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0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弟子的罪过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有那么多的人跟他学习?这经上有记载,以舍卫大城做一个例子,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好几年,有好多重要的经论都在这个地方讲的。经典里头记载,舍卫大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,见过面或者去听过经;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,知道有这个人,知道有佛讲经这个事情,但是没有去亲近过、没去听过;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。当然古时候没有交通工具、没有传播工具,所以没有人去宣扬,知道这个消息就很少很少。

  现在交通便捷,资讯发达,我们没有做宣传的工作。佛门弟子,出家的道场有很多拥有财富,但是道场里头没有讲经,没有做佛法弘扬工作,他们可以礼请法师、居士大德来讲经,这是应当做的。道场可以出版刊物,内部宣传,发给信徒。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,看到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,我跟老师建议,我说我们应当有个内部的刊物、通信,把我们所有的活动让一切莲友们都知道。老师说好事,没人做。老师就问我,你愿不愿意做?我说可以,我就承当了。所以我们有慈光半月刊,半个月出一次,自己莲友二十多万人,这半个月,莲社、图书馆,老师办的好多个机构,有两个托儿所,有一个养老院,还有一个菩提医院,这里面的工作状况就在这个小刊物里头报告,好!那个时候是台中确实佛法非常兴旺的时候,每天老师,他工作繁忙,面面都要照顾到。我这一次回到台湾一看,没有了,确实古人所说的,「人存政举,人亡政息」,没有人做这些事情,慈光杂志没有了,菩提树那个杂志也没有了,这都变成历史了。所以要有人弘扬,要有人发心去做,我们内部做自自然然影响外面,影响别的道场,他们会跟进,佛法才能兴旺。

  无论是佛法、世法,要想复兴,人才是第一。没有讲经、修学的人才,纵然办这些事业,没有内容,所以人才是第一。这桩事情知道的人很多,真正有计划培养人才的人太少了,没有看见。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,在台中莲社办经学班培养讲经的人才,只有二十几个人。这个培训班开办了两年,我算是赶上了,训练在家同学讲演,那是办活动,像现在到处办讲座,办活动,时间三天到五天,每个人上台去讲一个专题,这样的学生也培养了二十多个人。能上台讲演、能上台讲经的,总共大概有五十多个人,有这么一个班子。所以台中莲社在各个县市有布教所,也就是说它有讲堂,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,在星期天,假日,有讲经、讲演的活动。这种讲堂在台中县之外有二十七个,就是这批同学们负责的,对于佛法、对于净宗的宣扬起很大的作用。

  现在我不知道这些布教所还有没有存在,有没有继续在讲经,可能都没有了。我们当年在一起学习,年龄跟我都差不多,学讲经的人大概有一半年龄都比我大,可能现在都不在了。所以我们到这个地方看一看,感慨万千。总而言之,兴旺取决于人才之有无、人才有多少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佛法人才跟传统文化的人才很难求,什么样的人才合格?要老实、要听话、要真干,用这三个条件来取人,绝大多数都淘汰掉了。圣贤学问确实要真诚恭敬心才能学到,有一丝毫怀疑就学不到,自以为是,不能成就。

  大乘佛法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所以这十几年来,我们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。三个根这个念头从哪里生的?从净业三福第一条,三福第一福告诉我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这四句话,一开头孝亲尊师,我们落实在《弟子规》;慈心不杀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;下面一句修十善业,落实在《十善业道经》。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,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不得其门而入,这是今天的难处。这十几年来,听《弟子规》的人不少,讲《弟子规》的人也不少,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《弟子规》的人稀少,很少很少。不落实是假的,落实是真的,落实的人多了,佛法就有救,传统文化可以复兴。如果不能落实,都搞假的,只会说不能做,这兴旺不起来。

  而且我们要晓得,这个事情是真难,不是假的,因为社会大众把它疏忽了有两百年,所以现在人对于这些东西非常陌生,他对这个一点信心都没有,很难接受,所以一定要做出榜样。我们做榜样的时间很短,前后在汤池小镇只做了三年,三年是造成一些影响,这影响不深。希望这个影响能够带动一些真正觉悟的人继续去努力,去做实验,像汤池小镇这种方法,能够有十几个、二十个,传统文化就有复兴的希望。我们鼓励全世界的人,真正有识之士,都起来做,都要把它做成功,把古圣先贤的东西、把佛菩萨的教诲找回来,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也得找回来,正法才能久住,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往下传下去。如果自己不真正的干,那我们自己还是愚昧无知,不信正法,不行善事,他自己以为是善事,实际上他做错了,这还是『从冥入冥』。所以知太难了。

