出来的,第七识执著是染污,第六识是分别,染污轻一点,第七的染污最严重。染污里头最严重的是什么?贪瞋痴。相宗经论告诉我们,「四大烦恼常相随」,这末那识。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,我见就是自私自利表现出来的,我爱是贪,我慢是瞋,我痴是愚痴,贪瞋痴;换句话说,这些言语从贪瞋痴慢出来的。教人?教人也是增长贪瞋痴慢,所以佛称这个叫口过。我们希望自己断贪瞋痴慢,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断贪瞋痴慢,怎么可以叫烦恼、业障往上增长?这就错了。
《大乘义章》也说得好,「邪言不正」,邪言指的是什么?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邪言。性德的标准,我们要记住,常常放在心上,那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着自己,有没有犯这过失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这叫真修行。世间法,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,中国老祖宗讲得最圆满、讲得最精要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好记,不会记错。五伦就二十个字,父子有亲、夫妇有别、君臣有义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二十个字。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,还会记错吗?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佛门里面的五戒,仁者不杀生,义者不偷盗,礼者不邪淫,智者不饮酒,信者不妄语,就是五戒。人能持五戒不会失人身,五戒有了亏缺,人身就丢掉了,来生就得不到人身。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,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、仁爱和平,怎么会忘掉?不会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能够跟这四科相应而不违背,这什么人?圣贤人。读书志在圣贤,不是功名富贵,与功名富贵不相干。
孔子是圣人,孔子一生清寒,没有做过大官,只是喜欢读书、喜欢教学而已,有弟子三千人,弟子当中杰出的、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。出世法里面,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,一生教学,学生弟子多了,有成就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成就的。这个有成就是证得须陀洹以上的,这都算成就,须陀洹就称圣人,圣人里面最低的阶级,小小圣。小小圣就非常可贵,为什么?他不会堕三恶道,他在六道轮回有期限,不是永远在六道,他有期限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出轮回。这大乘,大乘实在讲也是四科,都很好记,第一科五戒十善,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记得。十善里面身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,口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意不瞋、不贪、不痴,十善业,不会忘记。五戒前面四条十善里头有,只是加一个不饮酒,五戒十善算两科,五戒一科,十善一科。
六和,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和睦相处。见和同解,我们不跟一般人同,我们跟佛菩萨同,这点很重要,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实,就是关键在这一条。我跟他和,他跟我不和这怎么办?我们跟佛和,跟佛菩萨和。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,都能恒顺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一点都不勉强他。他没有能转过来,没有能觉悟,佛菩萨不责备众生,责备自己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够,我没有把他教好,过失在我,不在他,六和就做到了。戒和同修、身同住、口无诤、意同悦、利同均,这利就是物质的享受,大家是平等的。末后一科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就是四科。学佛一定要把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做到,这大乘。小乘,小乘做三个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,没有六波罗蜜,有六波罗蜜就是大乘。佛法就这么简单,就这么容易,可是在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里面去对号,这就有点难了,这是真功夫,这叫真修行。我动这个念头,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对比一下,有没有违犯,当然先决条件,对这个四科要有相当深度认识,对五伦亦复如是,对伦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认识。认识是解门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去比对这是行门,这是成圣成贤、成佛成菩萨的大道。
