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于六親眷屬,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,全然不顧。故雲資用有無,不能憂念。于父母之恩,師友之義,悍然不顧,無動于衷。故雲不惟父母之恩,不存師友之義」。我們在抗戰期間,流亡學生被國家收容,辦一個特殊的學校讓我們有地方安居,能有飯吃,有老師繼續教導我們。那時候叫國立中學,國家辦只有辦大學,沒有辦中學的,就是抗戰期間特別收流亡學生。老師除了要盡師道,還要盡父母之道,學校就是我們家庭,就是一個大家庭,校長是我們的家長。現在年老了,同學叁分之二都不在了。
晚年我們常常想起,在現在這個時代,老師的兒女跟我們親兄弟沒有兩樣,如果是學佛的,我們確實希望晚年能夠住在一起,一起學佛、一起同修,我們盡心盡力來照顧。佛法裏頭說得好,成就一個人往生,就是幫助一個人成佛,經上所說的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可是有些同學國外住習慣了,我們希望他回來,他對我們沒有信心。這個我們能理解,今天人連父母都不要,我們只是同學關系,我們真能照顧他一生嗎?他當然不敢相信。可是我們真有這個願望,我們也真希望做一個好的榜樣給社會大衆看看。方東美先生的大公子小我叁歲,住在洛杉矶,退休了,我確實很希望他能夠回來,回到香港,我們在一起學佛。
我能夠進佛門,全是老師的功德,老師要不把佛教介紹給我,我對佛教不認識,我以爲它是宗教、是迷信,一生沒有意思去碰它。我跟老師學哲學,老師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,佛經哲學。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,說佛教是哲學,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這麼進來的。這六十多年來,完全證實了他的話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遇到這叁個好老師,今天的成就,這叁個老師缺少一個都不行。入門這是第一關,最困難的一關。入門之後,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,佛法的根柢是章嘉大師奠定的。大師圓寂之後,我跟李炳南老師,老師教我學經教。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勸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之後,講經教學一輩子,七十九歲圓寂,一生從事于教育工作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廟、沒有建道場,他的生活很簡單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這一餐飯是托缽,每天到外面托缽。所以李老師勸我學經教、學講經,正是章嘉大師的意思,我跟李老師十年,對于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。
這一生確實是方先生所講的,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與貧富貴賤不相幹,什麼是最高的享受?一生當中沒有壓力,身體沒有壓力,心理沒有壓力,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生活得快樂,孔子所說的不亦悅乎,大乘所說的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真的一點都不假。人能夠一生生活在歡喜的境界裏頭,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,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,很容易知足,一切隨緣,從來不攀緣,你說多快樂!遇到緣現前,我們細心去觀察,該不該隨這個緣?在新加坡遇到的是宗教,有這個緣分。今天世界要想恢複到和平,宗教是一個很大的力量,不能小看。所以有這個緣,我們就嘗試,一年當中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,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樣,政府歡喜,幫助社會安定。
二000年我移民到澳洲,實在是因爲在新加坡做這個團結宗教做成功了,澳洲人知道了。這是前面一任政府的移民部長,他同時也是多元文化部的部長,一個人兼兩個部的工作,遇到我非常歡喜,希望我到澳洲去。所以我這個移民的案件是特別批准的,在香港辦的,他給香港的領事打電話,我這個案件兩個星期辦好。所以到澳洲,聯邦政府對我很優待,在那邊做什麼都非常順利。在澳洲十年,十年,沒有想到我們這個地方宗教團結了。澳洲宗教的團結是形式,我們辦過兩次活動,辦得很成功,地方是真正成功。
在這個小城住了十年,小城十幾個宗教,現在變成一家人,像兄弟姐妹一樣。非常難得的,他們自動發心,想把這個小城建立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。我告訴大家,我們不僅在形式上是朋友,實質上我們是道友。那就是說,我們把心量拓開,我學佛,我要學佛經,除佛經之外,你們每個宗教經典我都學習。那你們也一樣,除了學習自己的宗教,其他宗教經典都要學習,我們這一家人才有根據,根是經教。我們才能把這個小城做得好,以宗教爲主軸的,這個小城十萬人變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做出一個好樣子讓別人看。我說一年時間,我們把它努力做到,做到之後,全世界人都會來看,都會來學習,爲什麼我們團結不了,你們爲什麼這麼團結?
