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告诉他的。那就是《楞严经》上「大势至圆通章」所说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他在没有往生之前见到阿弥陀佛了。

  《往生传》里面记载的慧远大师,东晋时候净宗初祖,第一个在庐山建念佛堂,东林念佛堂。集合一百二十三个志同道合,大家在一起念佛,一起求生净土。你看,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,这个法会多殊胜,没有一个人落空。远公大师曾经三次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,念佛止静,绕佛绕累了,大家坐下来止静,在那里入定了,三次见到极乐世界。第四次见到的时候他告诉大家,他往生的时候到了,佛来接引他。那时候所依据的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小本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净宗经典在中国最早翻译的是《无量寿经》。远公大师的慧眼,这一生成就的法门,他实验成功了。所以,人最怕的就是自以为是,自以为是的人在此地就是「愚痴蒙昧」。他相信他自己,他不相信佛的教诫,他不信三世因果,这一生从哪里来的、来生到哪里去不知道。

  「不明因果,不信轮回。不知利他,唯图自利,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」。他知不知道?不知道,他自己认为仁至义尽,都做得好。这底下有个括号,念老注的,「庄子曰:爱人利物谓之仁,顺者,和顺」。愚痴蒙昧的人不知道,他不知道爱人。他也很照顾人,怎么不知道爱人?照顾这个人照顾得再周到,不能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,这个人不仁。谁能帮助人了生死出三界?诸佛菩萨、辟支、罗汉,他们有这个心,他们有这种行为,真帮助你。问题是什么?我们真信,我们真接受,真正跟他配合才能做到。我们不能够完全接受,接受一半,还有一半不能接受,这样人怎样?他也摄受你,你的根器没熟。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,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,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善根成长,虽然成长他还是不能往生,这是什么?没成熟。善根成熟的人,一定帮助他脱离六道作佛去了,我们在《往生传》上看到那些人,都是成熟的,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成熟。我们嘱咐别人往生,自己一定跟进,决定得生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
  「唯知自私,故希望长生」,真正念佛人不希望长生,希望往生。什么时候往生托付给阿弥陀佛,我们对这个事情不闻不问,一心专念。阿弥陀佛认为我们可以走了,他现身来接引,我们立刻跟他去,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牵挂。真正到没有丝毫牵挂的时候,往生的缘就成熟了。佛还没有来,没有来你在这个世间还有一点作用,佛要留你。你会做个好样子给念佛人看,帮助这些念佛人增长信心,帮助这些念佛人增长愿心。是这个理由把你多留几天,没有其他理由,这是佛的慈悲。你愈有影响力,有很多人从你这个地方能生起信心,你就得多留几天。留在这个世间是很辛苦的,我们也不辞辛苦,听阿弥陀佛支配,可是得念念求生极乐。「愚痴蒙昧」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。再看下面一段,「障蔽现前」。

  【慈心教诲。而不肯信。苦口与语。无益其人。心中闭塞。意不开解。大命将终。悔惧交至。不豫修善。临时乃悔。悔之于后。将何及乎。】

  请看念老的注解,「如是之人心愚行劣」,心愚痴,行,善恶不能辨别。这事情很多,是在佛门里面,不在外,外面没有学过佛,不能怪他。每天听经,每天念佛,他的念头依旧是自私自利,依旧是傲慢,依旧是有嫉妒,要跟别人去争长短。经也听,没有真听懂,为什么听不懂?印光大师说的,诚敬心不够。听经、读经能懂几分,与诚敬心起正比例,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,你听懂十分,百分恭敬你懂得一百分,万分恭敬你懂得一万分。有人问我,惠能大师跟神秀,为什么五祖衣钵传给惠能,而没有传给神秀?我是很简单的一个说法,我说惠能有万分诚敬,他得万分利益,神秀有百分诚敬,他只得百分利益。跟祖师几十年,他所学得的是佛学的知识,能言善道,没放下。从什么地方看到?从那首偈子上看到,神秀还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」,他没放下,还要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你看看没放下。惠能大师帮他修改了,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这一改过来,见性了。一个学了几十年没见性,确实是当时的大法师,一般人称为五祖入室弟子;五祖没说,自以为是入室弟子。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,神秀大师很清楚,毕竟是接受多年教诲的人,他没有嫉妒,没有障碍。嫉妒、障碍是别的人,平常对神秀非常尊敬的人,那些人不服,不是神秀不服,那些人不服。神秀还是有修养,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。

