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助念?没人助念,他不需要人助念,锅漏匠没人给他助念。我常常说的,我心目当中最佩服的、最尊重的,将军乡的老太太。念佛三年,站着往生,没人助念,她不让人知道,走了以后你才晓得。旧金山,甘老居士的一个老朋友,年龄差不多,这是我们的上一辈,念佛往生的时候,半夜走的,什么时候走的家里没有人知道。第二天早晨她没有起来,每天她起来做饭,这一天没有看她起来做饭。打开她的房门,她坐在床上,穿着海青,手上拿着念珠,叫她不答应,仔细一看,走了。发现什么?摆在她床边里面有遗嘱、有孝服,儿子、媳妇、孙子的孝服她统统做好了。从这里去估计,至少三、四个月之前她晓得她哪一天走,她能把后事、家里每个人需要都给做好。
甘老居士是她最好的朋友,都没说,都没有告诉她哪一天往生,而是她走了,她的小孩打电话,甘老太太才知道。平常痕迹都看不出来,这是真功夫,哪里要人助念!助念打闲岔了。这是我们真实的好榜样,都在我们眼前,都是真实的例子。我们如果说,某个人修行不错,我临终的时候你来帮助我助念。这个都靠不住,你能不能往生没把握。实在讲念佛往生人人有把握,人人都有分,因为极乐世界是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。也就是说明,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跟我是一体,一体还有什么分隔,还有什么问题!走就走了,何必要人知道,何必要让人麻烦?那是什么?那是干扰。你看,这自己功夫成熟,阿弥陀佛来接引,没人知道,好!干净利落,一尘不染。人就是要觉悟,觉悟就是不能离开经教。这一生当中,《无量寿经》、念老的集注,是我们唯一的依靠,其他的都可以放下了。
『大命将终,悔惧交至』,义寂法师说,「生死为大命」,穷,贫穷逼着你这是小命。「悔惧者,望西云:悔惧等者,命欲终时,狱火来现,见此相时,生惧生悔,悔惧俱临,故云交至」。看到地狱火现前,后悔、恐惧的心生起来了。这个,张善和的例子我们对他要有深刻的印象。唐朝人,一生杀牛,临命终时看到牛头人出现了,很多牛头人向他索命,这是地狱相现前。这个时候吓坏了,你这一生杀多少头牛,这牛统统来讨命,大声喊救命。缘碰得巧,喊救命的时候,这时候刚好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。听到里头人喊救命,出家人走到里面看看,看到张善和大声在叫:好多牛头人问我要讨命。出家人知道了,点着一把香放在张善和手上,告诉他,大声念阿弥陀佛。他一提醒,这时候来不及,就大声念。念了几声阿弥陀佛,他说牛头人不见了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,我走了,阿弥陀佛带他走的。这是最好的例子。
我们相信,张善和为什么这么幸运?说实在话,这个时候一念悔心,一念忏悔,知道错了,都在一刹那之间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张善和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这个念佛法门,都是临终时候一个错误的念头,就又搞六道去,极乐世界没去得成功。这一生功德圆满,他成就了。虽然一生造罪业,临终这一念忏悔,一念知道错了,就能往生。张善和的事情,莹珂法师的事情,《安士全书》都引用了。所以这个时候是这一生跟来生关键的时候,对这个世间不能有丝毫贪恋,也不能有丝毫的怨恨。万缘放下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决定得生净土。
「狱火逼身,是为烧」,地狱相现前,看到火光。「人若不于有生之年,预先修善,至命终时,方始悔恨,但为时已晚,后悔莫及」。所以我们知道,张善和过去生中善根深厚,只是这一生遇的缘不好,一生杀牛为业,靠什么过日子?靠杀牛,卖牛肉。是个善根很深厚的人,堕到这种行业,临终的时候运气好,叫救命的时候门口就有个出家人。这个出家人懂得这些道理,一看到境界,知道怎么做法,做得非常如法,送他往生。所以『豫』就是预先的意思,我们在身体还强壮的时候要预先修善,现在就要干,要真干,要排除一切障碍。真以念佛了生死为念,身体纵然有疾病,也自然平安无事,不需要操心去保养,用不着。我们操心保养,对这个臭皮囊没放下,还是常常想着要照顾它,没有必要。能不能往生像前人那么样的潇洒自在,完全看我们现在能不能放下,是不是真放下。不然将来临终后悔,真的,后悔来不及了。
我们看最后这一段经文,「结成」,这里分三段,第一个小段,「祸福自当」。善恶是自己做的,所以果报要自己承当。请看经文:
【天地之间。五道分明。善恶报应。祸福相承。身自当之。无谁代者。】
没有人能代替。这一小段,包括后面,结成这一大段,「总结前五恶、五痛、五烧」。五恶是你造的因,杀盗淫妄酒;五痛是现前的果报,你的病苦、你的灾难;五烧是来世三途果报。
先看第一段,『天地之间,五道分明』,「五道」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。「《会疏》曰:天地则所依器界,总标三界」,「天地之间」就是讲的六道轮回。「五道则能依有情,善恶通举」,六道是我们所依的器世间,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六道里头生活环境。六道里面这些人是正报,能依的有情众生,不论他作善,还是造业、造恶。「苦乐因果,人人常见,故云分明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天道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有二十八层天,欲界有六层,愈往上去,欲愈淡薄。到色界,色界因为他有定力,有禅定功夫,五欲虽然没断,这个定力能把它伏住,它不起作用。所以,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它不会起来。定能伏烦恼,不能断,什么能断?定开智慧就断了,转烦恼成菩提。只有定功没有智慧,智慧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没有这种智慧不行,他的烦恼伏,没断。四禅四空这叫八定,四禅八定不是四禅之外有八定,是四禅加上四空叫八定,这叫世间禅定。得这个定功的人,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今天科学家没有见到,没有发现。
