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學家有方法,確實把它再打碎,打碎之後真的沒有東西了。看到了什麼?看到是意念波動的現象,就是阿賴耶的轉相。這才恍然大悟,物質從哪裏來的?物質從念頭變現出來的,念頭沒有了,物質現象就沒有了。
我們看到科學家這個報告,才真正覺悟到《般若心經》上所說的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我們才把這個五蘊皆空搞清楚,以前總是想不通,看古人的注解也看不清楚,這下搞明白了。五蘊皆空是科學家講的中微子,佛經上所講的極微之微,這裏頭色受想行識叫五蘊,色受想行識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再小的物質,無論是什麼樣的物質現象,這五個字統統具足,就是色受想行識。它很小,我們肉眼不能看見它,但是它是物質現象。這個現象它有感受,換句話說,它能看、能聽、能懂得人的意思,它有感受,它有受。它有想,就是說它有分別、它有執著。行是這種現象,它是個生滅相,但是這個生滅相不會斷,一個連一個。雖然一個連一個,你一定要知道,前面跟後面不是一個,它是獨立的,大同小異,不完全相同。這講宇宙真相。所以行,行就是相似相續,不是真正相續。後面是識,識就是它有記憶的能力,過去的事情能夠記得,未來的事情它可以幻想,有這種能力。就在這個中微子那麼小的一個物質上,它統統具足。
所以這些科學家發現的時候,他們在報告當中,說四百年來科學界産生最大的誤區就是二分法,把一切法分作物理、心理,大學就是兩種課程心理學、物理學,錯了,現在知道完全錯了。爲什麼?心跟物是一不是二,它不能分開,意念産生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一定具足意念。換句話說,單獨的意念不存在,單獨的物質也不存在,心跟物是一不是二,而且出生有先後,先有心後有物。大乘經上常說色由心生,這佛常講的。總結全體是心,就是講整個宇宙就是一心變現的,惠能大師所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一句話講清楚了。宇宙怎麼來的?是從我們自性裏頭生的、變現出來的。心生則一切法生,心滅則一切法滅,這是把萬法的源起講出來、講清楚了。
我們學佛學了這幾十年,看到現代科學報告才恍然大悟。幾十年來這些問題總是有疑惑,佛講得沒錯,沒證據,佛教我們親證這個境界,我們沒這個本事。需要什麼樣的人能證?佛說八地以上。《華嚴經》說菩薩的次第、階級,五十一個階級,菩薩。五十一個階級從哪裏分的?從定功淺深不同而分的,定功層次五十一個等級。初信位定功等于小乘須陀洹,小乘四果阿羅漢,初果是須陀洹,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;小乘最高的位次是阿羅漢,阿羅漢的定功等于七信位的菩薩,在《華嚴經》五十一個階位裏頭,他第七個位次。第八個是辟支佛,第九個以上是菩薩,沒見性,要到十信以上才見性,明心見性,五十一個位次第十一個位次明心見性,這超越十法界。佛告訴我們,阿賴耶的這個秘密八地以上才知道。那往上去你看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四十個階級,往上就是初地到八地,八個位次,就是這個定功要到第四十八個階級才能看到阿賴耶的叁細相。菩薩厲害,比科學家厲害,科學發現了,不能應用自在,日常生活他用不上,八地菩薩能用上。用上是什麼境界?這麼一個小的微塵,微塵裏頭有世界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,什麼人能進微塵世界去?普賢菩薩,他能夠到微塵裏面的世界去,微塵裏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大。這科學家一點辦法都沒有,他不是自己定功證得的,他是靠儀器幫助他捕捉到了。
我在前個月,高雄的劉醫生從網路上送一個信息給我,這一份東西,這個科學報告,說現在科學家,在最精密的儀器裏頭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,能捕捉到,這真不容易。那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,這個極微之微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比這個還要快,佛經上說的。但是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非常不容易,跟佛法愈來愈接近了。這些說明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佛叁千年前所說的,現在發現中微子是最近叁十年的事情,跟佛講的一模一樣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、叁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,是什麼?高等科學,科學家承認、哲學家承認了。方東美先生是哲學家,他承認,他說「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」。我們相信將來一定有科學家這樣說法,佛經科學是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。不再是迷信了,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,什麼問題都能解決,沒有不能解決問題的。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個地方最後,「誰能知者,獨佛知耳」,只有佛真正知道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,「壬叁、解脫無期」,這是講造業的人。
【教語開示。信行者少。生死不休。惡道不絕。】
這是講六道輪回的現象。
【如是世人。難可具盡。故有自然叁途。無量苦惱。輾轉其中。世世累劫。無有出期。難得解脫。痛不可言。】
