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助念?沒人助念,他不需要人助念,鍋漏匠沒人給他助念。我常常說的,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、最尊重的,將軍鄉的老太太。念佛叁年,站著往生,沒人助念,她不讓人知道,走了以後你才曉得。舊金山,甘老居士的一個老朋友,年齡差不多,這是我們的上一輩,念佛往生的時候,半夜走的,什麼時候走的家裏沒有人知道。第二天早晨她沒有起來,每天她起來做飯,這一天沒有看她起來做飯。打開她的房門,她坐在床上,穿著海青,手上拿著念珠,叫她不答應,仔細一看,走了。發現什麼?擺在她床邊裏面有遺囑、有孝服,兒子、媳婦、孫子的孝服她統統做好了。從這裏去估計,至少叁、四個月之前她曉得她哪一天走,她能把後事、家裏每個人需要都給做好。
甘老居士是她最好的朋友,都沒說,都沒有告訴她哪一天往生,而是她走了,她的小孩打電話,甘老太太才知道。平常痕迹都看不出來,這是真功夫,哪裏要人助念!助念打閑岔了。這是我們真實的好榜樣,都在我們眼前,都是真實的例子。我們如果說,某個人修行不錯,我臨終的時候你來幫助我助念。這個都靠不住,你能不能往生沒把握。實在講念佛往生人人有把握,人人都有分,因爲極樂世界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也就是說明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是一體,一體還有什麼分隔,還有什麼問題!走就走了,何必要人知道,何必要讓人麻煩?那是什麼?那是幹擾。你看,這自己功夫成熟,阿彌陀佛來接引,沒人知道,好!幹淨利落,一塵不染。人就是要覺悟,覺悟就是不能離開經教。這一生當中,《無量壽經》、念老的集注,是我們唯一的依靠,其他的都可以放下了。
『大命將終,悔懼交至』,義寂法師說,「生死爲大命」,窮,貧窮逼著你這是小命。「悔懼者,望西雲:悔懼等者,命欲終時,獄火來現,見此相時,生懼生悔,悔懼俱臨,故雲交至」。看到地獄火現前,後悔、恐懼的心生起來了。這個,張善和的例子我們對他要有深刻的印象。唐朝人,一生殺牛,臨命終時看到牛頭人出現了,很多牛頭人向他索命,這是地獄相現前。這個時候嚇壞了,你這一生殺多少頭牛,這牛統統來討命,大聲喊救命。緣碰得巧,喊救命的時候,這時候剛好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。聽到裏頭人喊救命,出家人走到裏面看看,看到張善和大聲在叫:好多牛頭人問我要討命。出家人知道了,點著一把香放在張善和手上,告訴他,大聲念阿彌陀佛。他一提醒,這時候來不及,就大聲念。念了幾聲阿彌陀佛,他說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我走了,阿彌陀佛帶他走的。這是最好的例子。
我們相信,張善和爲什麼這麼幸運?說實在話,這個時候一念悔心,一念忏悔,知道錯了,都在一刹那之間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張善和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這個念佛法門,都是臨終時候一個錯誤的念頭,就又搞六道去,極樂世界沒去得成功。這一生功德圓滿,他成就了。雖然一生造罪業,臨終這一念忏悔,一念知道錯了,就能往生。張善和的事情,瑩珂法師的事情,《安士全書》都引用了。所以這個時候是這一生跟來生關鍵的時候,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貪戀,也不能有絲毫的怨恨。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淨土。
「獄火逼身,是爲燒」,地獄相現前,看到火光。「人若不于有生之年,預先修善,至命終時,方始悔恨,但爲時已晚,後悔莫及」。所以我們知道,張善和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只是這一生遇的緣不好,一生殺牛爲業,靠什麼過日子?靠殺牛,賣牛肉。是個善根很深厚的人,墮到這種行業,臨終的時候運氣好,叫救命的時候門口就有個出家人。這個出家人懂得這些道理,一看到境界,知道怎麼做法,做得非常如法,送他往生。所以『豫』就是預先的意思,我們在身體還強壯的時候要預先修善,現在就要幹,要真幹,要排除一切障礙。真以念佛了生死爲念,身體縱然有疾病,也自然平安無事,不需要操心去保養,用不著。我們操心保養,對這個臭皮囊沒放下,還是常常想著要照顧它,沒有必要。能不能往生像前人那麼樣的潇灑自在,完全看我們現在能不能放下,是不是真放下。不然將來臨終後悔,真的,後悔來不及了。
