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抵突』,前面讲过「蒙冥抵突」,蒙冥是没有知识、没有智慧。抵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冲突,很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;换句话说,破坏和谐。僧团里面,佛法常常讲六和敬,为什么六和敬的僧团在这个世界上一个都找不到?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究其原因就这四个字,蒙冥抵突。蒙冥是无知,不了解事实真相,成见很深,以为自己是对的,别人都是错的,跟别人思想上发生冲突、见解上发生冲突,然后言语、肢体上发生冲突。言语发生冲突就是吵架,肢体发生冲突就是对打,所以家庭,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。朋友乡党就更不必说了,全都是自私自利,有利可以合作,利失去了都是敌人。这样的人,这一生多辛苦!起心动念要害别人,同时也要保护自己,这累死了,身心都不安。今天这种人在社会上还特多,到处都是。

 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修行不容易,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佛法,这环境不是坏环境,好环境。为什么?所有一切人事物天天在折磨你,你禁得起折磨就提升了,提升得很快、提升得很高,所以它是个好环境,不是坏环境。那禁不起折磨,那你就堕落,你就掉三途去了。所以我们处今天世间,如果上升,升得快;要往下坠落,也堕落得快,也很快就堕下去,全靠自己。这是险道,不是普通之道,怎样保持自己?那就是天天不要离开经典,经典天天在提醒你,你可以不堕落,你可以不被诱惑,你就成功了。

  外面诱惑你的是财色名食睡,这是诱惑你的,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不要上当。一生确实要明了知足常乐,你才能保持得住。我每天吃得饱、穿得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,不贪求了,这才能保得住。还有贪心、还有享乐的那个念头,你就很容易堕落,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诱惑。读经重要、念佛重要,一生当中我们只有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;一个方向,西方极乐世界,一个目标,亲近阿弥陀佛。从早到晚,我不离这个方向,我不失去这个目标,这比什么都重要!稍稍有一点偏邪就完了。逆境要能忍,不发脾气,没有怨恨心;顺境也要忍,没有贪恋的心,真正能放得下。经教是佛陀教诲,对我们有大利益。这一句,念老底下有个解释,「谓愚狂抵触,无所了知,无所不作」。这就是讲一些蒙冥抵突之人,这样的人到处能看得见。特别是在饮酒过量的时候,我们一般人常讲发酒疯,饮酒过量他不能控制自己,他的怨恨、他的不平、他的牢骚就发出来。修行的人、念佛的人,在这种场面只有静静的远离,不要靠近。

  《辅行》,这是天台智者大师作的,辅是辅助,行是修行,天台讲的止观,说「鲁扈等者,无惭不顺之貌」。惭愧是善心所,无惭无愧是烦恼心所。惭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良心责备,做了不好的事情,伤害别人之后自己后悔,受良心责备,这叫惭。但是他有惭,他不肯认错,那是面子问题。外面表示的时候,他不肯认错,自己晓得是错了,不愿意对外公布,就是说,他不忏悔。这个有,我们也见到很多。愧是什么?愧是怕别人指责。有些人不敢做坏事,怕别人指责他,这叫愧心所。那无惭无愧,这个人难办了,就是内不会受良心责备,他没有良心;外面也不怕人批评,怎么样批评,他听到都一笑了之,根本不闻不问,坏事还是继续干到底,这叫无惭无愧。这种人很难教化,佛菩萨遇到也远离他们。为什么?不能接受。不能接受,他一定毁谤佛法,那罪上加罪。所以菩萨远离他们,避免他们造更重的罪业。佛菩萨这些做法都是做给我们看的,我们遇到这个情形知道进退,能劝就劝,不能劝就走开。

  下面讲,『不识人情,无义无礼』,「人情」就是礼义。「义者,宜也,裁制事物使合宜也」,合宜就是合礼,我们常讲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叫义。将一些不合情理法的事情,把它调解,跟情理法相应,这叫义。「礼」,《礼记》里头解释说,「顺人情者,谓之礼」。父慈子孝是礼,父亲,做父母应该慈爱子女,这应该的;子女对父母应该尽孝,孝顺,所以这属于礼。延伸那就很多了,君仁臣忠,领导人对于自己部属要爱护,做部属对领导要尽忠,就是要负责任,交代做的事情,认真努力把它做好。朋友有信,对待一般大众一定讲信用,这是礼。

  礼讲究节度,不能过之,也不能不及。过之,形容巴结;不及,就显得傲慢。所以国家规定,人与人之间普通见面之礼,最敬礼三鞠躬,三鞠躬最合礼的。你说,三鞠躬我多一点,我四鞠躬,就显得巴结;三鞠躬太多了,二鞠躬就可以,显得傲慢。它规定的这个礼节。所以礼一定有节度,能够守住礼就好。宴会当中,大的宴会一定是守住礼,酒一定有,但是决定不过三杯。这就叫你什么?不会喝醉,这就是有节度。那个大的宴会里头,国家宴会这重要的,或者是外国客人来参加,喝醉了闹酒疯,那就不好看了。但是也不能没有,所以这个节度就拿得很准。我们也参加过国宴,你看国宴旁边伺候的人,手上拿的酒壶,他给你斟酒都有一定分寸的,决定不给你斟得过分,你一看就晓得,这受过训练的。

