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失,找不到過失,也無中生有,古人所謂「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」,總要找一些歪理。確實有些事情也都是真的,那真的是環境不一樣。
我這一生人家攻擊頭一個目標,出家不住在寺廟,這是事實。不是我不願意住寺廟,他沒有去替我想想,寺廟不收。我到寺廟去吃一頓飯沒有問題,大家歡喜接待;說挂單住一晚上,沒有一個寺廟答應的,那有什麼辦法?所以他不知道,確實有排斥的一股力量在。這個裏頭有原因,我們也不必說,說了都是過失。我們只有感恩,對于毀謗的人感恩,爲什麼?至少他提醒我,我聽聽他毀謗些什麼,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,對我有好處沒有壞處。至于他造成的影響,有些初學同學聽到,不願意再聽我的講經,那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我講經不是爲他講的,連佛菩薩講經都有對象,什麼對象?有緣衆生,他跟我沒有緣,所以這是正常的。有緣的人聽到生歡喜心,聽到的時候生恭敬心,他就得利益。聽到有懷疑、有分別、有執著還要常常提出來辯論,這些情形有,不但有,我相信很多。如果沒有這些情形,那衆生就好度了,淨宗就很容易相信。爲什麼說難信之法?說難信之法一定有難信的道理在。
嘉祥大師講得好,瞋恨、嫉妒善人,這一定是有惡口,提到都是嚴厲的批評,不是贊歎、不是歡喜。「敗壞賢明」,這個業就更重一層了,怎麼樣去破壞他,怎麼樣去毀壞他的成就,都是今天社會普遍的現象,到處都能看見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走過這條道路,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關關通過了,用感恩的心通過,清淨平等心通過,這值得自己安慰的。感恩佛菩薩教誨,這一生能守得穩、能守得定全靠經教。如果我們有叁個月不讀經,我不敢講我能守得住。由此可知,經教的重要,特別是對弘法、護法的人來說,弘、護都重要。否則的話,你的護法有的時候護錯了,你不是在護,是在破壞。可是自己確實沒有破壞的心,真是有護持的心,做了壞事,善心做了不善的事,這是什麼?智慧不足,這個現象常有。
不孝二親,這說明惡人造逆,這個逆是五逆,第一個是不孝父母,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。在淨宗,淨業叁福,是淨宗學人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,一切諸佛沒有例外。因爲佛在這叁句話末後說得很清楚,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換句話說,淨業叁福一切諸佛都說過,一切諸佛都遵守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這話說得非常重。頭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這個孝我們真做到了嗎?什麼叫孝?查查《論語》,孔老夫子對孝這個字的解釋很多種,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、因事而異,不一樣。今天這個世界孝道沒有了,孝養父母,父母希望什麼?父母希望我們有錢,錢愈多愈好。跟從前不一樣,兩百年前的人你問父母,小孩問父母,父母喜歡我要怎麼樣?他都會講希望你作聖人、作賢人,沒有父母是希望你升官發財的,現在不是,現在父母都是希望你做大官、發大財。我們是不是以這個爲盡孝?不是,孝沒有了。孝養父母,養父母的身體,養父母的健康長壽,養父母之志。所以今天孝這個字,根都被拔掉,這個問題嚴重。師也沒有了,爲什麼?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孝沒有了,師就沒有了。這兩樣東西沒有了,文化的根就斷掉,搞什麼全是假的,假的很容易被摧毀,這今天困難在此地。
典籍保存下來了,我們有這個力量盡量努力把它保存,保存了《四庫》,保存了《荟要》,保存了《大藏經》。光有這個東西不行,得要有人學,到哪裏去找人學?找什麼樣人學?要找孝子,要找尊師重道的,這種人找不到了。在我們的想象當中觀察的結果,古聖先賢的教誨、佛的叁藏將來有可能變成學術、變成知識,學校裏面用它來做教材,是社會大衆的知識,與聖賢不相幹,與聖賢永遠脫離。爲什麼?師道沒有了,孝道沒有了。師道跟孝道在中國,古時候家教裏頭,都是從小培養出來的。小到什麼時候?剛出生,這個嬰兒出生他睜開眼睛會看、他會聽,他就開始在模仿、在學習。中國古人知道這時候是關鍵,正是所謂先入爲主,他這個叁年一千天,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,他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全都是善,這樣根才紮下來。古人說「叁歲看八十」是真的,八十是什麼?直到老不會改變。死,他都肯去死,他不會變節,那個根多深!這個根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表演,做出來給他看的,他不需要講解,兩百年前中國家教是這麼教法的。