這話誰相信?真話,一點都不假。注解裏頭說,「佛垂教化」,垂這個字有恭敬的意思、憐憫的意思,從上到下,這垂的意思。教化,確實佛上教等覺菩薩,一直到最下地獄衆生,沒有不教。佛是常常示現在世間,世間人不認識。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確實是教學,感化大衆,身行言教。佛教我們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,他全做到了,他自己沒有做到他不教人,自己全做到了,所以能感化衆生。現在老師爲什麼不能感化學生?爲什麼不能感化大衆?他只教別人做,自己沒做到,所以別人聽了半信半疑,很難教導大衆依教奉行,這個難。
注解裏頭說,「佛垂教化,開顯真實」,這是大乘教所說的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,可是沒人相信。「但衆生愚癡,不信不行」,沒有人相信,沒有人真幹。相信的人有智慧,能行的人有福德,真正有大福報,爲什麼?他成佛了。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,確實信的人少了,行的人更少。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告訴我們,他以蓮社做例子,蓮社同學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叁個、五個而已;換句話,就說五個,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人不能往生。那是天天念阿彌陀佛的,不能往生,什麼原因?疑惑沒斷,信心不堅定,貪戀這個世間,沒有能完全放下,臨命終時還想到這個世間的人事物,他有留戀,所以依舊搞六道輪回,這個事情太可怕了。
「故雲信行者少。是故世間生死不休,惡道不絕」,生死輪回繼續在轉,起作用。「世人不信佛誨,作惡不已」,經上說『如是世人,難可具盡』,要讓這個世間人全部脫離六道輪回不可能,做不到的。『故有自然叁途』。叁途不是人造的,正如佛在經上所說,閻羅王告訴地獄衆生,這個人要墮地獄,要經過閻羅王的審判。閻羅王告訴地獄這個人,他說我不能加一點罪給你,他沒有這個權力;換句話說,你造的罪業完全是自作自受。業因果報佛菩薩沒有辦法轉動,佛菩薩只教你認錯、忏悔,後不再造,念佛求生淨土,真的把問題解決了。佛給你講這個方法,你得相信,你要接受,你要真幹。你怎麼離開地獄的?你自己離開的。佛沒有辦法把你拉出去,拉不出去的,一定要靠自己。
可是造的罪極重,極重是殺人,殺人太多,你雖然忏悔,認錯改過,再不敢做了,確實你能夠離開地獄。可是另外一個問題,被殺的那些人跟你有極大的仇恨,他要是不原諒你,要不放過你,你還是離不開地獄,這個業力太大太大了,不能不知道。多大的善才能夠救得了你?我們從唐太宗這個例子,他能夠離開地獄靠這部《群書治要》,靠這套東西。這套東西多大的功德?他說出來了,能救全世界。能救全世界的功德,他來贖罪,他把這個功德給過去他有意無意殺害的這些人,求他們諒解,那這些人要同意他才能出得來,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。
在中國曆朝曆代,唐朝是最盛的一個朝代,所謂盛世。唐太宗是每個宗教的大護法,他心量大,對待人平等,對待所有宗教都平等。他是佛門弟子,基督教傳到中國,他下令敕建教堂,回教傳到中國也是敕建清真寺,我們在北京都看到的,寺廟還在。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立的,所以他是搞多元文化,每一個宗教都平等。總護法還墮無間地獄,什麼原因?他說出來了,殺人太多了。凡是開國的君王都是靠武力奪取政權,他要殺多少人!他信佛,他聽經,由于造的這個業太重,護法的力量不能維護他,還得墮地獄。到這個時候《群書治要》被發現了,大量流通,這個功德他才能離開地獄,多麼不容易。
所以世間人不相信佛教,不相信經論裏頭說的這些話,依舊作惡不已。中國傳統的家消滅了,家道沒有了,家規也不要了,家學更不必說了,家業全都沒有了,真叫家破人亡。倫理、道德,中國文化的四個柱子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全都沒有了,社會亂了,人心壞了,作惡不已。故有叁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『無量苦惱』。你看看現在畜生的痛苦。我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看到畜生,家裏養的畜生都在野外,它在沒有被殺、被吃之前,它活得很快樂、很自在,不像現在。現在你看到養雞、養鴨的,你到那裏去看看,慘不忍睹,真可憐。從蛋孵化出來之後就關在籠子裏頭,籠子裏頭電燈光非常強,讓它什麼?讓它不能睡覺,不能休息,拼命喂它東西吃,吃的都是化學東西,讓它趕快長大。
我是前幾年,在慶雲參觀一個養鴨的基地,他們告訴我,這個地方養的鴨子供應北京烤鴨,叁分之一就是他們那個場養的。我去參觀,他在底下提著一只,放到我手掌裏,問我,法師,你看這只鴨子出生幾天了?跟我手掌一樣大。我說至少有一個星期到十天。他告訴我昨天出生的。我就呆了,昨天出生長這麼大。我說你這個鴨子拿到市場去賣,多久時間?兩個星期。這怎麼能吃?過去我們家裏養雞養鴨,大概都是半年以上,半年到十個月,養豬是一年。看了真可憐!完全用化學,這用機械方式叫它長成的,這能吃嗎?我回來告訴大家,不但鴨不能吃,鴨蛋都別吃,它不正常。
你說畜生活得可憐不可憐?養豬、養牛都用這個方法。這個畜生從它出生到它老死,被人宰殺,沒有一天享受過自由,你說它仇恨多深、怨氣多重!你殺它,你吃它,它不甘心,肯定它要找你報仇,真的太可怕了。人實在是殘酷到極處,造這種惡業,一點仁慈都沒有了。真是無量苦惱,『輾轉其中』,這就是六道輪回,『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』。注解末後所說,「此下,故有自然叁塗…痛不可言。等句,正明燒也」,這地獄果報。這樣對待畜生,我們想想,叁途裏頭他是不是地獄果報?肯定是地獄。地獄罪受完,他會到畜生道變畜生,也讓別人這樣燒烤,一報還一報,一定要受這個罪,你怎麼樣對待它,將來它變成人,你變成鴨子,他怎麼對待你,一報還一報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