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告訴他的。那就是《楞嚴經》上「大勢至圓通章」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他在沒有往生之前見到阿彌陀佛了。
《往生傳》裏面記載的慧遠大師,東晉時候淨宗初祖,第一個在廬山建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。集合一百二十叁個志同道合,大家在一起念佛,一起求生淨土。你看,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成就,這個法會多殊勝,沒有一個人落空。遠公大師曾經叁次在定中見到極樂世界,念佛止靜,繞佛繞累了,大家坐下來止靜,在那裏入定了,叁次見到極樂世界。第四次見到的時候他告訴大家,他往生的時候到了,佛來接引他。那時候所依據的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還沒有翻譯出來,淨宗經典在中國最早翻譯的是《無量壽經》。遠公大師的慧眼,這一生成就的法門,他實驗成功了。所以,人最怕的就是自以爲是,自以爲是的人在此地就是「愚癡蒙昧」。他相信他自己,他不相信佛的教誡,他不信叁世因果,這一生從哪裏來的、來生到哪裏去不知道。
「不明因果,不信輪回。不知利他,唯圖自利,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」。他知不知道?不知道,他自己認爲仁至義盡,都做得好。這底下有個括號,念老注的,「莊子曰:愛人利物謂之仁,順者,和順」。愚癡蒙昧的人不知道,他不知道愛人。他也很照顧人,怎麼不知道愛人?照顧這個人照顧得再周到,不能幫助他了生死出叁界,這個人不仁。誰能幫助人了生死出叁界?諸佛菩薩、辟支、羅漢,他們有這個心,他們有這種行爲,真幫助你。問題是什麼?我們真信,我們真接受,真正跟他配合才能做到。我們不能夠完全接受,接受一半,還有一半不能接受,這樣人怎樣?他也攝受你,你的根器沒熟。善知識對于一切衆生,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成長,雖然成長他還是不能往生,這是什麼?沒成熟。善根成熟的人,一定幫助他脫離六道作佛去了,我們在《往生傳》上看到那些人,都是成熟的,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熟。我們囑咐別人往生,自己一定跟進,決定得生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「唯知自私,故希望長生」,真正念佛人不希望長生,希望往生。什麼時候往生托付給阿彌陀佛,我們對這個事情不聞不問,一心專念。阿彌陀佛認爲我們可以走了,他現身來接引,我們立刻跟他去,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牽挂。真正到沒有絲毫牽挂的時候,往生的緣就成熟了。佛還沒有來,沒有來你在這個世間還有一點作用,佛要留你。你會做個好樣子給念佛人看,幫助這些念佛人增長信心,幫助這些念佛人增長願心。是這個理由把你多留幾天,沒有其他理由,這是佛的慈悲。你愈有影響力,有很多人從你這個地方能生起信心,你就得多留幾天。留在這個世間是很辛苦的,我們也不辭辛苦,聽阿彌陀佛支配,可是得念念求生極樂。「愚癡蒙昧」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。再看下面一段,「障蔽現前」。
【慈心教誨。而不肯信。苦口與語。無益其人。心中閉塞。意不開解。大命將終。悔懼交至。不豫修善。臨時乃悔。悔之于後。將何及乎。】
請看念老的注解,「如是之人心愚行劣」,心愚癡,行,善惡不能辨別。這事情很多,是在佛門裏面,不在外,外面沒有學過佛,不能怪他。每天聽經,每天念佛,他的念頭依舊是自私自利,依舊是傲慢,依舊是有嫉妒,要跟別人去爭長短。經也聽,沒有真聽懂,爲什麼聽不懂?印光大師說的,誠敬心不夠。聽經、讀經能懂幾分,與誠敬心起正比例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,你聽懂十分,百分恭敬你懂得一百分,萬分恭敬你懂得一萬分。有人問我,惠能大師跟神秀,爲什麼五祖衣缽傳給惠能,而沒有傳給神秀?我是很簡單的一個說法,我說惠能有萬分誠敬,他得萬分利益,神秀有百分誠敬,他只得百分利益。跟祖師幾十年,他所學得的是佛學的知識,能言善道,沒放下。從什麼地方看到?從那首偈子上看到,神秀還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他沒放下,還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你看看沒放下。惠能大師幫他修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一改過來,見性了。一個學了幾十年沒見性,確實是當時的大法師,一般人稱爲五祖入室弟子;五祖沒說,自以爲是入室弟子。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,神秀大師很清楚,畢竟是接受多年教誨的人,他沒有嫉妒,沒有障礙。嫉妒、障礙是別的人,平常對神秀非常尊敬的人,那些人不服,不是神秀不服,那些人不服。神秀還是有修養,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。
