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六五集) 2012/8/1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6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五十五頁第六行,從當中看起,從「不孝二親」,從這裏看起:
魏譯本作二親,「明作惡人造逆」。第叁十五品這一品經世尊給我們講五戒、十善,本經從第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都是詳細的來說明這樁事情。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當時在美國,這有二十年了。會成立之後,我們重新編了個課誦本,《朝暮課誦》。早課讀的經文,我們選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,四十八願,晚課就是選的第叁十二到叁十七品。這一大段的經文,用四個字可以把它表明,持戒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往生。念佛人不能持戒,還有惡念,還有惡的行爲,這樣念佛不能往生,這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
現在社會亂了,佛門也亂了,我們從外面得到很多消息,天界的消息、鬼神的消息,他們也亂了。大概真正不亂的可能只有佛菩薩,阿羅漢以上,他們不會亂;也就是在十法界裏面,六道亂了,四聖法界還可以。極樂世界沒有亂,那什麼原因?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,可見得教學重要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我們從這個裏頭細心去體會。不講,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、不清楚,那就有懷疑。誰來講?要佛菩薩。爲什麼?佛菩薩是修行功德圓滿的人,只有他能夠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我們生起信心。一般人不行,自己還沒有成就,怎麼能幫助別人成就?所以我們的學習決定不能中斷。
這個世界人心壞了,現在的人心,你去問問,男女老少,你問他想些什麼,想要些什麼?心裏面都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,搞這些。這不但是一個地區,全世界。一個地區好辦,整個世界,這個事情就難了。爲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就是我們把聖人的教誨抛棄了、疏忽了,而且疏忽的時間很久,在中國一般人都講兩百年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世尊這段經文裏頭所說的,就是叁十二到叁十七品,好像就是說我們現前的社會。以前人雖然不善,沒到這種程度。讀這段經文,六十年前我們讀這一段,有個什麼感覺?以爲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了,人是不善,沒壞到這種程度。可是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一段,佛沒說錯,佛說現代社會人,真的完全被他說中了。
有沒有得救?有,有救的是少數人,不是多數人。這些少數人聽到佛的經法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能生歡喜心,這就有救。歡喜心怎麼生的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現在接觸到大乘佛法、接觸到《無量壽經》,得無量諸佛加持,這個難得,這是講善根。小本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說明我們這些人善根福德因緣都夠了,不是少,而是多,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。我們得人身,遇到佛法、遇到大乘,遇到《無量壽經》。讀這部經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尤其是這個會集本,是黃念老的集注,太難得了!
有人反對會集跟集注,這是個人一種情執、執著。因爲他不知道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會集的,就在這經上,世尊告訴我們的。極樂世界從哪來的?淵源于阿彌陀佛的悲心,這個裏頭有講曆史。阿彌陀佛在因地做過國王,是個大國的國王,政治清明,好國王,叫世饒王。世是世間,饒是豐饒,也就是說他有智慧、有德行、有善政,政治辦得非常好,人民都享受到他的福報。他心量很大,想到六道衆生許許多多都在苦難當中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希望能有一個方法,幫助這些苦難衆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超度,而且都能成佛,這個願了不起。向他的老師報告,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,我這個願怎樣才能滿足、才能圓滿?老師沒給他講方法,叫他去參學,到十方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去訪問、去參觀、去學習,這不就是會集嗎?一切諸佛刹土裏美好的,他就記住,將來我的國土裏頭要有,不好的不要。
所以西方極樂世界,是阿彌陀佛參訪一切諸佛刹土,攝受美好的大成。總結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是他老人家參訪十方諸佛刹土的總結。依照這個總結,來建立他的國土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世界是這麼來的。不是自己在家裏想象的,不是,是會集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的精華、美好。所以這個世界建立之後,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連華藏世界都比不上,華藏世界好的它都有,華藏世界裏頭還有些缺陷的,極樂世界沒有。這會集的,不是一個人在家想象的。再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爲我們講經四十九年,他自己說,他四十九年一句話都沒說,所說的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,他是集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的大成。這個話,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疏鈔》經題裏頭說的。而且說明,世尊一生講經都是古佛所說,他自己述而不作,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。于是我們明白了,真正的學問、真實的智慧是集大成。