我們看最後這一段經文,「結成」,這裏分叁段,第一個小段,「禍福自當」。善惡是自己做的,所以果報要自己承當。請看經文:
【天地之間。五道分明。善惡報應。禍福相承。身自當之。無誰代者。】
沒有人能代替。這一小段,包括後面,結成這一大段,「總結前五惡、五痛、五燒」。五惡是你造的因,殺盜淫妄酒;五痛是現前的果報,你的病苦、你的災難;五燒是來世叁途果報。
先看第一段,『天地之間,五道分明』,「五道」就是我們常說的六道。「《會疏》曰:天地則所依器界,總標叁界」,「天地之間」就是講的六道輪回。「五道則能依有情,善惡通舉」,六道是我們所依的器世間,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六道裏頭生活環境。六道裏面這些人是正報,能依的有情衆生,不論他作善,還是造業、造惡。「苦樂因果,人人常見,故雲分明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天道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有二十八層天,欲界有六層,愈往上去,欲愈淡薄。到色界,色界因爲他有定力,有禅定功夫,五欲雖然沒斷,這個定力能把它伏住,它不起作用。所以,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它不會起來。定能伏煩惱,不能斷,什麼能斷?定開智慧就斷了,轉煩惱成菩提。只有定功沒有智慧,智慧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沒有這種智慧不行,他的煩惱伏,沒斷。四禅四空這叫八定,四禅八定不是四禅之外有八定,是四禅加上四空叫八定,這叫世間禅定。得這個定功的人,對于六道裏面的狀況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今天科學家沒有見到,沒有發現。
六道上面二十八層天,下面有畜生,畜生很複雜,有我們人能見的,有我們人見不到的。餓鬼也很複雜,地獄也很複雜,六道實在是個大雜燴。爲什麼這裏說五道?五道不說阿修羅,只有天、人。阿修羅是怎麼回事情?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除了地獄道之外,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。阿修羅在天就合在天道,阿修羅在人間就是人道,畜生道、餓鬼道都有阿修羅。阿修羅這一道,他的特性,福報大,過去做人的時候修的。爲什麼會變成阿修羅?貢高我慢,好勝,不服輸,什麼都要跟人爭,看到有人勝過自己,那非常難過。所以好勝、好鬥,瞋恨心很重,嫉妒心很重,在天上就叫天阿修羅,他修的有天福;在人間,人間阿修羅;在畜生,畜生裏頭的阿修羅,毒蛇猛獸;在鬼道,就是惡鬼,這是常常害人的,鬼裏頭有阿修羅;地獄裏頭沒有。所以他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。這裏講的,「五道分明」。
又義寂法師說,「天地之間,五道生死,因果分明」。「表因必有果,如是業因,如是果報,一絲不爽也」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絲毫不爽。佛門裏頭諺語常說「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」,衆生迷惑顛倒,造作的時候他不知道,果報現前他害怕了。菩薩聰明,菩薩知道因果絲毫不爽,所以他不敢造因。換句話說,貪瞋癡慢疑這五個字不能要,這五個字完全違背法性。但是這五個字,與生俱來就跟著我們,從來沒有舍離過,養成嚴重的習性,不知不覺它就起作用,這很可怕。必須是有高度的警覺性,真正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你才能控製得了它,讓它在一切時、一切處不起作用。這是用我們自己的定力、信力,講五根五力,信進念定慧,這樣的力量把這些煩惱的因,業因伏住。于是殺盜淫妄酒你才能遠離,擺在你面前才不動心。你是怎麼看法?它來考驗我的,看我還起不起貪瞋癡慢疑。我要生起這些念頭,我的功夫就敵不過它,我敗了;在我面前,能夠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勝了,這一關我就超越了。
