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抵突』,前面講過「蒙冥抵突」,蒙冥是沒有知識、沒有智慧。抵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沖突,很容易跟別人發生沖突;換句話說,破壞和諧。僧團裏面,佛法常常講六和敬,爲什麼六和敬的僧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都找不到?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究其原因就這四個字,蒙冥抵突。蒙冥是無知,不了解事實真相,成見很深,以爲自己是對的,別人都是錯的,跟別人思想上發生沖突、見解上發生沖突,然後言語、肢體上發生沖突。言語發生沖突就是吵架,肢體發生沖突就是對打,所以家庭,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。朋友鄉黨就更不必說了,全都是自私自利,有利可以合作,利失去了都是敵人。這樣的人,這一生多辛苦!起心動念要害別人,同時也要保護自己,這累死了,身心都不安。今天這種人在社會上還特多,到處都是。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修行不容易,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佛法,這環境不是壞環境,好環境。爲什麼?所有一切人事物天天在折磨你,你禁得起折磨就提升了,提升得很快、提升得很高,所以它是個好環境,不是壞環境。那禁不起折磨,那你就墮落,你就掉叁途去了。所以我們處今天世間,如果上升,升得快;要往下墜落,也墮落得快,也很快就墮下去,全靠自己。這是險道,不是普通之道,怎樣保持自己?那就是天天不要離開經典,經典天天在提醒你,你可以不墮落,你可以不被誘惑,你就成功了。
外面誘惑你的是財色名食睡,這是誘惑你的,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不要上當。一生確實要明了知足常樂,你才能保持得住。我每天吃得飽、穿得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了,不貪求了,這才能保得住。還有貪心、還有享樂的那個念頭,你就很容易墮落,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誘惑。讀經重要、念佛重要,一生當中我們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;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從早到晚,我不離這個方向,我不失去這個目標,這比什麼都重要!稍稍有一點偏邪就完了。逆境要能忍,不發脾氣,沒有怨恨心;順境也要忍,沒有貪戀的心,真正能放得下。經教是佛陀教誨,對我們有大利益。這一句,念老底下有個解釋,「謂愚狂抵觸,無所了知,無所不作」。這就是講一些蒙冥抵突之人,這樣的人到處能看得見。特別是在飲酒過量的時候,我們一般人常講發酒瘋,飲酒過量他不能控製自己,他的怨恨、他的不平、他的牢騷就發出來。修行的人、念佛的人,在這種場面只有靜靜的遠離,不要靠近。
《輔行》,這是天臺智者大師作的,輔是輔助,行是修行,天臺講的止觀,說「魯扈等者,無慚不順之貌」。慚愧是善心所,無慚無愧是煩惱心所。慚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良心責備,做了不好的事情,傷害別人之後自己後悔,受良心責備,這叫慚。但是他有慚,他不肯認錯,那是面子問題。外面表示的時候,他不肯認錯,自己曉得是錯了,不願意對外公布,就是說,他不忏悔。這個有,我們也見到很多。愧是什麼?愧是怕別人指責。有些人不敢做壞事,怕別人指責他,這叫愧心所。那無慚無愧,這個人難辦了,就是內不會受良心責備,他沒有良心;外面也不怕人批評,怎麼樣批評,他聽到都一笑了之,根本不聞不問,壞事還是繼續幹到底,這叫無慚無愧。這種人很難教化,佛菩薩遇到也遠離他們。爲什麼?不能接受。不能接受,他一定毀謗佛法,那罪上加罪。所以菩薩遠離他們,避免他們造更重的罪業。佛菩薩這些做法都是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遇到這個情形知道進退,能勸就勸,不能勸就走開。
下面講,『不識人情,無義無禮』,「人情」就是禮義。「義者,宜也,裁製事物使合宜也」,合宜就是合禮,我們常講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叫義。將一些不合情理法的事情,把它調解,跟情理法相應,這叫義。「禮」,《禮記》裏頭解釋說,「順人情者,謂之禮」。父慈子孝是禮,父親,做父母應該慈愛子女,這應該的;子女對父母應該盡孝,孝順,所以這屬于禮。延伸那就很多了,君仁臣忠,領導人對于自己部屬要愛護,做部屬對領導要盡忠,就是要負責任,交代做的事情,認真努力把它做好。朋友有信,對待一般大衆一定講信用,這是禮。
禮講究節度,不能過之,也不能不及。過之,形容巴結;不及,就顯得傲慢。所以國家規定,人與人之間普通見面之禮,最敬禮叁鞠躬,叁鞠躬最合禮的。你說,叁鞠躬我多一點,我四鞠躬,就顯得巴結;叁鞠躬太多了,二鞠躬就可以,顯得傲慢。它規定的這個禮節。所以禮一定有節度,能夠守住禮就好。宴會當中,大的宴會一定是守住禮,酒一定有,但是決定不過叁杯。這就叫你什麼?不會喝醉,這就是有節度。那個大的宴會裏頭,國家宴會這重要的,或者是外國客人來參加,喝醉了鬧酒瘋,那就不好看了。但是也不能沒有,所以這個節度就拿得很准。我們也參加過國宴,你看國宴旁邊伺候的人,手上拿的酒壺,他給你斟酒都有一定分寸的,決定不給你斟得過分,你一看就曉得,這受過訓練的。