政府歡喜,市長參與,昆士蘭州警察總署的署長支持,我們的活動他來參加,他是管一個州的,很難得。這是好事情,這個做成功了,對于整個世界化解沖突,促進安定和諧,有很大的幫助。爲什麼?讓大家有信心,你看,這做到了,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能做到!我在新加坡是九個宗教做到了,沒有做到全民。現在圖文巴大家合作做全民,這個小城的居民十萬人,真難得、真不容易!這大家,十年來幫助大家建立共識,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地球,不能離開地球,我們都是地球人,地球是我們家鄉,那我們就是一家人。要有這樣的胸懷、要有這樣的認知,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業。
所以,我勸每一個宗教都要回歸教育,你們的道場、教堂天天要講經,不能只搞祈禱,這不可以,一定講經。經教上,你看看佛菩薩、古聖先賢教我們怎樣修行、怎樣做人、怎樣跟社會大衆相處,把神愛世人那個愛字發揚光大。這個中心爲什麼能團結?爲什麼變成一家人?愛,就是神愛世人,佛法的大慈大悲,就這一個愛字把所有宗教團結、把所有的居民團結了。人人知道自愛,人人知道愛人,愛人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信仰,這個就對了,這是神的愛。分彼此,不是神的愛,那是狹義,人的愛,有自私自利在裏頭。所以父母之恩、師友之義決定不能疏忽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,科題「愚癡蒙昧」。
【意念身口。曾無一善。不信諸佛經法。不信生死善惡。欲害真人。鬥亂僧衆。愚癡蒙昧。自爲智慧。不知生所從來。死所趣向。不仁不順。希望長生。】
這一段經文所說的也都是事實真相,我們要深深的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有任務的、是有使命的,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,這就是幫助別人、就是教化別人,佛法裏面講度衆生。度衆生要做出好樣子,光口說不行,要做出來。口說做不到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假的就是騙人。
『意念身口』,這是叁業都包括在裏頭,身口意,意念是講的心,身體,口是言語,叁業在這一句當中,『曾無一善』。《魏譯》的是康僧铠的譯本,這一句他說得比較多,「心常念惡,口常言惡,身常行惡,曾無一善」。念老在此地會集,把前面這叁句合成一句,「意念身口,曾無一善」。「是明身口意叁,常作惡業,且未曾作得一善也」。這一樁事情,今天在這個世間,普遍存在每一個人身上,只是輕重有差別。爲什麼這樣說法?因爲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斷,你就想種種善行善業,有自己的利益在裏面你才發心的,如果對你一點利益都沒有,你不會動這個念頭,這就是不善的根源。
佛菩薩爲什麼能善?佛菩薩覺悟了。覺悟什麼?覺悟了之後知道,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覺悟了不起!跟我是一體,不能不愛護;跟我是一體,它出了毛病,不能不拯救。我們現在人身,曉得身是一體,這身上有多少細胞?科學家告訴我們,大概有五十兆,一個人身體細胞大約有五十兆。現在這裏頭有細胞覺悟了,整個身體是自己,別的細胞上有病毒怎麼辦?當然全心全力想辦法幫助它化解。一體,不是與自己不相幹。我們現在才知道、明白了,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,那出了事情的時候,我們有這個機會去幫助,一定要幫到底,乃至于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佛法真要通了,知道沒有犧牲生命的,爲什麼?生命是永恒的,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。生滅是身,不是自己,身不是自己,身是業報。這業報有生有滅,真正的身不生不滅,真心是自性。
底下,「複明癡瞋之惡」,前面所講的都是貪。「可證義寂師之說,實有所據」。義寂法師所說的,這個經文裏頭末後這一段包括意業的貪瞋癡,所以這裏面所講的內容是五戒跟十善融合成一起,這個話是有根據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下面有『不信諸佛經法,不信生死善惡』,這是癡,所以末後確實講到貪瞋癡。「不信佛法,撥無因果,此即一闡提也」。一闡提是梵語,通常翻作沒有善根的人。我們這個後頭有一點參考資料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節錄的。這是術語,意思「爲無成佛之性者」,就是講沒有佛性。「舊稱,一闡提。譯言不信。是不信佛法之義」。我們通常講的,沒有善根,這人沒有善根,這人不能成佛,沒有成佛的善根。其實這個話說的不是真話,哪一個衆生沒有佛性?人人都有,只是他迷得太深,他佛性很不容易現出來,稱他爲闡提。
《涅槃經》第五卷說,「無信之人,名一闡提。一闡提者,名不可治」,治是對治,也就是救他。佛沒法子救他,爲什麼?他不相信。「同五曰」,也是《涅槃經》第五卷,「一闡提者,斷滅一切諸善根本」,心裏頭沒有一個念頭是善的,這個人真的是少有。「心不攀緣一切善法」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,這個叫一闡提,自私自利到極處。同十九卷說,《涅槃經》十九卷,「一闡提者,不信因果,無有慚愧,不信業報,不見現及未來世,不親善友,不隨諸佛所說教戒。如是之人,名一闡提,諸佛世尊,所不能治」。這一段講得詳細,跟五卷前面所說的是一個意思,可以做爲前面一句經文的注解。這種人難,佛不能度他,這叫做跟佛沒有緣。所以世出世間的善法,大家要曉得,信是根,不信就沒法子。
今天的問題就是這個根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