這兩百年,前一百年疏忽了,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,這西風吹來了,對中國傳統東西不再恭敬,有了懷疑。科學的精神是懷疑,于是就有人提出來,爲什麼要孝?對老師爲什麼要敬?就提出來。雖然提出來,可是真正孝親尊師的人還是不少。可是風氣變了,一代不如一代,衰了,一百年前到今天,不但沒有真幹的人,講的人沒有了。所以現在的人,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陌生,確實有時候還不如外國人,外國人真正研究漢學的,他們懂得的比我們多,但是他們已經變成學術,變成知識,不是智慧,所得到的受用很微薄。沒有聖賢那種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境界沒有了,聖賢有這個境界。學佛的人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這個沒有了。國學跟佛學,用最淺顯話來說,真實智慧,但是今天把智慧變成知識,就大不相同,真實智慧沒有了,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,知識不能解決問題。
這是我們最近十年體會到,參加十幾次世界和平會議看到了,這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專家學者,都是有博士學位的,大學教授身分,政府高級官員身分,不能解決問題,社會問題擺在面前,束手無策。于是怎麼樣?于是對于世界還會不會再有和平,産生疑惑,都打了問號。如果有智慧,那他答案是肯定的,和平可以恢複,怎麼恢複?把倫理教育找回來,道德教育找回來,因果教育找回來,宗教教育找回來,這個世界會安定,世界會有和平。如果對于這四樣東西還要打問號,還要懷疑,可能世界走向毀滅。今天對這四個問題,真正有信心的有幾個人?我常說有信心,幾分之幾的信心,還有幾分之幾的疑問,跟古人不一樣,古人沒有懷疑。今天找像孔夫子這樣的學生找不到了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到哪裏去找?今天人腦子裏頭想到創造發明,要創新,絕不會走回頭路。他不知道舊的是性德,從自性流出來的,新的是從阿賴耶流出來的。這些新東西從妄心裏流出來,禁不起考驗;從真心裏面流出來東西禁得起考驗,永恒不變。我們今天舍棄真的,完全用假的,那最後是世界的毀滅。就在我們選擇,選擇老祖宗東西,這個社會會延續下去;選擇科學的技術,科學東西,這世界會走向毀滅。
這裏頭到底什麼個原因?很簡單,性德把人教好,阿賴耶從走科技的時候把人都教壞,這就是根本原因,人要完全講究自私自利就完了。傳統的教育是不允許有自私的,你細細去看《弟子規》。所以中國從小教小孩不能爲自己,起心動念要爲家族,到這個世間來是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,這是最底的底限。往外面推出去就是愛國家、愛社會,再推出去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不爲自己,一生是付出,不是占有。佛講得更究竟、更徹底,佛說到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一切衆生都要真正的愛護他,爲什麼?是自己。樹木花草是自己,山河大地是自己,沒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現的,所以人必須自愛而後才能夠愛人。幾個人把古聖先賢的道理參透?爲什麼參不透?不肯落實,這真正原因,他落實就會參透,他不落實永遠參不透。爲什麼?不落實止于知識,落實他突破了知識,超越了知識,這才能成聖成賢、成佛成菩薩。止于知識這個層面這是人天,最大的人天福報是人天裏面的智慧,不是佛菩薩的。佛菩薩真實智慧與性德相應,他的智慧與阿賴耶相應,與自性不相應,這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,明作惡人造逆,依這個標准今天哪個人不造逆,逆是五逆,不孝父母,叛逆。現在小孩長成不要父母了,你看看年輕人結婚的時候,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,這正常的。推動傳統文化這個關很不容易破,人不知道愛其親,古人諺語裏頭有所謂,家裏頭有老人那是家中之寶。尊重老人的經驗,老人畢竟他走過一生,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,科學技術不如我們,人生的體驗他比我們豐富太多。我們連這古老東西統統不要,一切創新,新的東西沒有經過考驗,常常出毛病。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你看穿、看清楚了,很簡單,根就是把父母跟老師丟掉了。父母生我養我是應該的,他爲什麼要生我?我長大了不養活他們是應該的,這現代人的思惟。老師就根本別說了,老師,學校是學店,我繳了學費來學東西的。老師販賣知識,我付了錢我學到的東西,你對我沒什麼恩德,沒有這種義務來報答你,現在這種觀念。這個觀念根深蒂固,你給他解釋講不通。
