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失,找不到过失,也无中生有,古人所谓「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」,总要找一些歪理。确实有些事情也都是真的,那真的是环境不一样。
我这一生人家攻击头一个目标,出家不住在寺庙,这是事实。不是我不愿意住寺庙,他没有去替我想想,寺庙不收。我到寺庙去吃一顿饭没有问题,大家欢喜接待;说挂单住一晚上,没有一个寺庙答应的,那有什么办法?所以他不知道,确实有排斥的一股力量在。这个里头有原因,我们也不必说,说了都是过失。我们只有感恩,对于毁谤的人感恩,为什么?至少他提醒我,我听听他毁谤些什么,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,对我有好处没有坏处。至于他造成的影响,有些初学同学听到,不愿意再听我的讲经,那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我讲经不是为他讲的,连佛菩萨讲经都有对象,什么对象?有缘众生,他跟我没有缘,所以这是正常的。有缘的人听到生欢喜心,听到的时候生恭敬心,他就得利益。听到有怀疑、有分别、有执著还要常常提出来辩论,这些情形有,不但有,我相信很多。如果没有这些情形,那众生就好度了,净宗就很容易相信。为什么说难信之法?说难信之法一定有难信的道理在。
嘉祥大师讲得好,瞋恨、嫉妒善人,这一定是有恶口,提到都是严厉的批评,不是赞叹、不是欢喜。「败坏贤明」,这个业就更重一层了,怎么样去破坏他,怎么样去毁坏他的成就,都是今天社会普遍的现象,到处都能看见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走过这条道路,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关关通过了,用感恩的心通过,清净平等心通过,这值得自己安慰的。感恩佛菩萨教诲,这一生能守得稳、能守得定全靠经教。如果我们有三个月不读经,我不敢讲我能守得住。由此可知,经教的重要,特别是对弘法、护法的人来说,弘、护都重要。否则的话,你的护法有的时候护错了,你不是在护,是在破坏。可是自己确实没有破坏的心,真是有护持的心,做了坏事,善心做了不善的事,这是什么?智慧不足,这个现象常有。
不孝二亲,这说明恶人造逆,这个逆是五逆,第一个是不孝父母,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。在净宗,净业三福,是净宗学人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,一切诸佛没有例外。因为佛在这三句话末后说得很清楚,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,换句话说,净业三福一切诸佛都说过,一切诸佛都遵守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这话说得非常重。头一句「孝养父母」,这个孝我们真做到了吗?什么叫孝?查查《论语》,孔老夫子对孝这个字的解释很多种,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、因事而异,不一样。今天这个世界孝道没有了,孝养父母,父母希望什么?父母希望我们有钱,钱愈多愈好。跟从前不一样,两百年前的人你问父母,小孩问父母,父母喜欢我要怎么样?他都会讲希望你作圣人、作贤人,没有父母是希望你升官发财的,现在不是,现在父母都是希望你做大官、发大财。我们是不是以这个为尽孝?不是,孝没有了。孝养父母,养父母的身体,养父母的健康长寿,养父母之志。所以今天孝这个字,根都被拔掉,这个问题严重。师也没有了,为什么?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孝没有了,师就没有了。这两样东西没有了,文化的根就断掉,搞什么全是假的,假的很容易被摧毁,这今天困难在此地。
典籍保存下来了,我们有这个力量尽量努力把它保存,保存了《四库》,保存了《荟要》,保存了《大藏经》。光有这个东西不行,得要有人学,到哪里去找人学?找什么样人学?要找孝子,要找尊师重道的,这种人找不到了。在我们的想象当中观察的结果,古圣先贤的教诲、佛的三藏将来有可能变成学术、变成知识,学校里面用它来做教材,是社会大众的知识,与圣贤不相干,与圣贤永远脱离。为什么?师道没有了,孝道没有了。师道跟孝道在中国,古时候家教里头,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。小到什么时候?刚出生,这个婴儿出生他睁开眼睛会看、他会听,他就开始在模仿、在学习。中国古人知道这时候是关键,正是所谓先入为主,他这个三年一千天,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,他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全都是善,这样根才扎下来。古人说「三岁看八十」是真的,八十是什么?直到老不会改变。死,他都肯去死,他不会变节,那个根多深!这个根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表演,做出来给他看的,他不需要讲解,两百年前中国家教是这么教法的。
