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0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七0集)  2012/8/1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7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九百六十五頁第一行,科題「善惡分明」,請看經文:

  【善人行善。從樂入樂。從明入明。惡人行惡。從苦入苦。從冥入冥。誰能知者。獨佛知耳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說明善惡的果報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。誰知道?『獨佛知耳』,知道得最清楚的是佛。粗顯的我們人都知道,但是人只看到現世果報,看不到過去、看不到未來;鬼神能看過去、未來,但是有局限。譬如經上說的阿羅漢,這已經是聖人,他能知道過去五百世,知道未來五百世,超過五百世他就不知道,所以圓滿的知者這是佛。佛知道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前,往後那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後,佛沒有一樁不知道的。所以圓滿的覺知只有佛,等覺菩薩跟佛比還差一等,沒有佛那麼究竟圓滿。

  注解裏頭說,「從善人行善至從冥入冥六句,綜合《會疏》及義寂師意,釋曰」,下面解釋,「善人者種善因之人。來世生尊貴家,身形端正,緣境和美,身心適悅,是爲樂」。人不能不修善,不能不積德,修善積德這是在修因,因好果當然好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祖師大德常常教人,聰明人要有前後眼。這個人真正有智慧、真正聰明,那是說什麼?他能看到過去,他也能看到未來。如果現在很快樂,將來不快樂,這個樂是假的不是真的;現在受一些罪,將來很快樂,這是真的,這是值得去做的。可是像前面經文裏面所說的愚癡蒙昧,這樣的人沒有這個智慧,只顧眼前不知道前後,這叫愚癡。眼前的果報時間不長,特別是現在人壽不足一百歲,時間很短促,無論是受苦受樂,實在講都很有限。如果有前後眼,我們對于眼前的事情就能放下,就能夠忍辱,要爲來生著想。

  我們遇到這個法門、遇到這個經非常不偶然,爲什麼?這是如來當年在世一生所說的第一經,你怎麼會遇到?這部經佛的確給一切衆生做大因緣。這話怎麼說?佛在世講了好多遍,不是講一遍。在中國有十二種翻譯,年代久了,其中有七種失傳,現在還保留五種在《大藏經》裏頭。這五種經文的內容有差別不同,而且是很大的差別,不是普通差別。所以古大德認定佛講這個經不是一次,如果是一次的話翻譯不可能有重大的差異。舉這個例子,最明顯的四十八願,這段經文是全經的宗旨、核心,最重要的一部分,有兩種四十八願,有兩種是二十四願,還有一種宋朝翻譯的叁十六願,這是決定不可能有這個差誤。那就說明,傳到中國來的梵本至少是叁種不同的本子。還有七種失傳沒看到,可能裏頭還有大的差別。所以古大德說,世尊一生說《無量壽經》叁次以上,這就非常特殊。由此可知,世尊的意思是要普度衆生,一再的爲我們介紹、宣說,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『善人行善』,今天我們知道了,什麼是最善?念佛是最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。爲什麼?永遠脫離六道輪回、脫離十法界。我們在六道搞輪回多長時間?無量劫,這時間沒法子計算,都在六道裏面搞生死輪回,跟一切衆生結怨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。遇到這個法門,就是你遇到出離六道輪回成佛作祖的機會,你碰到了。如果真正能抓到,這個問題這一生解決,永遠解決,不再幹這種傻事了。學佛的人一定有慈悲心,慈悲是憐憫這個世界衆生蒙冥無知,造作罪業,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受報應。我們很幸運這一生遇到這個緣分,可以超越,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沒有遇到。這些人業障重,遇到他也不能接受,他也不能認真依教奉行,我們肯定是想幫助他,幫助他要想一想這一生有沒有緣分。什麼叫緣分?聽衆相信你的話,他尊敬你,你說的話他能信、他能聽、他能做到,這叫有緣。我們就要把正法,包括世間法,介紹給他,教他在世間做個好人,「善人行善」,教他這個。

  再向上提升,他能相信佛法,得把佛法介紹給他。在佛法當中他能相信淨土,這什麼?這叫緣成熟了。只有這個法門在一生能幫助我們永遠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,這一生作佛去了,只有這一門。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能成就,任何一門都沒有辦法成就。爲什麼?要斷煩惱,要消業障,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做不到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真正想出離,想了生死脫十法界,我們對這個法門要真信,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,真正相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臨終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這是往生淨土的叁個條件,真信、真願、真念佛,萬緣放得下,這一生決定成就。念佛成就的人我們親眼看見過,親耳聽說過,決定不是假的。

  相信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人只要能相信命運,這個人就是善人。爲什麼?他相信一切是命中注定的,不妄求了。像了凡先生,這明朝時候人,十五歲遇到一個孔先生,算命先生,算得非常准,給他算流年。二十年,十五歲、二十五歲、叁十五歲,每年所得的財,他是個讀書人,參加考試,考試的名位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應,一次差誤都沒有。所以他相信了,知道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,他的心定了,沒有貪求了。爲什麼?求不到,命裏沒有。每天除讀書之外,他什麼都不想,他真的一切放下了。

