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弟子的罪過。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有那麼多的人跟他學習?這經上有記載,以舍衛大城做一個例子,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好幾年,有好多重要的經論都在這個地方講的。經典裏頭記載,舍衛大城有叁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,見過面或者去聽過經;另外有叁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,知道有這個人,知道有佛講經這個事情,但是沒有去親近過、沒去聽過;還有叁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。當然古時候沒有交通工具、沒有傳播工具,所以沒有人去宣揚,知道這個消息就很少很少。

  現在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我們沒有做宣傳的工作。佛門弟子,出家的道場有很多擁有財富,但是道場裏頭沒有講經,沒有做佛法弘揚工作,他們可以禮請法師、居士大德來講經,這是應當做的。道場可以出版刊物,內部宣傳,發給信徒。我早年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看到臺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多萬人,我跟老師建議,我說我們應當有個內部的刊物、通信,把我們所有的活動讓一切蓮友們都知道。老師說好事,沒人做。老師就問我,你願不願意做?我說可以,我就承當了。所以我們有慈光半月刊,半個月出一次,自己蓮友二十多萬人,這半個月,蓮社、圖書館,老師辦的好多個機構,有兩個托兒所,有一個養老院,還有一個菩提醫院,這裏面的工作狀況就在這個小刊物裏頭報告,好!那個時候是臺中確實佛法非常興旺的時候,每天老師,他工作繁忙,面面都要照顧到。我這一次回到臺灣一看,沒有了,確實古人所說的,「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」,沒有人做這些事情,慈光雜志沒有了,菩提樹那個雜志也沒有了,這都變成曆史了。所以要有人弘揚,要有人發心去做,我們內部做自自然然影響外面,影響別的道場,他們會跟進,佛法才能興旺。

  無論是佛法、世法,要想複興,人才是第一。沒有講經、修學的人才,縱然辦這些事業,沒有內容,所以人才是第一。這樁事情知道的人很多,真正有計劃培養人才的人太少了,沒有看見。李老師在臺中教學叁十八年,在臺中蓮社辦經學班培養講經的人才,只有二十幾個人。這個培訓班開辦了兩年,我算是趕上了,訓練在家同學講演,那是辦活動,像現在到處辦講座,辦活動,時間叁天到五天,每個人上臺去講一個專題,這樣的學生也培養了二十多個人。能上臺講演、能上臺講經的,總共大概有五十多個人,有這麼一個班子。所以臺中蓮社在各個縣市有布教所,也就是說它有講堂,每個星期至少有一次,在星期天,假日,有講經、講演的活動。這種講堂在臺中縣之外有二十七個,就是這批同學們負責的,對于佛法、對于淨宗的宣揚起很大的作用。

  現在我不知道這些布教所還有沒有存在,有沒有繼續在講經,可能都沒有了。我們當年在一起學習,年齡跟我都差不多,學講經的人大概有一半年齡都比我大,可能現在都不在了。所以我們到這個地方看一看,感慨萬千。總而言之,興旺取決于人才之有無、人才有多少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佛法人才跟傳統文化的人才很難求,什麼樣的人才合格?要老實、要聽話、要真幹,用這叁個條件來取人,絕大多數都淘汰掉了。聖賢學問確實要真誠恭敬心才能學到,有一絲毫懷疑就學不到,自以爲是,不能成就。

  大乘佛法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這十幾年來,我們提倡儒釋道的叁個根。叁個根這個念頭從哪裏生的?從淨業叁福第一條,叁福第一福告訴我們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四句話,一開頭孝親尊師,我們落實在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;下面一句修十善業,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是儒釋道的叁個根,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不得其門而入,這是今天的難處。這十幾年來,聽《弟子規》的人不少,講《弟子規》的人也不少,真正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《弟子規》的人稀少,很少很少。不落實是假的,落實是真的,落實的人多了,佛法就有救,傳統文化可以複興。如果不能落實,都搞假的,只會說不能做,這興旺不起來。

  而且我們要曉得,這個事情是真難,不是假的,因爲社會大衆把它疏忽了有兩百年,所以現在人對于這些東西非常陌生,他對這個一點信心都沒有,很難接受,所以一定要做出榜樣。我們做榜樣的時間很短,前後在湯池小鎮只做了叁年,叁年是造成一些影響,這影響不深。希望這個影響能夠帶動一些真正覺悟的人繼續去努力,去做實驗,像湯池小鎮這種方法,能夠有十幾個、二十個,傳統文化就有複興的希望。我們鼓勵全世界的人,真正有識之士,都起來做,都要把它做成功,把古聖先賢的東西、把佛菩薩的教誨找回來,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也得找回來,正法才能久住,傳統文化可以繼續往下傳下去。如果自己不真正的幹,那我們自己還是愚昧無知,不信正法,不行善事,他自己以爲是善事,實際上他做錯了,這還是『從冥入冥』。所以知太難了。