  「又《会疏》曰」,《会疏》讲得也很好,「决断是非,资宜而行,是为义。甄辨尊卑,不失其节,是名礼」,这个合起来。下面是念老所说的话,就是《会疏》的解释,「盖谓能判别是非,所行合宜,是为义」,就是把事情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。「能知尊卑大小,不违准则,是为礼」。在一个大会当中,尊卑大小一定有辨别的,五伦里头长幼有序。排座位,哪一个排在大位,哪几个人排在旁边,这你不能不知道,它有标准、它有原则。不能把位子排错,位子排错叫失礼。这些都得要学,不学不知道。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处处留意、处处学习,这个事情交给我们做,我们就知道怎么做法。时时刻刻都要学,中国古人讲的话非常有道理,叫活到老学到老,还学不了。不能说这不是我的事情,我可以不要理会,不可以。样样都要学,学了不用没关系,不能不知道,叫广学多闻。

  下面说,「违反礼义,故云无义无礼」。这现前社会,不懂什么叫义、不懂什么叫礼,很多,时时你都可以看到,他没有人教。『不可谏晓』,「谏乃以道正人」,就是规劝的意思,谏就是规劝,他有了过失,你劝导他。「晓乃晓谕」,就是教别人。无礼无义,你没有办法教他,他不接受。你讲得再好,他听不进去,他没有把你看在眼里,他不相信你,你所说的都是废话,反而引起反感,这就麻烦了。不能听劝的,你就别劝他,你赞叹他几句,就赶紧离开,敬而远之。如果他能听得进去,那你一定要说,你不说,对不起他,纠正他的过失。不能接受就不说,不结怨,这是做人应当学习的,其实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。

  『六亲』,念老给我们解释的,「父、母、兄、弟,妻、子」,这是最亲的,一家人。「又《显扬大戒论》曰:六亲者,为身上三代,谓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。身下三代,谓男女」,男女就是儿女,不是指别人,「孙男女、曾孙男女」,两种说法不一样。上面讲的六亲容易懂,现在小家庭确实如此。《显扬大戒论》里面所说的,这是大家庭,中国古代的家庭是这样的。自己上面有父母、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,甚至于还有高祖父母,下面有儿女、有孙子辈、有重孙一辈,这是中国人讲九族,同居在一堂,这大家庭。我们看小说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就是讲的一个家庭,你看它里面写的人物两百多人,上上下下,这些关系都清清楚楚。「《无量寿经钞》曰:六亲之外,名为眷属」。六亲之外,有堂兄弟、有表兄弟,家庭里头有堂伯父、堂叔,有表叔、有表姑妈,这都是属于亲属。跟我们没有直系关系,但是跟我们的父母有关系,跟我们的祖父母有关系,这叫亲眷、眷属。「资用,指资生所用之物,如财米」,在现在代替的是金钱。『六亲眷属,资用有无』,常常放在心上,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。年岁大了,经济没有来源,我们有力量的,能帮到一点,虽然少,这是情义。

  我在台湾看到,我们在抗战期间有一个老校长周邦道先生,可以说,尽他一生对于家乡的亲眷没有忘掉。每一个月都要寄一点钱,钱很少,大概他们拿到的时候,人民币只有几十块钱,是月月都不缺。这个老人一生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,他真的是个清官,在这个世界上,我想找不到第二个。在台湾,晚年,最后他是考试院政务次长,就是考试院第一副部长,国家给他配的有车辆,轿车,有司机。他在做这个政务次长的时候,不是公事他不坐这个车,他自己的私事,他去坐巴士。为什么?那个汽油是公家付的,为国家省一滴汽油。公家给他家里装了电话,也就是非公务不能用这电话,他的儿女都不可以。外面打来可以接,不能打出去,你自己有事情找朋友打电话,到巷口公用电话那边去打。这么一个人,在今天全世界,我们找不到第二个。

  那我们晓得,他收入并不多,除了自己家生活之外,生活很清苦,还要分配给老家那些亲戚眷属,还去分给他们,月月都不缺,天下到哪里找这种好人!他的这些好事,知道的人很少,没有人给他宣扬,他自己决定不告诉人。我们怎么知道的?他儿女告诉我们的,儿女,我们小时候就是同学,在一个学校念书的。儿女告诉我,做他的学生好,爱护备至;做他的儿女不好,家里规矩很大,老头常常骂人、责备人。他说对学生好。所以我们离开学校之后,在台湾又碰到了,这么多年深受老人家德行感召。他的夫人,我们称师母,念佛往生的,火化时候,三百多颗舍利,在家人当中有这样殊胜瑞相的没见过!我们在学校,抗战时期离开家庭,没有父母照顾,老师照顾。老师照顾比父母照顾得还周到,所以我们对老师就看作父母一样,比父母还亲。我们同学真的跟兄弟姐妹一样,都是逃难的时期生活在一起。这种缘也不是容易碰到的,所以同学也是自然互相帮助,在那个时候真的有情有义,跟现在不一样。

  底下说,「如是恶子」,无情无义,不孝父母,不念六亲眷属,他完全不顾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