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德,這業障消了,沒有了。自己不知道。年輕沒學佛的時候在公家機關上班,職位雖然小,喜歡跟人開玩笑,喜歡挖苦人,強詞奪理。所以我有一點辯才,沒有理我會說出一套道理,他也對我無可奈何,幹這種事情。當時是有快意,不知道這罪過很重,造成以後的障礙。別人什麼?嫉恨你,嫉妒怨恨,有機會他就報複你,找麻煩,那真的要吃苦頭,從哪裏結的不知道,就是平常開玩笑。這也是一般讀書人都有的毛病,好勝,爭辯當中好勝。這是第一個我深深感受到。

  第二,「善神遠之,非人得便」。那在今天這個社會就多了,善神是護法神,護法神走了,不護持你。像我們在《叁昧水忏》裏面看到的,悟達國師生生世世修得好,戒律清淨,知見純正,護法神守護。十世,這時間總有幾百年,善神都不離開他。到第十世唐朝時候,十世修行累積的功德,他被皇帝封爲國師,這地位高了。有一天皇上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,就是師子座,我們講太師椅,很大的太師椅,沈香做的,你知道沈香現在是論什麼?是論兩、論錢來賣的,這一個寶座多重!沈水香雕的寶座。他接受很得意,心裏動這個念頭,出家人的地位第一,再沒有高過他的。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就是傲慢的念頭,念頭才生起護法神遠離,冤親債主找上門,現在講附體。

  這個冤親債主是被他害死的,深仇大恨念念不忘,你看追他十世,等待機會。這下機會逮到了,附體附在他膝蓋上,長了個人面瘡,幾乎要了他的命。畢竟是十世修行,他是真幹,感動阿羅漢迦諾迦尊者,出面來給他調解、化解。把他們兩個人的關系,十世之前在一起做官,意見不和,被他害死了,由于這個冤仇。這兩個當然都是讀書人,都是明理人,接受阿羅漢的調解,他離開,他的病就好了。《叁昧水忏》就是這樣傳下來的,序文裏頭把這段曆史故事講得很清楚。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我們受人毀謗、受人欺負、受人陷害,都沒有關系,不放在心上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。絕不跟人結冤仇,他跟我結冤仇,我不跟他結冤仇,他將來有沒有果報?有果報。但是沒有冤親債主報複這個果報,沒有,他有性罪。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,不但造作,起心動念都是過,起心動念叫過,付諸行動叫罪,叫罪過。叫非人得便,被冤親債主附體,現在這個世間很多很多這個情形。

  第叁,「雖有實語,人不信受」。縱然他講的真話、真實話,沒人相信他,他說的好話、說的真話,爲什麼人不信?先世造的口業重,這一生當中沒有人相信。第四「智人謀議,常不參預」。世出世間重要問題都會找一些人在一起商量,征求意見來解決問題。這些事情人家不邀請他參與,這是什麼?這也屬于口業,心口不善自然感召。第五,「常被誹謗,醜惡之聲周聞天下」。這第五種常常被人毀謗,毀謗這些人未必有事實,所謂造謠生事,現在這個社會特別多。甚至于我們在講經裏頭,他怎麼樣?斷章取義引用出來造謠生事,我遇過很多。早年趙樸老在世,我常常去看他,老鄉長,同鄉的長輩,對我們很愛護。有造謠生事的,在我講經裏頭節錄出來,把這個東西送給宗教局,來告我。樸老有智慧:你這個節錄的不算數,你把他原來的錄音帶和這光盤,你拿來給我聽,看他上下怎麼講的,不能單講一句,我要他原來的東西。拿不出來,拿不出來就算了,就不處理它。

  這個事情我知道了,那我們講經說法要不要格外小心?不需要。爲什麼?經是佛說的,我們是學習,把我們自己修學的心得給大家做報告、做分享而已。我不需要給自己加壓力,我們要小心,哪些能講,哪些不能講,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?這樣學習經教違背了經教的意思,句句都老實講實話,就好!如來是「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」,如語者,跟事實真相完全相同。我們需要避諱的,那就是最好不要說過失,這是普賢十願第二願教給我們的,「稱贊如來」,我們學這個,別人有好處我們贊歎,別人有過失不提。不但言語當中不能提,念頭都沒有這才好!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,不要把自己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。這個意思說,不要把別人不善的東西放在心上,那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。我們這個心可以收集別人善行,善行、善言我們專收集這個,不善的一概不收,一概不予理會,養成自己純淨純善這好!專門收集別人不善的,那是愚癡的人,沒智慧,這種心行是把自己往下墜落,不是向上提升。這個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,一定要守住,也就是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要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。

