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于六亲眷属,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,全然不顾。故云资用有无,不能忧念。于父母之恩,师友之义,悍然不顾,无动于衷。故云不惟父母之恩,不存师友之义」。我们在抗战期间,流亡学生被国家收容,办一个特殊的学校让我们有地方安居,能有饭吃,有老师继续教导我们。那时候叫国立中学,国家办只有办大学,没有办中学的,就是抗战期间特别收流亡学生。老师除了要尽师道,还要尽父母之道,学校就是我们家庭,就是一个大家庭,校长是我们的家长。现在年老了,同学三分之二都不在了。
晚年我们常常想起,在现在这个时代,老师的儿女跟我们亲兄弟没有两样,如果是学佛的,我们确实希望晚年能够住在一起,一起学佛、一起同修,我们尽心尽力来照顾。佛法里头说得好,成就一个人往生,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佛,经上所说的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。可是有些同学国外住习惯了,我们希望他回来,他对我们没有信心。这个我们能理解,今天人连父母都不要,我们只是同学关系,我们真能照顾他一生吗?他当然不敢相信。可是我们真有这个愿望,我们也真希望做一个好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看。方东美先生的大公子小我三岁,住在洛杉矶,退休了,我确实很希望他能够回来,回到香港,我们在一起学佛。
我能够进佛门,全是老师的功德,老师要不把佛教介绍给我,我对佛教不认识,我以为它是宗教、是迷信,一生没有意思去碰它。我跟老师学哲学,老师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,最后一个单元,佛经哲学。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,说佛教是哲学,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,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这么进来的。这六十多年来,完全证实了他的话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遇到这三个好老师,今天的成就,这三个老师缺少一个都不行。入门这是第一关,最困难的一关。入门之后,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,佛法的根柢是章嘉大师奠定的。大师圆寂之后,我跟李炳南老师,老师教我学经教。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劝我出家,教我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之后,讲经教学一辈子,七十九岁圆寂,一生从事于教育工作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庙、没有建道场,他的生活很简单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这一餐饭是托钵,每天到外面托钵。所以李老师劝我学经教、学讲经,正是章嘉大师的意思,我跟李老师十年,对于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。
这一生确实是方先生所讲的,过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与贫富贵贱不相干,什么是最高的享受?一生当中没有压力,身体没有压力,心理没有压力,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生活得快乐,孔子所说的不亦悦乎,大乘所说的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真的一点都不假。人能够一生生活在欢喜的境界里头,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,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,很容易知足,一切随缘,从来不攀缘,你说多快乐!遇到缘现前,我们细心去观察,该不该随这个缘?在新加坡遇到的是宗教,有这个缘分。今天世界要想恢复到和平,宗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,不能小看。所以有这个缘,我们就尝试,一年当中把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,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,政府欢喜,帮助社会安定。
二000年我移民到澳洲,实在是因为在新加坡做这个团结宗教做成功了,澳洲人知道了。这是前面一任政府的移民部长,他同时也是多元文化部的部长,一个人兼两个部的工作,遇到我非常欢喜,希望我到澳洲去。所以我这个移民的案件是特别批准的,在香港办的,他给香港的领事打电话,我这个案件两个星期办好。所以到澳洲,联邦政府对我很优待,在那边做什么都非常顺利。在澳洲十年,十年,没有想到我们这个地方宗教团结了。澳洲宗教的团结是形式,我们办过两次活动,办得很成功,地方是真正成功。
在这个小城住了十年,小城十几个宗教,现在变成一家人,像兄弟姐妹一样。非常难得的,他们自动发心,想把这个小城建立成世界上第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。我告诉大家,我们不仅在形式上是朋友,实质上我们是道友。那就是说,我们把心量拓开,我学佛,我要学佛经,除佛经之外,你们每个宗教经典我都学习。那你们也一样,除了学习自己的宗教,其他宗教经典都要学习,我们这一家人才有根据,根是经教。我们才能把这个小城做得好,以宗教为主轴的,这个小城十万人变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相关怀、互助合作,做出一个好样子让别人看。我说一年时间,我们把它努力做到,做到之后,全世界人都会来看,都会来学习,为什么我们团结不了,你们为什么这么团结?