所以,大菩薩修行不離塵勞,知道塵勞就是佛事,是真正修行道場,這就禁得起考驗。可是多少人在這個考驗當中失敗了,墮落了,又到叁途去打滾。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不都是這樣的嗎?這一生能得一點好處,六十年不離開經教,靠這個。天天佛在經教裏提醒我們,我們離開經教就會迷惑,就會做錯事情。冷靜去觀察思惟,我們修行的功夫非常脆弱,不堪一擊,小小的境界風往往我們都敵不住,何況大風大浪?這都是真相擺在面前。一個修行成功的人,不能離開戒定慧,離開戒定慧,假的,不是真的,別人不知道,我們自己很清楚。戒就是守法,守規矩,戒的根本確確實實就是五戒跟十善。爲什麼今天五戒十善做不到?五戒十善還有基礎。因爲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。所以,佛法在全世界弘傳,只有在中國這一支開花結果,在其他各地方所傳的都默默無聞。這什麼原因?因爲中國這個地方,傳統教學裏頭孝道的根基非常厚,適合于佛教的發展。
《觀經》裏頭的淨業叁福,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導修行原則,叁條。第一條根,根之根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你細細想想這個,這就是儒釋道的叁個根。孝親尊師落實在儒,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那是因果教育,落實在道,《感應篇》,後面才能夠修十善業,沒有前面這兩個基礎,十善業做不到。這是我們幾十年細心觀察,去體會,爲什麼今天佛教有名無實?經教不通沒法子修行,修行就是假的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有經教依據。要不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不叫白講了?
確實有不靠經教的,那就是念佛法門。雖然他不要經教,他戒定慧叁學具足。他老實,真聽話,叫你一句彌陀念到底,就一生不變,這就是持戒波羅蜜,圓滿的持戒。真信、真願、老實念佛,念到叁年五載,念佛叁昧現前,他得定了。有人開悟往生了,有人得定往生的,有人持戒往生的。怎麼曉得?因爲極樂世界有四土叁輩九品,開悟往生的,戒定慧都具足,生實報莊嚴土;有戒有定,沒有開悟,生方便有余土;有戒,定慧還沒有得到,生凡聖同居土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!人真的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戒定具足,慧雖然沒有開,等于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,一生不改方向、不改宗旨,一條道路,一個目標,那就是智慧的選擇。所以這些我們都不能不知道。
『善惡報應』,「報應」,《箋注》,丁福保的注解,「有施必報,有感必應」,你得要相信。「故現前所得之禍福,皆是宿因之報應」,宿因是過去世造的。「《會疏》雲:善惡約因」,從因上講,報應是從果上講,「因有善惡,果感苦樂,形聲影響,毫厘不差」。形聲影響是比喻,形是一個人的形狀,人形,站在太陽底下他有影子;聲是音聲,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,立刻就有回響。舉這兩個做比喻,聲形是因,影響是果,毫厘不差。你看「影必隨形,回響隨聲,一絲不爽,業因果報,亦複如是」。這給你講因果報應。
『禍福相承』,「承者,受也,繼也。蓋宿世業因,善惡夾雜。故後世受報,或先樂後苦,或先苦後樂,苦樂相繼,禍福相倚,故雲禍福相承」。這些事情都在眼前,想想自己,想想周邊的人,哪個不是?現在生活得很自在,從積善而來的。現在生活很困難,煩惱很多、業障很多,是從造作不善而來。「作善得福,造惡得禍,皆是自作自受,故雲身自當之,無誰代者」。沒有人能代替,自己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,一定曉得事實真相。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不能違背因果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。順著佛陀的教誨決定有好處,違背了它,將來後悔莫及,肯定有後悔那一天,但是那個遲了。
這一段經文,佛講得太好了,裏面的義理、境界無量的深廣。都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親身去體會,把它證實,它就在我眼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