  第六,「人所不敬,雖有教敕,人不承用」。這也是妄語的業,包括四種。社會一般大衆不尊重你,雖然你有很好的教誨,別人不相信,別人不會依照你的教誨去落實。人到沒有信用的時候,這個現象就産生。第七,「常多憂愁」,憂慮多,也就是妄想多、雜念多,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身體就不健康,肯定有連帶關系。第八,「種誹謗業因緣」,毀謗是果報,毀謗有因,因是什麼?因就是口業。常造口業,喜歡造口業,你帶來的也是種種毀謗,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,這也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第九,「身壞命終當墮地獄」,口業太重,地獄裏面所說的拔舌地獄。造口業,讓我們立刻就想到拔舌地獄,拔舌地獄是他必須要受的。他的口業,不善的影響,影響的面有多大,就是受害有多少人,影響的時間有多長,這裏頭有受不同的罪報。影響大的全都在無間地獄,拔舌地獄度過之後再到無間,可見這個事情非常可怕。第十,「若出爲人,常被誹謗」,過去喜歡毀謗別人,這一生當中,這是從地獄出來還有余罪在,余罪帶給你的果報,就是有很多人有意無意的毀謗你。「可見妄語之惡業,廣生過咎」,廣是廣大,衍生許許多多的罪過,「死墮地獄,慎莫輕忽」。佛提醒我們!

  世出世間聖賢對于言語都非常重視,孔子教學,言語列在第二科。夫子當時教學功課簡單,只有四門(四科)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,第叁個是政事。政事是什麼?日常生活當中,遇到一些疑難雜症,怎麼樣去應付,這都是屬于政事。最後一條是文學,文學是什麼?精神生活,今天講的文學跟藝術,文藝,陶冶性情。只有四科,享受是放在最後,首先學做人,前面兩條是做人,德行跟言語,政事是物質上的福報,文學是精神的福報。我們對這樁事情要謹慎、要小心,時時刻刻希望自己不犯這個過失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『憎嫉善人』,「憎者憎惡,嫉者妒嫉」,這也是人之常情,很多人有這個毛病,造這種惡業,這個業好不好?不好,這個業罪報也非常重。這個善人,真正是個善人,他住在這個地方,對這個地方的社會有好處,他的行爲,就是他的言行自自然然能感化這一方。你要嫉妒他,你要障礙他,這個罪報不跟他結,真正善人他也不記你的過失,你趕他走,他就乖乖走了。跟誰結罪?跟這個人如果長住在這個地區,他教化的人多,他教化的時間長,這地方人有福,因爲你嫉妒把他趕走,這個地方人沒福了,這地方人沒有人教,這個責任都在你身上,所以這個罪重。真正善人,你得罪他,他不會怪你,他不會報複,所以跟他沒事,跟這個地區衆生問題可大了,這個罪業一般都是無間地獄。如果這是個大善人,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智慧、有道德,這個地方失去這樣的人教誨,是這個地區的人沒有福報。你把這種人趕走,你讓這個地區的人都沒福,這個責任你要完全承當。我們知道,承當這個責任是阿鼻地獄的果報,這是自己愚癡,造這麼重的罪業。

  如果有智慧,遇到這個善人你能幫助他,你能給他宣傳,把他的影響擴大,你得的福報跟他一樣大,你用的力量小,得福報大。你介紹一個人跟他學,這個人成就了,這個人一生的福報,你的果報跟他相同。但是他們一個要教,一個要學,都很辛苦,你是個介紹人,讓他有機緣成就,你的福報跟他一樣大,但是你不需要受那麼多辛苦修學,福報相同,這很多人不知道。要知道遇到這樁事情,修福的機會到了,好事,不是壞事,而且修大福報。這些大善人修福,我們來享福,這是真正聰明人。我們如果是反其道而行,嫉妒、障礙,把他攆走,我們將來在阿鼻地獄,果報天壤之別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人要見賢思齊,實在講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智慧,沒有那麼大的福德,齊不了,齊不了要跟著他走,確實他造福我們享福,享福一定要幫助他,把他的教化發揚光大。

  教學過程當中聽經,就是增一分功德,尤其你在這個地方有影響力,受人尊重的,這個人講經你去聽,這是什麼?做影響衆。水漲船高,把他擡起來,擡舉起來,幫助他提升起來,好事!講經的人不能不聽經,我一生講經,如果這個地方有人講經,我知道了我一定去聽,所以我的法緣殊勝。別人講經我不去聽,我講經也沒人來聽,因果報應法爾如是,我喜歡聽,我講經聽衆就很多,法緣是這麼結的。現在年歲大了,在過去行動沒有感覺到累,現在感覺到累,這說明年歲大了,有一些地方我就不去了,把念佛的時間加多,往生要緊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科,「誇大自欺」,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。請看經文:

  【尊貴自大。謂己有道。橫行威勢。侵易于人。欲人畏敬。不自慚懼。】

  這六句,《解》裏面是緊接著前面經文末後兩句,「憎嫉善人,敗壞賢明,不孝父母,輕慢師長,朋友無信,難得誠實」,這接下來,『尊貴自大,謂己有道』。念老說這段經文,古有兩種解釋,「一者,《嘉祥疏》雲:憎嫉善人明惡口。敗壞賢明明妄語。不孝二親」,《魏譯》本作二親,「明作惡人造逆。朋友無信,明其不忠」,成就前面所說的妄語。「尊貴自大成其惡口。謂己有道成其兩舌」。口四種過全造了,我們把這幾句好好的溫習一下,嘉祥大師的注解《無量壽經義疏》。憎是憎恨,嫉是嫉妒,對于善人、善行、善事超過他,他心不平,他不甘心。所以他自然就批評,找這個善人的過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