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0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四七0集)  2012/8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47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九百六十五页第一行,科题「善恶分明」,请看经文:

  【善人行善。从乐入乐。从明入明。恶人行恶。从苦入苦。从冥入冥。谁能知者。独佛知耳。】

  这一段经文给我们说明善恶的果报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。谁知道?『独佛知耳』,知道得最清楚的是佛。粗显的我们人都知道,但是人只看到现世果报,看不到过去、看不到未来;鬼神能看过去、未来,但是有局限。譬如经上说的阿罗汉,这已经是圣人,他能知道过去五百世,知道未来五百世,超过五百世他就不知道,所以圆满的知者这是佛。佛知道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前,往后那是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后,佛没有一桩不知道的。所以圆满的觉知只有佛,等觉菩萨跟佛比还差一等,没有佛那么究竟圆满。

  注解里头说,「从善人行善至从冥入冥六句,综合《会疏》及义寂师意,释曰」,下面解释,「善人者种善因之人。来世生尊贵家,身形端正,缘境和美,身心适悦,是为乐」。人不能不修善,不能不积德,修善积德这是在修因,因好果当然好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祖师大德常常教人,聪明人要有前后眼。这个人真正有智慧、真正聪明,那是说什么?他能看到过去,他也能看到未来。如果现在很快乐,将来不快乐,这个乐是假的不是真的;现在受一些罪,将来很快乐,这是真的,这是值得去做的。可是像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愚痴蒙昧,这样的人没有这个智慧,只顾眼前不知道前后,这叫愚痴。眼前的果报时间不长,特别是现在人寿不足一百岁,时间很短促,无论是受苦受乐,实在讲都很有限。如果有前后眼,我们对于眼前的事情就能放下,就能够忍辱,要为来生着想。

  我们遇到这个法门、遇到这个经非常不偶然,为什么?这是如来当年在世一生所说的第一经,你怎么会遇到?这部经佛的确给一切众生做大因缘。这话怎么说?佛在世讲了好多遍,不是讲一遍。在中国有十二种翻译,年代久了,其中有七种失传,现在还保留五种在《大藏经》里头。这五种经文的内容有差别不同,而且是很大的差别,不是普通差别。所以古大德认定佛讲这个经不是一次,如果是一次的话翻译不可能有重大的差异。举这个例子,最明显的四十八愿,这段经文是全经的宗旨、核心,最重要的一部分,有两种四十八愿,有两种是二十四愿,还有一种宋朝翻译的三十六愿,这是决定不可能有这个差误。那就说明,传到中国来的梵本至少是三种不同的本子。还有七种失传没看到,可能里头还有大的差别。所以古大德说,世尊一生说《无量寿经》三次以上,这就非常特殊。由此可知,世尊的意思是要普度众生,一再的为我们介绍、宣说,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。

  『善人行善』,今天我们知道了,什么是最善?念佛是最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。为什么?永远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十法界。我们在六道搞轮回多长时间?无量劫,这时间没法子计算,都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,跟一切众生结怨,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苦不堪言。遇到这个法门,就是你遇到出离六道轮回成佛作祖的机会,你碰到了。如果真正能抓到,这个问题这一生解决,永远解决,不再干这种傻事了。学佛的人一定有慈悲心,慈悲是怜悯这个世界众生蒙冥无知,造作罪业,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受报应。我们很幸运这一生遇到这个缘分,可以超越,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遇到。这些人业障重,遇到他也不能接受,他也不能认真依教奉行,我们肯定是想帮助他,帮助他要想一想这一生有没有缘分。什么叫缘分?听众相信你的话,他尊敬你,你说的话他能信、他能听、他能做到,这叫有缘。我们就要把正法,包括世间法,介绍给他,教他在世间做个好人,「善人行善」,教他这个。

  再向上提升,他能相信佛法,得把佛法介绍给他。在佛法当中他能相信净土,这什么?这叫缘成熟了。只有这个法门在一生能帮助我们永远脱离六道,脱离十法界,这一生作佛去了,只有这一门。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一门能成就,任何一门都没有办法成就。为什么?要断烦恼,要消业障,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做不到,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真正想出离,想了生死脱十法界,我们对这个法门要真信,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,真正相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临终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这是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,真信、真愿、真念佛,万缘放得下,这一生决定成就。念佛成就的人我们亲眼看见过,亲耳听说过,决定不是假的。