所以雖然諸佛菩薩『慈心教誨,而不肯信』,不肯信是什麼?他做不到。我們學東西,信了沒有?這就是早年章嘉大師教導我的,真正相信,你真做到了;你沒有做到,你自己要知道,你還沒有能夠相信,這個話重要。人要有自知之明還有救,還得努力,有救;如果自滿,自以爲是,這個人沒救了,那就錯到底了。所以今天學佛,佛門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羅蜜做到了沒有?這大乘。懂了沒有?真正懂了之後,這些東西都變成生活,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全部落實。落實的相?落實的相就是自自然然的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自然的。那是什麼?那是聖賢的胚胎。你細讀《壇經》,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羅蜜他全部做到,沒有文字,沒有演說。所以我們今天提倡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要沒有這個基礎,你永遠沒有根。沒有根你的成就是有限的,你會成爲一個學者,成爲一個專家,像世間法裏頭,你成爲一個好的教授,你可以拿到博士學位,這個行,你決定不能成聖成賢。聖賢最低的位次須陀洹,你都得不到,須陀洹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。這個菩薩,這個地位上,六通有兩個得到了,這自然的,第一個天眼通,第二個天耳通。這兩個沒有恢複,那你是凡夫,自己要承認。
凡夫由念佛法門,真誠到極處,通了,他通了怎麼樣?他通了到極樂世界去。你要問他爲什麼到極樂世界去,不留在這個世間度衆生?沒人相信他。你說鍋漏匠,叁年功夫成就了,留來教化衆生不行嗎?人家瞧不起他,你是個鍋漏匠出身,人家不相信。所以他必須到極樂世界,從極樂世界再回來,倒駕慈航,菩薩身分,那個不一樣。他不去不行,去了就行,而且會很快,我們能想象得到。爲什麼?他一生吃苦,真是吃人不能吃的苦,他知道衆生可憐,他有真正憐憫心。他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得佛加持,作阿惟越致,他肯定就又來了。他以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,應化身可以同時示現,他有這個能力,這種能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。同時他可以應化多種身,幫助很多有緣衆生,他有這個能力。譬如說同時在香港現身,也同時可以在深圳現身,不是只現一個身辦一樁事,不是的,他同時能夠現無量身,能夠辦無量事。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,我們肉眼凡胎,沒有這個能力,不認識聖人,真人不露相,凡是露相的那不是真人。所以這個人不相信,難!
『苦口與語,無益其人』,苦口婆心教他,對他沒有利益,沒有好處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,他不能開悟。「蓋因如是癡人,心中茅塞」,茅塞是比喻,那個心裏好像茅草把它堵塞了,「雖聞良言,不能領解」,無法領悟,無法明解。「此正顯癡毒所招感之苦痛」,這苦痛是真大,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苦痛,他若無其事。遇到善知識等于沒有遇到,遇到經典也很隨便,輕慢,不起尊重心。「故《淨影疏》曰:現有愚癡,暗障覆心,無所知曉,以之爲痛」。淨影是慧遠法師,他這幾句話念老給他解釋,「蓋謂愚癡覆心」,覆就是障礙,好像有東西把它蓋起來,「故蒙昧無知,此實爲人生之巨痛」。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是覺悟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。覺悟的根是真心,有絲毫懷疑都不行。今天聖道再興旺起來有一定的難度,就是今天找不到聖人。所以我們必須要常常提起孔老夫子,學習孔老夫子他的態度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這八個字。有這種條件,他能夠肩負起聖教複興的使命,沒有這種心態不行,聰明智慧是另外一樁事情,他不能見性。他所接觸的是知識,廣學多聞,真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但他不能解決問題。他教化衆生有限,爲什麼有限?他不能給衆生做榜樣,衆生跟他學同樣有懷疑。
釋迦做出榜樣來,孔子做出榜樣來,你看,他一生溫良恭儉讓,這就是樣子,做出來了。你要問聖賢像什麼樣子?溫良恭儉讓就是聖賢。佛菩薩是什麼樣子?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是菩薩的樣子,他做出來,你時時刻刻去看。六和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他才能和得了,量大福大。法身大士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所以他能和、能容,他能爲衆生服務,就是能施舍。釋迦牟尼佛看老太太穿針,眼花了穿不進去,馬上接過來,我替你穿,這都屬于布施。隨時隨處遇到人需要幫忙,不需要人家說,主動就去了。一生講經教學,從來不知道休息,這說明什麼?他有體力,他有精神。他的精神、體力不會衰竭的,爲什麼?見性了,他的能源從自性來。不像我們,我們的能源是從外面攝受來的,從陽光來的,從飲食來的,不一樣。他們已經轉識成智,我們還是阿賴耶當家做主,這不能比。但是我們努力向他學習,學得很像,叫四聖法界。四聖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的四聖,還是用阿賴耶識,沒轉識成智,但是學得很像,也就是依教奉行。佛教的聽得懂,佛的慈心教誨他能相信,佛的苦口婆心對他有很大的利益,這都是屬于緣成熟的衆生。
學佛,不開悟這是苦,真痛苦,爲什麼不開悟?煩惱重、業障重,障礙我們的悟門。所以要斷煩惱,要消業障。而斷煩惱、消業障方法無過于念佛,所以念佛這個方法不可思議。鍋漏匠是個例子,像這種例子很多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裏頭看到太多了。現前我們冷眼旁觀,看看周邊念佛往生的人就發現了,真正成功是這些阿公阿婆。有沒有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