在中國,孔子就是一個善于集大成的人,後世稱他爲大成至聖先師。說真的,求學、讀書一定要學習孔子的態度,孔子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求學?《論語》裏頭有記載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一生求學的心態是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我們沒有這個心態,聖賢人來教我們,我們都不得其門而入。夫子說他一生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,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,他自己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。現在人口口聲聲都是要創造、要發明,孔老夫子沒有,對古人的東西他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那個好是喜歡,喜歡古聖先賢的教誨。在他以前,古聖先賢教誨是口傳的,一代傳一代。到他,這就用文字把傳說記錄下來,寫成書本,傳給後世,所以叫集大成,是真學問。
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法,表什麼法?中國古人常說,「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」。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在文殊菩薩會上,聽經聞法是讀萬卷書。現在的話說畢業了,畢業之後怎麼樣?文殊菩薩教他去參學。參學是什麼?行萬裏路,要到社會各個階層方方面面去看,那個學問才是真的。看的什麼?跟你所學的去對比,這是真實的學問。沒有經過事實的檢驗,那是你的理想,未必能做到。聖賢學問重視笃行,中國古人所說的,博學、慎思、明辨,這些是學的層次深入,最後一條笃行,你得要做到。善財五十叁參是做,阿彌陀佛在十方諸佛刹土裏頭去參學、訪問,那是做,那是笃行。他的東西不是憑空來的,憑空想象不見得是真的,他是道道地地參觀、考察、學習,這麼來的。
佛教傳到中國,祖師大德都做集大成的工作。《大藏經》分量太大了,幾個人有時間去讀它?經典裏面那麼多好東西,怎麼辦?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,他發了大心,在整個《大藏經》做了個節要本,撷取《大藏經》裏面的精華,編成一部書,書名叫《宗鏡錄》,一百卷。讀這個就方便了,讀《宗鏡錄》就是讀《大藏經》的精華。《宗鏡錄》是什麼?《大藏經》的群書治要,古人都做了!我們沒有時間看全藏,就讀《宗鏡錄》就行了。再看看我們的《朝暮課誦本》,釋迦牟尼佛沒給我們定朝暮課誦,祖師大德撷取經論的精華,給我們編課誦本,早課、晚課。叫我們把它念熟,落實在生活、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佛法是活的,活活潑潑。
會集那不是普通人做的事情,他沒有廣學多聞的知識,沒有真實修證的功夫,經文擺在面前很難取舍。特別是現在人,生活在繁忙分秒必爭的時代,沒有時間讀書,可是書非讀不可,你不讀書你不能辦事。唐太宗是個好榜樣,做皇帝時候太年輕了,他二十八歲做皇帝,十六歲領軍打仗,這是個將軍。二十八歲父親把皇位讓給他,父親做太上皇。年輕,管這麼大的國家、這麼多人口,需要智慧、需要方法、需要有治國的理念、需要經驗,到哪裏去找?想到古人。下命令給魏征,魏征是他的宰相,成立一個小組,往上去追,到叁皇五帝,有文字記載,到他那個時候二千五百年。這二千五百年古聖先賢的著作,有講到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這些文字,統統抄下來給他看。從一萬多部書裏頭精挑細選,選到最後選了六十五種,從六十五種裏頭撷取精華,編出來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他拿到這部書如獲至寶,唐朝的貞觀之治,在曆史上這種太平盛世的出現,全靠這部書。對于幫助他搜集這些資料的這些人,唐太宗感激、感恩,要沒有這套書,他就沒有辦法把國家治好。
難得這部書這兩年重現了,我們看到了。我這一看到立刻就翻印,印了一萬套。現在我相信這部書至少也超過十萬套,很多人都翻印過,好事情,愈多愈好。我把這部書介紹給一些國家領導人,他們看到之後,這真正是一部智慧的書籍。有些退休的老人,展開一看相見恨晚,早年他在位的時候讀到了多好,就少做很多錯事,感慨無窮。正如唐太宗說的,我遇到他附體,告訴我,這部書能救全世界,我相信這句話。我們有使命把這部書廣泛流通,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。這部書教我們怎麼做人、怎樣齊家、怎樣創造你的事業,無論哪個行業,原理、原則決定不會變的。特別著重在管理,用什麼樣的心態、什麼樣的方法,給你講得很清楚。怎麼治國,怎樣讓這個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創造太平盛世,整個地球的太平盛世。這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,老祖宗的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。
唐朝到我們現在一千四百年了,這一千四百年當中有聖賢出世,儒釋道都有,留下來的典籍很豐富。乾隆皇帝把它整理編成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這功德很大,讓這些典籍不至于失傳,做了大好事。現在缺少魏征這些人,到《四庫》裏面去發掘,好東西抄出來,一條一條抄出來。如果有這種能力的人,什麼能力?辦報紙、辦雜志,你可以不要花一分錢稿費,找一些人從《四庫》裏頭去抄好東西,一句一句抄下來,你用雜志的方法、用報紙的方法,廣泛流通,這方法好。現在可以用網路,網路全世界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