六道上面二十八层天,下面有畜生,畜生很复杂,有我们人能见的,有我们人见不到的。饿鬼也很复杂,地狱也很复杂,六道实在是个大杂烩。为什么这里说五道?五道不说阿修罗,只有天、人。阿修罗是怎么回事情?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除了地狱道之外,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罗。阿修罗在天就合在天道,阿修罗在人间就是人道,畜生道、饿鬼道都有阿修罗。阿修罗这一道,他的特性,福报大,过去做人的时候修的。为什么会变成阿修罗?贡高我慢,好胜,不服输,什么都要跟人争,看到有人胜过自己,那非常难过。所以好胜、好斗,瞋恨心很重,嫉妒心很重,在天上就叫天阿修罗,他修的有天福;在人间,人间阿修罗;在畜生,畜生里头的阿修罗,毒蛇猛兽;在鬼道,就是恶鬼,这是常常害人的,鬼里头有阿修罗;地狱里头没有。所以他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。这里讲的,「五道分明」。
又义寂法师说,「天地之间,五道生死,因果分明」。「表因必有果,如是业因,如是果报,一丝不爽也」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丝毫不爽。佛门里头谚语常说「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」,众生迷惑颠倒,造作的时候他不知道,果报现前他害怕了。菩萨聪明,菩萨知道因果丝毫不爽,所以他不敢造因。换句话说,贪瞋痴慢疑这五个字不能要,这五个字完全违背法性。但是这五个字,与生俱来就跟着我们,从来没有舍离过,养成严重的习性,不知不觉它就起作用,这很可怕。必须是有高度的警觉性,真正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你才能控制得了它,让它在一切时、一切处不起作用。这是用我们自己的定力、信力,讲五根五力,信进念定慧,这样的力量把这些烦恼的因,业因伏住。于是杀盗淫妄酒你才能远离,摆在你面前才不动心。你是怎么看法?它来考验我的,看我还起不起贪瞋痴慢疑。我要生起这些念头,我的功夫就敌不过它,我败了;在我面前,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,我胜了,这一关我就超越了。
所以,大菩萨修行不离尘劳,知道尘劳就是佛事,是真正修行道场,这就禁得起考验。可是多少人在这个考验当中失败了,堕落了,又到三途去打滚。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不都是这样的吗?这一生能得一点好处,六十年不离开经教,靠这个。天天佛在经教里提醒我们,我们离开经教就会迷惑,就会做错事情。冷静去观察思惟,我们修行的功夫非常脆弱,不堪一击,小小的境界风往往我们都敌不住,何况大风大浪?这都是真相摆在面前。一个修行成功的人,不能离开戒定慧,离开戒定慧,假的,不是真的,别人不知道,我们自己很清楚。戒就是守法,守规矩,戒的根本确确实实就是五戒跟十善。为什么今天五戒十善做不到?五戒十善还有基础。因为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。所以,佛法在全世界弘传,只有在中国这一支开花结果,在其他各地方所传的都默默无闻。这什么原因?因为中国这个地方,传统教学里头孝道的根基非常厚,适合于佛教的发展。
《观经》里头的净业三福,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导修行原则,三条。第一条根,根之根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你细细想想这个,这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。孝亲尊师落实在儒,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那是因果教育,落实在道,《感应篇》,后面才能够修十善业,没有前面这两个基础,十善业做不到。这是我们几十年细心观察,去体会,为什么今天佛教有名无实?经教不通没法子修行,修行就是假的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有经教依据。要不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不叫白讲了?
确实有不靠经教的,那就是念佛法门。虽然他不要经教,他戒定慧三学具足。他老实,真听话,叫你一句弥陀念到底,就一生不变,这就是持戒波罗蜜,圆满的持戒。真信、真愿、老实念佛,念到三年五载,念佛三昧现前,他得定了。有人开悟往生了,有人得定往生的,有人持戒往生的。怎么晓得?因为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,开悟往生的,戒定慧都具足,生实报庄严土;有戒有定,没有开悟,生方便有余土;有戒,定慧还没有得到,生凡圣同居土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!人真的是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戒定具足,慧虽然没有开,等于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,一生不改方向、不改宗旨,一条道路,一个目标,那就是智慧的选择。所以这些我们都不能不知道。
『善恶报应』,「报应」,《笺注》,丁福保的注解,「有施必报,有感必应」,你得要相信。「故现前所得之祸福,皆是宿因之报应」,宿因是过去世造的。「《会疏》云:善恶约因」,从因上讲,报应是从果上讲,「因有善恶,果感苦乐,形声影响,毫厘不差」。形声影响是比喻,形是一个人的形状,人形,站在太阳底下他有影子;声是音声,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,立刻就有回响。举这两个做比喻,声形是因,影响是果,毫厘不差。你看「影必随形,回响随声,一丝不爽,业因果报,亦复如是」。这给你讲因果报应。
『祸福相承』,「承者,受也,继也。盖宿世业因,善恶夹杂。故后世受报,或先乐后苦,或先苦后乐,苦乐相继,祸福相倚,故云祸福相承」。这些事情都在眼前,想想自己,想想周边的人,哪个不是?现在生活得很自在,从积善而来的。现在生活很困难,烦恼很多、业障很多,是从造作不善而来。「作善得福,造恶得祸,皆是自作自受,故云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」。没有人能代替,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,一定晓得事实真相。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不能违背因果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。顺着佛陀的教诲决定有好处,违背了它,将来后悔莫及,肯定有后悔那一天,但是那个迟了。
这一段经文,佛讲得太好了,里面的义理、境界无量的深广。都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亲身去体会,把它证实,它就在我眼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