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德,这业障消了,没有了。自己不知道。年轻没学佛的时候在公家机关上班,职位虽然小,喜欢跟人开玩笑,喜欢挖苦人,强词夺理。所以我有一点辩才,没有理我会说出一套道理,他也对我无可奈何,干这种事情。当时是有快意,不知道这罪过很重,造成以后的障碍。别人什么?嫉恨你,嫉妒怨恨,有机会他就报复你,找麻烦,那真的要吃苦头,从哪里结的不知道,就是平常开玩笑。这也是一般读书人都有的毛病,好胜,争辩当中好胜。这是第一个我深深感受到。
第二,「善神远之,非人得便」。那在今天这个社会就多了,善神是护法神,护法神走了,不护持你。像我们在《三昧水忏》里面看到的,悟达国师生生世世修得好,戒律清净,知见纯正,护法神守护。十世,这时间总有几百年,善神都不离开他。到第十世唐朝时候,十世修行累积的功德,他被皇帝封为国师,这地位高了。有一天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,就是师子座,我们讲太师椅,很大的太师椅,沉香做的,你知道沉香现在是论什么?是论两、论钱来卖的,这一个宝座多重!沉水香雕的宝座。他接受很得意,心里动这个念头,出家人的地位第一,再没有高过他的。这个念头,这个念头就是傲慢的念头,念头才生起护法神远离,冤亲债主找上门,现在讲附体。
这个冤亲债主是被他害死的,深仇大恨念念不忘,你看追他十世,等待机会。这下机会逮到了,附体附在他膝盖上,长了个人面疮,几乎要了他的命。毕竟是十世修行,他是真干,感动阿罗汉迦诺迦尊者,出面来给他调解、化解。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,十世之前在一起做官,意见不和,被他害死了,由于这个冤仇。这两个当然都是读书人,都是明理人,接受阿罗汉的调解,他离开,他的病就好了。《三昧水忏》就是这样传下来的,序文里头把这段历史故事讲得很清楚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我们受人毁谤、受人欺负、受人陷害,都没有关系,不放在心上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。绝不跟人结冤仇,他跟我结冤仇,我不跟他结冤仇,他将来有没有果报?有果报。但是没有冤亲债主报复这个果报,没有,他有性罪。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,不但造作,起心动念都是过,起心动念叫过,付诸行动叫罪,叫罪过。叫非人得便,被冤亲债主附体,现在这个世间很多很多这个情形。
第三,「虽有实语,人不信受」。纵然他讲的真话、真实话,没人相信他,他说的好话、说的真话,为什么人不信?先世造的口业重,这一生当中没有人相信。第四「智人谋议,常不参预」。世出世间重要问题都会找一些人在一起商量,征求意见来解决问题。这些事情人家不邀请他参与,这是什么?这也属于口业,心口不善自然感召。第五,「常被诽谤,丑恶之声周闻天下」。这第五种常常被人毁谤,毁谤这些人未必有事实,所谓造谣生事,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多。甚至于我们在讲经里头,他怎么样?断章取义引用出来造谣生事,我遇过很多。早年赵朴老在世,我常常去看他,老乡长,同乡的长辈,对我们很爱护。有造谣生事的,在我讲经里头节录出来,把这个东西送给宗教局,来告我。朴老有智慧:你这个节录的不算数,你把他原来的录音带和这光盘,你拿来给我听,看他上下怎么讲的,不能单讲一句,我要他原来的东西。拿不出来,拿不出来就算了,就不处理它。
这个事情我知道了,那我们讲经说法要不要格外小心?不需要。为什么?经是佛说的,我们是学习,把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给大家做报告、做分享而已。我不需要给自己加压力,我们要小心,哪些能讲,哪些不能讲,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?这样学习经教违背了经教的意思,句句都老实讲实话,就好!如来是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如语者,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同。我们需要避讳的,那就是最好不要说过失,这是普贤十愿第二愿教给我们的,「称赞如来」,我们学这个,别人有好处我们赞叹,别人有过失不提。不但言语当中不能提,念头都没有这才好!
我初学佛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,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。这个意思说,不要把别人不善的东西放在心上,那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。我们这个心可以收集别人善行,善行、善言我们专收集这个,不善的一概不收,一概不予理会,养成自己纯净纯善这好!专门收集别人不善的,那是愚痴的人,没智慧,这种心行是把自己往下坠落,不是向上提升。这个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,一定要守住,也就是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要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。
第六,「人所不敬,虽有教敕,人不承用」。这也是妄语的业,包括四种。社会一般大众不尊重你,虽然你有很好的教诲,别人不相信,别人不会依照你的教诲去落实。人到没有信用的时候,这个现象就产生。第七,「常多忧愁」,忧虑多,也就是妄想多、杂念多,心不清净。心不清净身体就不健康,肯定有连带关系。第八,「种诽谤业因缘」,毁谤是果报,毁谤有因,因是什么?因就是口业。常造口业,喜欢造口业,你带来的也是种种毁谤,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,这也是一定的道理。
第九,「身坏命终当堕地狱」,口业太重,地狱里面所说的拔舌地狱。造口业,让我们立刻就想到拔舌地狱,拔舌地狱是他必须要受的。他的口业,不善的影响,影响的面有多大,就是受害有多少人,影响的时间有多长,这里头有受不同的罪报。影响大的全都在无间地狱,拔舌地狱度过之后再到无间,可见这个事情非常可怕。第十,「若出为人,常被诽谤」,过去喜欢毁谤别人,这一生当中,这是从地狱出来还有余罪在,余罪带给你的果报,就是有很多人有意无意的毁谤你。「可见妄语之恶业,广生过咎」,广是广大,衍生许许多多的罪过,「死堕地狱,慎莫轻忽」。佛提醒我们!