政府欢喜,市长参与,昆士兰州警察总署的署长支持,我们的活动他来参加,他是管一个州的,很难得。这是好事情,这个做成功了,对于整个世界化解冲突,促进安定和谐,有很大的帮助。为什么?让大家有信心,你看,这做到了,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能做到!我在新加坡是九个宗教做到了,没有做到全民。现在图文巴大家合作做全民,这个小城的居民十万人,真难得、真不容易!这大家,十年来帮助大家建立共识,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地球,不能离开地球,我们都是地球人,地球是我们家乡,那我们就是一家人。要有这样的胸怀、要有这样的认知,才能做出这样的事业。
所以,我劝每一个宗教都要回归教育,你们的道场、教堂天天要讲经,不能只搞祈祷,这不可以,一定讲经。经教上,你看看佛菩萨、古圣先贤教我们怎样修行、怎样做人、怎样跟社会大众相处,把神爱世人那个爱字发扬光大。这个中心为什么能团结?为什么变成一家人?爱,就是神爱世人,佛法的大慈大悲,就这一个爱字把所有宗教团结、把所有的居民团结了。人人知道自爱,人人知道爱人,爱人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信仰,这个就对了,这是神的爱。分彼此,不是神的爱,那是狭义,人的爱,有自私自利在里头。所以父母之恩、师友之义决定不能疏忽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,科题「愚痴蒙昧」。
【意念身口。曾无一善。不信诸佛经法。不信生死善恶。欲害真人。斗乱僧众。愚痴蒙昧。自为智慧。不知生所从来。死所趣向。不仁不顺。希望长生。】
这一段经文所说的也都是事实真相,我们要深深的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有任务的、是有使命的,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,这就是帮助别人、就是教化别人,佛法里面讲度众生。度众生要做出好样子,光口说不行,要做出来。口说做不到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假的就是骗人。
『意念身口』,这是三业都包括在里头,身口意,意念是讲的心,身体,口是言语,三业在这一句当中,『曾无一善』。《魏译》的是康僧铠的译本,这一句他说得比较多,「心常念恶,口常言恶,身常行恶,曾无一善」。念老在此地会集,把前面这三句合成一句,「意念身口,曾无一善」。「是明身口意三,常作恶业,且未曾作得一善也」。这一桩事情,今天在这个世间,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,只是轻重有差别。为什么这样说法?因为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断,你就想种种善行善业,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你才发心的,如果对你一点利益都没有,你不会动这个念头,这就是不善的根源。
佛菩萨为什么能善?佛菩萨觉悟了。觉悟什么?觉悟了之后知道,整个宇宙一切万法跟自己是一体,这个觉悟了不起!跟我是一体,不能不爱护;跟我是一体,它出了毛病,不能不拯救。我们现在人身,晓得身是一体,这身上有多少细胞?科学家告诉我们,大概有五十兆,一个人身体细胞大约有五十兆。现在这里头有细胞觉悟了,整个身体是自己,别的细胞上有病毒怎么办?当然全心全力想办法帮助它化解。一体,不是与自己不相干。我们现在才知道、明白了,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,那出了事情的时候,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帮助,一定要帮到底,乃至于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佛法真要通了,知道没有牺牲生命的,为什么?生命是永恒的,不生不灭,这是真的。生灭是身,不是自己,身不是自己,身是业报。这业报有生有灭,真正的身不生不灭,真心是自性。
底下,「复明痴瞋之恶」,前面所讲的都是贪。「可证义寂师之说,实有所据」。义寂法师所说的,这个经文里头末后这一段包括意业的贪瞋痴,所以这里面所讲的内容是五戒跟十善融合成一起,这个话是有根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。下面有『不信诸佛经法,不信生死善恶』,这是痴,所以末后确实讲到贪瞋痴。「不信佛法,拨无因果,此即一阐提也」。一阐提是梵语,通常翻作没有善根的人。我们这个后头有一点参考资料,从《佛学大辞典》节录的。这是术语,意思「为无成佛之性者」,就是讲没有佛性。「旧称,一阐提。译言不信。是不信佛法之义」。我们通常讲的,没有善根,这人没有善根,这人不能成佛,没有成佛的善根。其实这个话说的不是真话,哪一个众生没有佛性?人人都有,只是他迷得太深,他佛性很不容易现出来,称他为阐提。
《涅槃经》第五卷说,「无信之人,名一阐提。一阐提者,名不可治」,治是对治,也就是救他。佛没法子救他,为什么?他不相信。「同五曰」,也是《涅槃经》第五卷,「一阐提者,断灭一切诸善根本」,心里头没有一个念头是善的,这个人真的是少有。「心不攀缘一切善法」,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,这个叫一阐提,自私自利到极处。同十九卷说,《涅槃经》十九卷,「一阐提者,不信因果,无有惭愧,不信业报,不见现及未来世,不亲善友,不随诸佛所说教戒。如是之人,名一阐提,诸佛世尊,所不能治」。这一段讲得详细,跟五卷前面所说的是一个意思,可以做为前面一句经文的注解。这种人难,佛不能度他,这叫做跟佛没有缘。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,大家要晓得,信是根,不信就没法子。
今天的问题就是这个根出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