  六十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,佛法是知难行易。我们原先以为是知易行难,这个老人告诉我,我们说错了,知难行易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为的是什么?帮助大家断疑生信,这就是教知。行,释迦牟尼佛不问,你知道了你自己会修行,你自己知道怎样修行,不需要佛来指点。行是什么?行就是断烦恼、除习气,这就是行。所以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老师不管的。确实我们在经典上看到,释迦牟尼佛没有带着大家参禅、没有带着大家念佛,没有跟大家在一起做一堂法会,没有,这经典上确实没有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只是天天讲经教学,这是事实真相,正所谓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

  历代祖师大德都禀承世尊的教诲,看看古大德讲经教学,著述等身,留下来丰富的参考资料。这些典籍愈积愈多,从这些典籍里头我们会开悟。一句经文有许多种解释,这是什么原因?经永远不变,解释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、因事而异,没有定法可说。孔子的弟子向孔子问,什么是仁?什么是孝?什么是义?什么是礼?孔子答覆不是一定的,很多种的答覆。为什么?人不一样、事不一样、时代不一样。然后才晓得,佛菩萨、圣贤讲的是原理原则,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活活泼泼,它不呆板,现在人叫活学活用。这是圣贤教诲、佛菩萨的教诲活学活用,真正能帮助你解决问题,真正叫你带来法喜充满。

  所以读这些东西,就看到孔子、佛菩萨对于这些经教,你看他用得多么活泼,用得多自在,一点都不呆板。学这些东西,历朝历代、不同朝代这些大德们,他们对经的解释,经教落实在现实的生活,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看了这个东西之后头脑就灵活了,这叫后得智。后得智就是真实智慧如何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,真的它活了,一点都不呆板,这叫得大自在,而不是叫我们死在句下。以戒律来说,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,你必须要通达;不通达,这个戒律就变成死的条文,有时候你照这样做会坏事。从佛法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实智慧、真实的利益。

  底下说,「倘更多作恶业」,恶业造得太多了,「死堕恶道」,恶道是指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「故云:从苦入苦,从冥入冥也」。这个往下去一世不如一世,一世比一世苦,一世比一世愚痴,从冥入冥是愚痴,是心苦,『从苦入苦』是身苦,身心都苦。「经中继云如是六趣生死因果,其理幽深」,这个道理太深,事相太复杂。「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」,这个九十五种是宗教家、学术界学习科学、哲学的,这些人都在探索这些问题,他们不知道。可是到今天,现代我们讲三十年,三十年内的这些量子力学家,尖端的科学家,他们发现了阿赖耶。阿赖耶这桩事情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,今天被科学家挖掘出来了,我们对于这些科学家不能不佩服。科学发展到今天四百多年,四百多年科学家累积这些经验、这些知识,近代科学家以这个做基础再向上提升,发现宇宙的奥秘,阿赖耶是宇宙奥秘,说明宇宙怎么来的。

  大乘经教里面佛说的是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这就叫阿赖耶。一念不觉没有理由,为什么没有理由?因为它不是事实,只是一念妄动。但是这一念动了,接着底下这个念头也是动的,念念不住,所以它是个波动现象。阿赖耶从哪里来的?真心,真心不动。这个地方动了,动就是妄心,妄心从真心来的。妄心里面就有三种现象,真心里头没有。这个现象第一个叫无明业相,无明业相就是波动的现象,今天我们把它称作自然现象。从自然现象里面就生出转相,转相是什么?就是念头、意念。这个意念叫分别、执著,末那的执著、第六意识的分别,所以第六识、第七识是心理现象。从心理现象变现出物质现象,阿赖耶的相分,阿赖耶的境界相,这就是宇宙的源起。这个念(念头)一爆发,宇宙就出现了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,最后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一念不觉就生起这个妄心阿赖耶,阿赖耶变现出万法。一念的时间多长?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要用现在的秒做单位,那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换句话说,一秒钟里面它波动的频率多少?一千六百兆,一秒钟,我们怎么会知道!所以今天科学家发现了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

  八十年前科学家发现原子,那个时候认为原子是物质里头最小的,没有比它更小的。最近这八十年,技术、科技突飞猛进,把原子也打碎了,看到里面原子核、中子、电子,不是物质最小的。佛在经上的名词都叫尘,叫微尘,大概佛经上讲的微尘就是原子。谁能看见?阿罗汉,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。可是微尘还能分,它再分的这个名词叫色聚极微,应该就是这八十年当中发现的粒子,有几十种不同的粒子。从粒子又发现夸克,现在又从夸克发现微中子,这个微中子应该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极微之微,也有人讲上帝粒子,这大概不能再分了,再分没有了。科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