世出世间圣贤对于言语都非常重视,孔子教学,言语列在第二科。夫子当时教学功课简单,只有四门(四科)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是言语,第三个是政事。政事是什么?日常生活当中,遇到一些疑难杂症,怎么样去应付,这都是属于政事。最后一条是文学,文学是什么?精神生活,今天讲的文学跟艺术,文艺,陶冶性情。只有四科,享受是放在最后,首先学做人,前面两条是做人,德行跟言语,政事是物质上的福报,文学是精神的福报。我们对这桩事情要谨慎、要小心,时时刻刻希望自己不犯这个过失。
末后这一句,『憎嫉善人』,「憎者憎恶,嫉者妒嫉」,这也是人之常情,很多人有这个毛病,造这种恶业,这个业好不好?不好,这个业罪报也非常重。这个善人,真正是个善人,他住在这个地方,对这个地方的社会有好处,他的行为,就是他的言行自自然然能感化这一方。你要嫉妒他,你要障碍他,这个罪报不跟他结,真正善人他也不记你的过失,你赶他走,他就乖乖走了。跟谁结罪?跟这个人如果长住在这个地区,他教化的人多,他教化的时间长,这地方人有福,因为你嫉妒把他赶走,这个地方人没福了,这地方人没有人教,这个责任都在你身上,所以这个罪重。真正善人,你得罪他,他不会怪你,他不会报复,所以跟他没事,跟这个地区众生问题可大了,这个罪业一般都是无间地狱。如果这是个大善人,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智慧、有道德,这个地方失去这样的人教诲,是这个地区的人没有福报。你把这种人赶走,你让这个地区的人都没福,这个责任你要完全承当。我们知道,承当这个责任是阿鼻地狱的果报,这是自己愚痴,造这么重的罪业。
如果有智慧,遇到这个善人你能帮助他,你能给他宣传,把他的影响扩大,你得的福报跟他一样大,你用的力量小,得福报大。你介绍一个人跟他学,这个人成就了,这个人一生的福报,你的果报跟他相同。但是他们一个要教,一个要学,都很辛苦,你是个介绍人,让他有机缘成就,你的福报跟他一样大,但是你不需要受那么多辛苦修学,福报相同,这很多人不知道。要知道遇到这桩事情,修福的机会到了,好事,不是坏事,而且修大福报。这些大善人修福,我们来享福,这是真正聪明人。我们如果是反其道而行,嫉妒、障碍,把他撵走,我们将来在阿鼻地狱,果报天壤之别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人要见贤思齐,实在讲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智慧,没有那么大的福德,齐不了,齐不了要跟着他走,确实他造福我们享福,享福一定要帮助他,把他的教化发扬光大。
教学过程当中听经,就是增一分功德,尤其你在这个地方有影响力,受人尊重的,这个人讲经你去听,这是什么?做影响众。水涨船高,把他抬起来,抬举起来,帮助他提升起来,好事!讲经的人不能不听经,我一生讲经,如果这个地方有人讲经,我知道了我一定去听,所以我的法缘殊胜。别人讲经我不去听,我讲经也没人来听,因果报应法尔如是,我喜欢听,我讲经听众就很多,法缘是这么结的。现在年岁大了,在过去行动没有感觉到累,现在感觉到累,这说明年岁大了,有一些地方我就不去了,把念佛的时间加多,往生要紧。
我们再看底下一科,「夸大自欺」,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。请看经文:
【尊贵自大。谓己有道。横行威势。侵易于人。欲人畏敬。不自惭惧。】
这六句,《解》里面是紧接着前面经文末后两句,「憎嫉善人,败坏贤明,不孝父母,轻慢师长,朋友无信,难得诚实」,这接下来,『尊贵自大,谓己有道』。念老说这段经文,古有两种解释,「一者,《嘉祥疏》云:憎嫉善人明恶口。败坏贤明明妄语。不孝二亲」,《魏译》本作二亲,「明作恶人造逆。朋友无信,明其不忠」,成就前面所说的妄语。「尊贵自大成其恶口。谓己有道成其两舌」。口四种过全造了,我们把这几句好好的温习一下,嘉祥大师的注解《无量寿经义疏》。憎是憎恨,嫉是嫉妒,对于善人、善行、善事超过他,他心不平,他不甘心。所以他自然就批评,找这个善人的过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