  叁十五歲這一年,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頭坐了叁天叁夜,沒動一個雜念。老和尚看到很佩服,一個凡夫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,難得,這在禅宗說是相當好的功夫。就問他,你從哪裏學來的?他很老實,他說我沒有學過禅。爲什麼叁天叁夜沒有妄念?我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,他給老和尚說,打妄念是妄想沒用,那又何必!所以什麼念頭都沒有。雲谷禅師聽了哈哈大笑。他很好奇,你爲什麼要笑?雲谷禅師說,我以爲你是聖人,你是有定功,沒有想到你還是凡夫,是個相信因果報應的凡夫。他就問爲什麼?你這二十年,每年的流年都被人家算定了,你不是凡夫,誰是凡夫!

  他就接著問,難道命運還可以改的?那當然可以。命從哪裏來的?是你前生造作的,你前生修善,這一世有善果;前生造惡,這一生有惡報。財富是你前生修的,你前生有大財布施,你這一生命裏有大財富;小小的施舍,你今生得的是小財富,命運是這麼來的。他搞清楚了,它真能改嗎?能。雲谷禅師送他一本功過格,功過格在明清這兩代讀書人都依照這個方法來斷惡修善,很普遍,內容是道教的《感應篇》,以這個爲主。每天用《感應篇》來反省檢點,造了哪些過失,做了哪些好事。《感應篇》一共說了一百九十多種善惡果報。他真幹,發心真幹,回去就真幹,第二年參加考試果然就不一樣,孔先生給他算的是第叁名,他考了第一名,提升了。這完全知道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,就拼命斷惡修善,每天忏悔,每天改過,那個命運全轉了。

  一生命裏頭只有個小官,縣長,是四川很小的縣分,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算命先生告訴他,五十叁歲這一年你要把官辭掉,回到老家去壽終正寢,不要死在異鄉。這個以後變了,他以後是做一個知縣,但是是很大的縣,這個縣直接歸皇帝管的,就好像是個特別市,寶坻知縣,寶坻靠近北京,歸北京市管的,不是歸哪個省的,這個地位高。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他活到七十四歲才走的,延壽二十一年。這都是他這一生修的。命裏沒有兒子,他得了一個好兒子;命裏頭沒有舉人、沒有進士,結果都被他考中了。告訴世人,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別人,與佛菩薩沒有關系,與天地鬼神也沒有關系。你只要真正懂得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你的命運統統重新改造了。這個小冊子流通非常廣泛,特別是日本人,日本幾乎是讀書人沒有不讀過《了凡四訓》的。你造的善,你得的果報好。

  「複又明達,樂善好施,是爲明」,『從明入明』,明是你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喜歡善行、喜歡布施,這人有大福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「若更多作善業,勤修福慧,乃得生天」,他福報太大了,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他到天上去了,生四王天、生忉利天的很多很多。「其更善者」,善中之最,那是念佛生西。這是遇到淨宗法門,一生念佛,將來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一部經世尊專門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,把現在保存的五種原譯本把它融會成一個本子,就是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本子,叫會集本。因爲五種本子都讀不方便,很麻煩,彼此重複的地方很多,這五種本子會集成一本就方便了。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會集的,從八十叁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裏面撷取這些文字來注解這部經。所以在這裏,我們首先看到《會疏》,《會疏》是日本的祖師大德他作的。

  「又惡人造惡業,種惡因,得惡果。故生卑賤之家,形容枯槁,饑寒交迫,逼惱身心,是爲苦」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苦人多,人生在這個地球上不平等。現在這個世界上最苦的、最可憐的,非洲人,非洲每年餓死的不知道有多少。爲什麼會生在這些地方?業報。所以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絕對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力,也不是閻羅王,也不是神明,與他們毫不相關,完全是自己的業力。善業引導你到善道,到人道也是到富貴人家,惡業則引導你到貧賤人家,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一生的際遇全是自作自受。如果不知道事實真相,怨天尤人,那就罪上又加一等,那大錯特錯了。全是自作自受,不能不知道。

  「複」,再加上,「愚昧無知,不信正法,不行善事,是爲冥」。我遇到一位法師,他長住在非洲,做了很多好事,救濟這些難民,告訴我,非洲人不相信有佛,聽到佛的聲音、看到佛的形像,遠遠的避開,不願意親近。這是什麼?這是此地所說的愚昧無知,不信正法。這些事情,說老實話,不能怪他們,我們認真反省,佛弟子沒有盡到佛弟子的本分,沒有把佛法做出來給大家看,使社會大衆産生誤會,這是佛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