  相信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人只要能相信命运,这个人就是善人。为什么?他相信一切是命中注定的,不妄求了。像了凡先生,这明朝时候人,十五岁遇到一个孔先生,算命先生,算得非常准,给他算流年。二十年,十五岁、二十五岁、三十五岁,每年所得的财,他是个读书人,参加考试,考试的名位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应,一次差误都没有。所以他相信了,知道一生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,他的心定了,没有贪求了。为什么?求不到,命里没有。每天除读书之外,他什么都不想,他真的一切放下了。

  三十五岁这一年,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头坐了三天三夜,没动一个杂念。老和尚看到很佩服,一个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,难得,这在禅宗说是相当好的功夫。就问他,你从哪里学来的?他很老实,他说我没有学过禅。为什么三天三夜没有妄念?我的命给孔先生算定了,他给老和尚说,打妄念是妄想没用,那又何必!所以什么念头都没有。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。他很好奇,你为什么要笑?云谷禅师说,我以为你是圣人,你是有定功,没有想到你还是凡夫,是个相信因果报应的凡夫。他就问为什么?你这二十年,每年的流年都被人家算定了,你不是凡夫,谁是凡夫!

  他就接着问,难道命运还可以改的?那当然可以。命从哪里来的?是你前生造作的,你前生修善,这一世有善果;前生造恶,这一生有恶报。财富是你前生修的,你前生有大财布施,你这一生命里有大财富;小小的施舍,你今生得的是小财富,命运是这么来的。他搞清楚了,它真能改吗?能。云谷禅师送他一本功过格,功过格在明清这两代读书人都依照这个方法来断恶修善,很普遍,内容是道教的《感应篇》,以这个为主。每天用《感应篇》来反省检点,造了哪些过失,做了哪些好事。《感应篇》一共说了一百九十多种善恶果报。他真干,发心真干,回去就真干,第二年参加考试果然就不一样,孔先生给他算的是第三名,他考了第一名,提升了。这完全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,就拼命断恶修善,每天忏悔,每天改过,那个命运全转了。

  一生命里头只有个小官,县长,是四川很小的县分,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算命先生告诉他,五十三岁这一年你要把官辞掉,回到老家去寿终正寝,不要死在异乡。这个以后变了,他以后是做一个知县,但是是很大的县,这个县直接归皇帝管的,就好像是个特别市,宝坻知县,宝坻靠近北京,归北京市管的,不是归哪个省的,这个地位高。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四岁才走的,延寿二十一年。这都是他这一生修的。命里没有儿子,他得了一个好儿子;命里头没有举人、没有进士,结果都被他考中了。告诉世人,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别人,与佛菩萨没有关系,与天地鬼神也没有关系。你只要真正懂得断恶修善、改邪归正、端正心念,你的命运统统重新改造了。这个小册子流通非常广泛,特别是日本人,日本几乎是读书人没有不读过《了凡四训》的。你造的善,你得的果报好。

  「复又明达,乐善好施,是为明」,『从明入明』,明是你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喜欢善行、喜欢布施,这人有大福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「若更多作善业,勤修福慧,乃得生天」,他福报太大了,人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,他到天上去了,生四王天、生忉利天的很多很多。「其更善者」,善中之最,那是念佛生西。这是遇到净宗法门,一生念佛,将来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一部经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时间,把现在保存的五种原译本把它融会成一个本子,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本子,叫会集本。因为五种本子都读不方便,很麻烦,彼此重复的地方很多,这五种本子会集成一本就方便了。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会集的,从八十三种经论、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里面撷取这些文字来注解这部经。所以在这里,我们首先看到《会疏》,《会疏》是日本的祖师大德他作的。

  「又恶人造恶业,种恶因,得恶果。故生卑贱之家,形容枯槁,饥寒交迫,逼恼身心,是为苦」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这个世间苦人多,人生在这个地球上不平等。现在这个世界上最苦的、最可怜的,非洲人,非洲每年饿死的不知道有多少。为什么会生在这些地方?业报。所以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绝对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力,也不是阎罗王,也不是神明,与他们毫不相关,完全是自己的业力。善业引导你到善道,到人道也是到富贵人家,恶业则引导你到贫贱人家,是这么回事情。所以一生的际遇全是自作自受。如果不知道事实真相,怨天尤人,那就罪上又加一等,那大错特错了。全是自作自受,不能不知道。

  「复」,再加上,「愚昧无知,不信正法,不行善事,是为冥」。我遇到一位法师,他长住在非洲,做了很多好事,救济这些难民,告诉我,非洲人不相信有佛,听到佛的声音、看到佛的形像,远远的避开,不愿意亲近。这是什么?这是此地所说的愚昧无知,不信正法。这些事情,说老实话,不能怪他们,我们认真反省,佛弟子没有尽到佛弟子的本分,没有把佛法做出来给大家看,使社会大众产生误会,这是佛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