  六十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是知難行易。我們原先以爲是知易行難,這個老人告訴我,我們說錯了,知難行易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爲的是什麼?幫助大家斷疑生信,這就是教知。行,釋迦牟尼佛不問,你知道了你自己會修行,你自己知道怎樣修行,不需要佛來指點。行是什麼?行就是斷煩惱、除習氣,這就是行。所以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老師不管的。確實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釋迦牟尼佛沒有帶著大家參禅、沒有帶著大家念佛,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做一堂法會,沒有,這經典上確實沒有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只是天天講經教學,這是事實真相,正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。

  曆代祖師大德都禀承世尊的教誨,看看古大德講經教學,著述等身,留下來豐富的參考資料。這些典籍愈積愈多,從這些典籍裏頭我們會開悟。一句經文有許多種解釋,這是什麼原因?經永遠不變,解釋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、因地而異、因事而異,沒有定法可說。孔子的弟子向孔子問,什麼是仁?什麼是孝?什麼是義?什麼是禮?孔子答覆不是一定的,很多種的答覆。爲什麼?人不一樣、事不一樣、時代不一樣。然後才曉得,佛菩薩、聖賢講的是原理原則,而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活活潑潑,它不呆板,現在人叫活學活用。這是聖賢教誨、佛菩薩的教誨活學活用,真正能幫助你解決問題,真正叫你帶來法喜充滿。

  所以讀這些東西,就看到孔子、佛菩薩對于這些經教,你看他用得多麼活潑,用得多自在,一點都不呆板。學這些東西,曆朝曆代、不同朝代這些大德們,他們對經的解釋,經教落實在現實的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看了這個東西之後頭腦就靈活了,這叫後得智。後得智就是真實智慧如何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,真的它活了,一點都不呆板,這叫得大自在,而不是叫我們死在句下。以戒律來說,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,你必須要通達;不通達,這個戒律就變成死的條文,有時候你照這樣做會壞事。從佛法我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利益。

  底下說,「倘更多作惡業」,惡業造得太多了,「死墮惡道」,惡道是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「故雲:從苦入苦,從冥入冥也」。這個往下去一世不如一世,一世比一世苦,一世比一世愚癡,從冥入冥是愚癡,是心苦,『從苦入苦』是身苦,身心都苦。「經中繼雲如是六趣生死因果,其理幽深」,這個道理太深,事相太複雜。「非九十五種外道所能知」,這個九十五種是宗教家、學術界學習科學、哲學的,這些人都在探索這些問題,他們不知道。可是到今天,現代我們講叁十年,叁十年內的這些量子力學家,尖端的科學家,他們發現了阿賴耶。阿賴耶這樁事情非九十五種外道所能知,今天被科學家挖掘出來了,我們對于這些科學家不能不佩服。科學發展到今天四百多年,四百多年科學家累積這些經驗、這些知識,近代科學家以這個做基礎再向上提升,發現宇宙的奧秘,阿賴耶是宇宙奧秘,說明宇宙怎麼來的。

  大乘經教裏面佛說的是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這就叫阿賴耶。一念不覺沒有理由,爲什麼沒有理由?因爲它不是事實,只是一念妄動。但是這一念動了,接著底下這個念頭也是動的,念念不住,所以它是個波動現象。阿賴耶從哪裏來的?真心,真心不動。這個地方動了,動就是妄心,妄心從真心來的。妄心裏面就有叁種現象,真心裏頭沒有。這個現象第一個叫無明業相,無明業相就是波動的現象,今天我們把它稱作自然現象。從自然現象裏面就生出轉相,轉相是什麼?就是念頭、意念。這個意念叫分別、執著,末那的執著、第六意識的分別,所以第六識、第七識是心理現象。從心理現象變現出物質現象,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的境界相,這就是宇宙的源起。這個念(念頭)一爆發,宇宙就出現了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最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一念不覺就生起這個妄心阿賴耶,阿賴耶變現出萬法。一念的時間多長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要用現在的秒做單位,那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換句話說,一秒鍾裏面它波動的頻率多少?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,我們怎麼會知道!所以今天科學家發現了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
  八十年前科學家發現原子,那個時候認爲原子是物質裏頭最小的,沒有比它更小的。最近這八十年,技術、科技突飛猛進,把原子也打碎了,看到裏面原子核、中子、電子,不是物質最小的。佛在經上的名詞都叫塵,叫微塵,大概佛經上講的微塵就是原子。誰能看見?阿羅漢,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。可是微塵還能分,它再分的這個名詞叫色聚極微,應該就是這八十年當中發現的粒子,有幾十種不同的粒子。從粒子又發現誇克,現在又從誇克發現微中子,這個微中子應該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極微之微,也有人講上帝粒子,這大概不能再分了,再分沒有了。科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