  所以虽然诸佛菩萨『慈心教诲,而不肯信』,不肯信是什么?他做不到。我们学东西,信了没有?这就是早年章嘉大师教导我的,真正相信,你真做到了;你没有做到,你自己要知道,你还没有能够相信,这个话重要。人要有自知之明还有救,还得努力,有救;如果自满,自以为是,这个人没救了,那就错到底了。所以今天学佛,佛门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罗蜜做到了没有?这大乘。懂了没有?真正懂了之后,这些东西都变成生活,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全部落实。落实的相?落实的相就是自自然然的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自然的。那是什么?那是圣贤的胚胎。你细读《坛经》,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罗蜜他全部做到,没有文字,没有演说。所以我们今天提倡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要没有这个基础,你永远没有根。没有根你的成就是有限的,你会成为一个学者,成为一个专家,像世间法里头,你成为一个好的教授,你可以拿到博士学位,这个行,你决定不能成圣成贤。圣贤最低的位次须陀洹,你都得不到,须陀洹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萨。这个菩萨,这个地位上,六通有两个得到了,这自然的,第一个天眼通,第二个天耳通。这两个没有恢复,那你是凡夫,自己要承认。

  凡夫由念佛法门,真诚到极处,通了,他通了怎么样?他通了到极乐世界去。你要问他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,不留在这个世间度众生?没人相信他。你说锅漏匠,三年功夫成就了,留来教化众生不行吗?人家瞧不起他,你是个锅漏匠出身,人家不相信。所以他必须到极乐世界,从极乐世界再回来,倒驾慈航,菩萨身分,那个不一样。他不去不行,去了就行,而且会很快,我们能想象得到。为什么?他一生吃苦,真是吃人不能吃的苦,他知道众生可怜,他有真正怜悯心。他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,得佛加持,作阿惟越致,他肯定就又来了。他以应化身到这个世间来,应化身可以同时示现,他有这个能力,这种能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。同时他可以应化多种身,帮助很多有缘众生,他有这个能力。譬如说同时在香港现身,也同时可以在深圳现身,不是只现一个身办一桩事,不是的,他同时能够现无量身,能够办无量事。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,我们肉眼凡胎,没有这个能力,不认识圣人,真人不露相,凡是露相的那不是真人。所以这个人不相信,难!

  『苦口与语,无益其人』,苦口婆心教他,对他没有利益,没有好处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,他不能开悟。「盖因如是痴人,心中茅塞」,茅塞是比喻,那个心里好像茅草把它堵塞了,「虽闻良言,不能领解」,无法领悟,无法明解。「此正显痴毒所招感之苦痛」,这苦痛是真大,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苦痛,他若无其事。遇到善知识等于没有遇到,遇到经典也很随便,轻慢,不起尊重心。「故《净影疏》曰:现有愚痴,暗障覆心,无所知晓,以之为痛」。净影是慧远法师,他这几句话念老给他解释,「盖谓愚痴覆心」,覆就是障碍,好像有东西把它盖起来,「故蒙昧无知,此实为人生之巨痛」。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是觉悟,没有比这个更重要。觉悟的根是真心,有丝毫怀疑都不行。今天圣道再兴旺起来有一定的难度,就是今天找不到圣人。所以我们必须要常常提起孔老夫子,学习孔老夫子他的态度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这八个字。有这种条件,他能够肩负起圣教复兴的使命,没有这种心态不行,聪明智慧是另外一桩事情,他不能见性。他所接触的是知识,广学多闻,真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但他不能解决问题。他教化众生有限,为什么有限?他不能给众生做榜样,众生跟他学同样有怀疑。

  释迦做出榜样来,孔子做出榜样来,你看,他一生温良恭俭让,这就是样子,做出来了。你要问圣贤像什么样子?温良恭俭让就是圣贤。佛菩萨是什么样子?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是菩萨的样子,他做出来,你时时刻刻去看。六和是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他才能和得了,量大福大。法身大士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所以他能和、能容,他能为众生服务,就是能施舍。释迦牟尼佛看老太太穿针,眼花了穿不进去,马上接过来,我替你穿,这都属于布施。随时随处遇到人需要帮忙,不需要人家说,主动就去了。一生讲经教学,从来不知道休息,这说明什么?他有体力,他有精神。他的精神、体力不会衰竭的,为什么?见性了,他的能源从自性来。不像我们,我们的能源是从外面摄受来的,从阳光来的,从饮食来的,不一样。他们已经转识成智,我们还是阿赖耶当家做主,这不能比。但是我们努力向他学习,学得很像,叫四圣法界。四圣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的四圣,还是用阿赖耶识,没转识成智,但是学得很像,也就是依教奉行。佛教的听得懂,佛的慈心教诲他能相信,佛的苦口婆心对他有很大的利益,这都是属于缘成熟的众生。

  学佛,不开悟这是苦,真痛苦,为什么不开悟?烦恼重、业障重,障碍我们的悟门。所以要断烦恼,要消业障。而断烦恼、消业障方法无过于念佛,所以念佛这个方法不可思议。锅漏匠是个例子,像这种例子很多,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在《往生传》里头看到太多了。现前我们冷眼旁观,看看周边念佛往生的人就发现了,真正成功是这些阿公阿婆。有没有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