《大乘义章》里头说,「邪言不正,其犹绮色」,绮是美丽的颜色,绸缎的颜色,「从喻立称」,这名称是从比喻上得来的,「故名绮语」。《无量寿经笺注》丁福保居士的,「绮语,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」,世间叫言情小说,连《红楼梦》都包括在其中,《西厢记》,这是古时候的小说,写得很含蓄,里面有这个意思,现在讲谈恋爱。今天你看歌舞戏剧、种种表演,有没有这个意思在里头?如果有都叫绮语。「后世骚人积习,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。凡涉于闺阁者,皆谓之绮语」。绮语的范围很大。我记得早年,我在景美图书馆讲到这些经文,因为图书馆不远有一个学校,叫世界新闻专科学校,学生读这个学校的将来都是演员、歌星、电影明星,干这一行。听经听久了,心里害怕来问我,这一行能不能干?要不要改行?我就告诉他,改行最好,凡是这一行造的业都不善。这些学生以后都学别的科系去,不搞这个,这对的,能回头。
「又《十业道章》云:说染言词,名杂秽语」,就是绮语。「若不染心,绮饰文辞,歌赞实德,非不善也」。这说得好,你的文字华丽,但是这里面是清净心,没有涉及到这些香草、美人这种寓言,没有这个,这好。你赞佛、赞菩萨、赞极乐世界,这都是好文章,这不是不善。望西法师说,「凡此妄语,世人喜犯,不顾来报」。很容易、很随便的就说出来,没有经过思考,由此可知,他习气之深。说出来之后这有过失,俱生神就把你记录起来,阿赖耶识里头,种子识的力量就加强,不善的种子,没有人想到这个事情。真正想到了为什么不念佛!我们总感觉到自己善根福德不够,其实可以培养,而且很快就能培养成,我们想象当中所需要的,就是足够的资粮往生净土,可以做得到。一声佛号就含无量功德,一天到晚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这还得了!所以谛闲法师赞叹念佛真正往生的人,都说弘宗演教(弘宗是弘扬禅宗,演教是教下),这些大德比不上你,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。谛闲法师对锅漏匠的赞叹。他怎么成就的?不过是三年念阿弥陀佛,其他的他什么都不懂。
这是十足证实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这个方法是行门当中第一法。八万四千行门无论哪个行门,只要你掌握住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这一生决定成就。一切法门当中净宗是易行道,它就是一句佛号,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三年,那个八万四千法门学三年,都比不上念佛人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我们的志愿要放在极乐世界,只有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,那没有问题。你是菩萨身再来的,菩萨身再来的人,决定不迷。我们还会被七情五欲所迷所动,自己心里面要有数:我不是菩萨,我不是再来人。那不是菩萨、不是再来人,我这一生有机会争取作菩萨、作再来人,我要把这个争取摆在第一,希望我一生能成就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只有自度才能度人,这一句话佛在大小乘经里头说过很多次。自己没有度想度别人,后头有一句,佛常说的「无有是处」,无有是处用现在的话来说,没有这个道理。自度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人看,这就是度他。锅漏匠往生这个样子,你想想他度多少人?连我们今天学佛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,都受到他很大的鼓舞,增长了我们的信心、愿心,这就是他的功德对我们的加持。我们自己要清楚、要明了,这就是智慧光明照注,知道感恩、知道报恩,报恩是依教奉行。
要记住,「南山」就是道宣律师,这条戒「人多喜犯」,就是绮语,现在讲开玩笑,开玩笑在佛经上称为戏论,游戏的戏,这戏论,很容易犯。后头讲得好,这是道宣律师所说的,「良由妄业熏积」,就是妄想、妄语,在这里特别侧重在妄语,妄语的业习长时间薰修,长时间的累积。「识种尤多」,阿赖耶识里头这个识的种子最多。「故随尘境」,尘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,境是境界,六根对着六尘境界喜欢开玩笑,这个习气真的是很多,时时刻刻我们都会遇到。「动便虚构」,虚就是妄言,就是开玩笑,构就是造成罪业。接着又说,「行基菩萨云:口虎害人,舌剑断命。如口如鼻,死后无咎」。这两句话什么意思?念老下面解释,解释得好,「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」,鼻不会说话,口会说话,口要像鼻子一样不会说话,就不会有过失。「死后无咎」,就避免过失了。
「如《智度论》云:如佛说,妄语有十罪。何等为十」。这一句经文,《智度论》上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,所以是经文。我们要记住,第一个,「口气臭」,喜欢绮语、妄言的,你走近一点你就闻到他口臭,确实有。我在没有学佛之前这个绮语不知道造多少,喜欢开玩笑,喜欢挖苦别人。年轻不知道,有意无意得罪很多人,以后造成很多障碍,学佛之后才明了。那个时候口有口气,自己不知道,是个老居士告诉我的,福州人,年岁至少大我二十岁,父亲辈的,他常常来听我讲经。我们在景美建了一个图书馆,那是我讲经第二十年,我讲经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。这个老人跟我很熟,听我讲经也十几年了,我们这个图书馆建立的时候他来看我,告诉我,法师,你业障消了。我说什么业障?口味道没有了。他说以前有,我们都不好意思说,你讲经二十年的功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