可是智慧,決定是在孝親尊師裏頭來的,你要想求真智慧得走老路,走新路求知識,不能求智慧,這是老實話。求知識行,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可以,求清淨平等覺要從孝親尊師。染汙的心、不平的心,你不想離開,你認爲這是很正常的,那就沒法子。今天困難在哪裏?就在這裏,我們清清楚楚,我們努力在做做得還不夠。我是真正在想,方東美先生後代還有叁個人,兒子都住在美國,老大到我們這來過,在這住了幾天。我都非常希望他們能到這邊來定居,我們可以有個房子送給他,晚年住在一起,互相照顧。但是我們一想,他在美國生活了六十年,我跟老師學習的那一年他們到美國去的,一直沒有離開美國,老大住在洛杉矶,另外兩個住在紐約,生活在那裏習慣了。到這邊來看看,看到我們的攝影棚、我們的講堂,供養有老師照片,我們念念沒有忘父母、沒有忘老師,我們真心想幫助他。現在年歲都大了,他的老大小我叁歲,今年也八十叁,晚年生活在一起是樂事,這也是給社會做好榜樣,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,老師就是父母。但是今天的人,他不孝父母,他不敬老師。
經上一再說,身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師,人在這個世間誰的恩德最大?父母跟老師,沒有父母你沒有這個身體,沒有老師你沒有智慧。尤其方老師給我們說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太難得了。這條路決心選擇走過來了,證明他這一句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與貧富貴賤不相幹,與什麼相關?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心地清淨不染,平等沒有高下,覺而不迷,真樂!這不是假的。樣樣事情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是想幫助幫不上,這幫不上的原因是緣,我們沒有這個緣,有這個緣能做得成功。我們住在大埔這個地方,我們住上叁年,看看我們周邊這幾個村,能不能改善?這些村民都像兄弟姐妹一樣,都能夠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我們在這裏就做成功!常常換地方,不行,一定要止于一,心止于一,身也要止于一。
所以古人的成就,古大德我們非常羨慕,很想學沒這個緣,能住在一個山上十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不下山,道業成就了。我在日本訪問,拜訪比睿山,日本十叁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過。我就打聽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,住得最短的時間多久?十四年,最長的叁十多年。我們真的仰慕,他心是定的,他才有成就,以後被請下山建立宗派,成爲開山祖師,日本十叁個宗派。早年李老師告訴我,他看我走得太多,到處都在講經。不是我願意,我沒地方去,環境造成的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的,所以我就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佛菩薩安排的。八十五歲,何老居士遺言,夫人真的把六和園供養給我,我才有個落腳的地方。所以人家很多地方找我去,我不想去了,佛菩薩給我安排在六和園,我將來就老死在六和園,我哪裏都不去。你們找我機會遲了,你們如果要早找我,我肯幹,你們遲了。所以這個地方雖小,好,愈小愈好,省事,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地方大了,要很多人照顧。我這個小地方,住四個人,很舒服。外面院子種菜,這個菜供養我們的協會,太多了我們吃不完,整個協會吃的蔬菜是我們自己種的。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還沒講完,下一堂課我們接著講,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