这两百年,前一百年疏忽了,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,这西风吹来了,对中国传统东西不再恭敬,有了怀疑。科学的精神是怀疑,于是就有人提出来,为什么要孝?对老师为什么要敬?就提出来。虽然提出来,可是真正孝亲尊师的人还是不少。可是风气变了,一代不如一代,衰了,一百年前到今天,不但没有真干的人,讲的人没有了。所以现在的人,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陌生,确实有时候还不如外国人,外国人真正研究汉学的,他们懂得的比我们多,但是他们已经变成学术,变成知识,不是智慧,所得到的受用很微薄。没有圣贤那种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境界没有了,圣贤有这个境界。学佛的人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这个没有了。国学跟佛学,用最浅显话来说,真实智慧,但是今天把智慧变成知识,就大不相同,真实智慧没有了,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,知识不能解决问题。
这是我们最近十年体会到,参加十几次世界和平会议看到了,这参加会议的人都是专家学者,都是有博士学位的,大学教授身分,政府高级官员身分,不能解决问题,社会问题摆在面前,束手无策。于是怎么样?于是对于世界还会不会再有和平,产生疑惑,都打了问号。如果有智慧,那他答案是肯定的,和平可以恢复,怎么恢复?把伦理教育找回来,道德教育找回来,因果教育找回来,宗教教育找回来,这个世界会安定,世界会有和平。如果对于这四样东西还要打问号,还要怀疑,可能世界走向毁灭。今天对这四个问题,真正有信心的有几个人?我常说有信心,几分之几的信心,还有几分之几的疑问,跟古人不一样,古人没有怀疑。今天找像孔夫子这样的学生找不到了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到哪里去找?今天人脑子里头想到创造发明,要创新,绝不会走回头路。他不知道旧的是性德,从自性流出来的,新的是从阿赖耶流出来的。这些新东西从妄心里流出来,禁不起考验;从真心里面流出来东西禁得起考验,永恒不变。我们今天舍弃真的,完全用假的,那最后是世界的毁灭。就在我们选择,选择老祖宗东西,这个社会会延续下去;选择科学的技术,科学东西,这世界会走向毁灭。
这里头到底什么个原因?很简单,性德把人教好,阿赖耶从走科技的时候把人都教坏,这就是根本原因,人要完全讲究自私自利就完了。传统的教育是不允许有自私的,你细细去看《弟子规》。所以中国从小教小孩不能为自己,起心动念要为家族,到这个世间来是荣宗耀祖,光大门楣,这是最底的底限。往外面推出去就是爱国家、爱社会,再推出去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不为自己,一生是付出,不是占有。佛讲得更究竟、更彻底,佛说到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一切众生都要真正的爱护他,为什么?是自己。树木花草是自己,山河大地是自己,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变现的,所以人必须自爱而后才能够爱人。几个人把古圣先贤的道理参透?为什么参不透?不肯落实,这真正原因,他落实就会参透,他不落实永远参不透。为什么?不落实止于知识,落实他突破了知识,超越了知识,这才能成圣成贤、成佛成菩萨。止于知识这个层面这是人天,最大的人天福报是人天里面的智慧,不是佛菩萨的。佛菩萨真实智慧与性德相应,他的智慧与阿赖耶相应,与自性不相应,这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这个地方所说的,明作恶人造逆,依这个标准今天哪个人不造逆,逆是五逆,不孝父母,叛逆。现在小孩长成不要父母了,你看看年轻人结婚的时候,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,这正常的。推动传统文化这个关很不容易破,人不知道爱其亲,古人谚语里头有所谓,家里头有老人那是家中之宝。尊重老人的经验,老人毕竟他走过一生,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,科学技术不如我们,人生的体验他比我们丰富太多。我们连这古老东西统统不要,一切创新,新的东西没有经过考验,常常出毛病。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你看穿、看清楚了,很简单,根就是把父母跟老师丢掉了。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,他为什么要生我?我长大了不养活他们是应该的,这现代人的思惟。老师就根本别说了,老师,学校是学店,我缴了学费来学东西的。老师贩卖知识,我付了钱我学到的东西,你对我没什么恩德,没有这种义务来报答你,现在这种观念。这个观念根深蒂固,你给他解释讲不通。