「又《會疏》曰」,《會疏》講得也很好,「決斷是非,資宜而行,是爲義。甄辨尊卑,不失其節,是名禮」,這個合起來。下面是念老所說的話,就是《會疏》的解釋,「蓋謂能判別是非,所行合宜,是爲義」,就是把事情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。「能知尊卑大小,不違准則,是爲禮」。在一個大會當中,尊卑大小一定有辨別的,五倫裏頭長幼有序。排座位,哪一個排在大位,哪幾個人排在旁邊,這你不能不知道,它有標准、它有原則。不能把位子排錯,位子排錯叫失禮。這些都得要學,不學不知道。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處處留意、處處學習,這個事情交給我們做,我們就知道怎麼做法。時時刻刻都要學,中國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,叫活到老學到老,還學不了。不能說這不是我的事情,我可以不要理會,不可以。樣樣都要學,學了不用沒關系,不能不知道,叫廣學多聞。
下面說,「違反禮義,故雲無義無禮」。這現前社會,不懂什麼叫義、不懂什麼叫禮,很多,時時你都可以看到,他沒有人教。『不可谏曉』,「谏乃以道正人」,就是規勸的意思,谏就是規勸,他有了過失,你勸導他。「曉乃曉谕」,就是教別人。無禮無義,你沒有辦法教他,他不接受。你講得再好,他聽不進去,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裏,他不相信你,你所說的都是廢話,反而引起反感,這就麻煩了。不能聽勸的,你就別勸他,你贊歎他幾句,就趕緊離開,敬而遠之。如果他能聽得進去,那你一定要說,你不說,對不起他,糾正他的過失。不能接受就不說,不結怨,這是做人應當學習的,其實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。
『六親』,念老給我們解釋的,「父、母、兄、弟,妻、子」,這是最親的,一家人。「又《顯揚大戒論》曰:六親者,爲身上叁代,謂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。身下叁代,謂男女」,男女就是兒女,不是指別人,「孫男女、曾孫男女」,兩種說法不一樣。上面講的六親容易懂,現在小家庭確實如此。《顯揚大戒論》裏面所說的,這是大家庭,中國古代的家庭是這樣的。自己上面有父母、有祖父母、有曾祖父母,甚至于還有高祖父母,下面有兒女、有孫子輩、有重孫一輩,這是中國人講九族,同居在一堂,這大家庭。我們看小說《紅樓夢》,《紅樓夢》就是講的一個家庭,你看它裏面寫的人物兩百多人,上上下下,這些關系都清清楚楚。「《無量壽經鈔》曰:六親之外,名爲眷屬」。六親之外,有堂兄弟、有表兄弟,家庭裏頭有堂伯父、堂叔,有表叔、有表姑媽,這都是屬于親屬。跟我們沒有直系關系,但是跟我們的父母有關系,跟我們的祖父母有關系,這叫親眷、眷屬。「資用,指資生所用之物,如財米」,在現在代替的是金錢。『六親眷屬,資用有無』,常常放在心上,他們生活過得怎麼樣。年歲大了,經濟沒有來源,我們有力量的,能幫到一點,雖然少,這是情義。
我在臺灣看到,我們在抗戰期間有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,可以說,盡他一生對于家鄉的親眷沒有忘掉。每一個月都要寄一點錢,錢很少,大概他們拿到的時候,人民幣只有幾十塊錢,是月月都不缺。這個老人一生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他真的是個清官,在這個世界上,我想找不到第二個。在臺灣,晚年,最後他是考試院政務次長,就是考試院第一副部長,國家給他配的有車輛,轎車,有司機。他在做這個政務次長的時候,不是公事他不坐這個車,他自己的私事,他去坐巴士。爲什麼?那個汽油是公家付的,爲國家省一滴汽油。公家給他家裏裝了電話,也就是非公務不能用這電話,他的兒女都不可以。外面打來可以接,不能打出去,你自己有事情找朋友打電話,到巷口公用電話那邊去打。這麼一個人,在今天全世界,我們找不到第二個。
那我們曉得,他收入並不多,除了自己家生活之外,生活很清苦,還要分配給老家那些親戚眷屬,還去分給他們,月月都不缺,天下到哪裏找這種好人!他的這些好事,知道的人很少,沒有人給他宣揚,他自己決定不告訴人。我們怎麼知道的?他兒女告訴我們的,兒女,我們小時候就是同學,在一個學校念書的。兒女告訴我,做他的學生好,愛護備至;做他的兒女不好,家裏規矩很大,老頭常常罵人、責備人。他說對學生好。所以我們離開學校之後,在臺灣又碰到了,這麼多年深受老人家德行感召。他的夫人,我們稱師母,念佛往生的,火化時候,叁百多顆舍利,在家人當中有這樣殊勝瑞相的沒見過!我們在學校,抗戰時期離開家庭,沒有父母照顧,老師照顧。老師照顧比父母照顧得還周到,所以我們對老師就看作父母一樣,比父母還親。我們同學真的跟兄弟姐妹一樣,都是逃難的時期生活在一起。這種緣也不是容易碰到的,所以同學也是自然互相幫助,在那個時候真的有情有義,跟現在不一樣。
底下說,「如是惡子」,無情無義,不孝父母,不念六親眷屬,他完全不顧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