可是智慧,决定是在孝亲尊师里头来的,你要想求真智慧得走老路,走新路求知识,不能求智慧,这是老实话。求知识行,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可以,求清净平等觉要从孝亲尊师。染污的心、不平的心,你不想离开,你认为这是很正常的,那就没法子。今天困难在哪里?就在这里,我们清清楚楚,我们努力在做做得还不够。我是真正在想,方东美先生后代还有三个人,儿子都住在美国,老大到我们这来过,在这住了几天。我都非常希望他们能到这边来定居,我们可以有个房子送给他,晚年住在一起,互相照顾。但是我们一想,他在美国生活了六十年,我跟老师学习的那一年他们到美国去的,一直没有离开美国,老大住在洛杉矶,另外两个住在纽约,生活在那里习惯了。到这边来看看,看到我们的摄影棚、我们的讲堂,供养有老师照片,我们念念没有忘父母、没有忘老师,我们真心想帮助他。现在年岁都大了,他的老大小我三岁,今年也八十三,晚年生活在一起是乐事,这也是给社会做好榜样,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,老师就是父母。但是今天的人,他不孝父母,他不敬老师。
经上一再说,身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师,人在这个世间谁的恩德最大?父母跟老师,没有父母你没有这个身体,没有老师你没有智慧。尤其方老师给我们说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太难得了。这条路决心选择走过来了,证明他这一句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,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与贫富贵贱不相干,与什么相关?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心地清净不染,平等没有高下,觉而不迷,真乐!这不是假的。样样事情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是想帮助帮不上,这帮不上的原因是缘,我们没有这个缘,有这个缘能做得成功。我们住在大埔这个地方,我们住上三年,看看我们周边这几个村,能不能改善?这些村民都像兄弟姐妹一样,都能够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我们在这里就做成功!常常换地方,不行,一定要止于一,心止于一,身也要止于一。
所以古人的成就,古大德我们非常羡慕,很想学没这个缘,能住在一个山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不下山,道业成就了。我在日本访问,拜访比睿山,日本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过。我就打听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,住得最短的时间多久?十四年,最长的三十多年。我们真的仰慕,他心是定的,他才有成就,以后被请下山建立宗派,成为开山祖师,日本十三个宗派。早年李老师告诉我,他看我走得太多,到处都在讲经。不是我愿意,我没地方去,环境造成的。章嘉大师告诉我,一生佛菩萨给你安排的,所以我就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佛菩萨安排的。八十五岁,何老居士遗言,夫人真的把六和园供养给我,我才有个落脚的地方。所以人家很多地方找我去,我不想去了,佛菩萨给我安排在六和园,我将来就老死在六和园,我哪里都不去。你们找我机会迟了,你们如果要早找我,我肯干,你们迟了。所以这个地方虽小,好,愈小愈好,省事,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,地方大了,要很多人照顾。我这个小地方,住四个人,很舒服。外面院子种菜,这个菜供养我们的协会,太多了我们吃不完,整个协会吃的蔬菜是我们自己种的。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广,我们还没讲完,下一堂课我们接着讲,现在时间到了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