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識裏頭形成非常堅固有力的種子;換句話說,他常常會想起來,他念念不忘,報複的心念念不絕,總有遇到的一天。這冤家相遇,就一定互相殘殺。他把他的仇人殺了,報了仇,那個人是不是心平氣和就讓他殺,不再有怨恨,這帳就消了?覺悟的人能做到,沒有覺悟的人不行,他不承認。你殺他,他又記恨在心,來生又要找你報複,這就是所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不是好事情。爲什麼?愈報愈慘烈,愈報愈痛苦,雙方都痛苦,不是一次就報完了。

  所以,佛菩薩教給我們,冤家宜解不宜結,一定要把這樁事情想透,不再跟人家做冤家。這一生受別人傷害,再嚴重的傷害也不要放在心上。應該做什麼?還債想,他這樣子對待我,我過去曾經這樣對他,一報還一報,帳就了了。不放在心上,這就沒事了,到此爲止了。如果還放在心上,不服氣,那好,來生還有,這樣就搞得沒完沒了,這就錯了。阿彌陀佛接你往生,我說那個人他得罪我,我還沒去報仇,那就不能往生了。真正想往生,一切親怨都要放下,親愛之人有恩于我,也要放下,冤家對頭,有很深的仇恨,也要放下,統統放下才能往生。所以帶業,只能帶舊業,不能帶新業。舊業,我們常常想,它就變成新業。不能想,統統把它忘幹淨,清淨心生清淨土,這才決定得生。佛的這些經文都在這裏勸導我們。

  《淨影疏》後面說,身受勞苦,苦增不息,名爲大劇。在這個地方身勞,勞,得不到安息,苦不能離開,苦上要加苦,勞上還要加勞,都是有增不已,所以叫大劇。叁惡道的日子不好過,我們今天作人,人間日子不好過,叁惡道比我們更苦。如果我們不覺悟,這些痛苦的果報是沒有法子避免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,「約相因以重誨」。

  【皆由貪著財色。不肯施惠。各欲自快。無複曲直。癡欲所迫。厚己爭利。富貴榮華。當時快意。不能忍辱。不務修善。威勢無幾。隨以磨滅。】

  這段經文,「重明叁毒惡因,反複誡誨」,告誡、教誨。『皆由貪著財色』,世間的大禍,這兩個是根。除這兩個之外,還有個名,也很麻煩,所以說名利。財色名利,人之大欲,人的欲望。多求無厭足,這叫貪。貪心非常堅固,這叫著。這四個字往往是連在一起的,分不開的,名、利、財、色,古今中外幾個人能免?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,倫理道德沒人教了。全世界現在什麼人在教?電視在教、網路在教、媒體在教。看看它的內容,確實它就教你這四個字,名利財色,唯恐你不貪,真正是多求無厭足,貪心牢固,真是這個樣子。他不會回頭,他覺得到這個世界上來就爲這個事情,一定要得到,愈多愈好。做到國家領導人還不夠,還想做全世界的領導人;做了全世界領導人還不夠,還想做星際的領導人,現在人這個心,永遠沒有知足。「《寶積經》雲:邪念生貪著,貪著生煩惱。財色者,財指錢財貨物。色者色情,指男女之間之情欲。《嘉祥疏》曰:或貪財,或貪皮肉。又雲:皆由貪著」,皆由貪著底下,說「叁毒之過」,叁毒是貪瞋癡。「貪著榮華」,榮華富貴,「貪現在樂」,樂裏頭造惡,以造惡爲樂,現在人幹的是這個。

  『不肯施惠』,大乘教裏頭,佛教菩薩修叁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他都不肯。財布施得財富,他不肯財布施,財要自己擁有,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。現在的財是什麼?紙,紙錢。放在哪裏?放在銀行,中國銀行靠不住,放外國銀行。銀行有倒閉的一天,銀行一倒閉,你那些錢全都泡湯了,都沒有了,哪裏是自己的?這就叫迷惑顛倒。法,吝法,自己知道的不肯給別人,自己要獨占,什麼都要講究自己的權利。在從前念書人還不錯,念聖賢書,心裏想幹這個事情不敢做,爲什麼?怕別人笑話他。現在連念書人都學會貪,你看寫幾本書,後頭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貪心!你這書能賣幾個錢?古時候的書,從來後頭沒有印這幾個字的,那笑話!好書,後頭一定歡迎翻印,還功德無量。鼓勵別人,好東西,希望大家都能得到,怎麼可以限製?所以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命裏頭有財富、有聰明智慧、有健康長壽,從哪裏來的?過去生中修的。你現在果報得到了,你把你過去修因忘掉了,你不肯接著修,現在只貪圖享受,享受完了,沒有了,來世怎麼辦?來世叁途去了,福慧都沒有了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,不知道就不得了,不知道,准幹糊塗事、准造糊塗業,來生肯定墮叁惡道。

  我們現在想想,人道的條件,五戒十善,得人身,今天幾個人做到五戒十善?年輕人結婚了,就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,就這個念頭他就得不到人身。爲什麼?不要父母了。父母有養育之恩,把你養成人,你不要了,所以你生的小孩將來不要你,一報還一報。從前不是的,從前你看五代同堂,不但父母在一起,祖父母也在一起,曾祖父母也在一起,一家人,人口多,生活得很快樂。你的小孩生出來,天天看到你怎樣孝順父母、孝順祖父母,他學會了,他就會孝順父母。現在小孩一出生,就是父母,祖父母沒有了,很難得見一面。所以他將來長大的時候,一結婚,趕緊找個窩,不跟你們住了。這不叫因果報應嗎?這樣的心態,死了以後還能得人身嗎?人的善行,善行的根就是孝道,根壞掉了,做什麼善都要打折扣,爲什麼?你沒有根。太重要了!淨業叁福一開頭前面兩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是根本,父母是根,師長是本。本是從根生的,根沒有了,本當然就沒有了,一定道理。所以,現在人不知道孝順父母、不知道尊師重道,不知道。整個世界都變成商業行爲,這是大商場,都是買賣。老師也變成商業行爲,販賣知識,變成商人了,跟過去完全不一樣。

  「不肯以財物施人」,不肯以法施人。我曾經見過,有個大夫很高明,有些秘方,秘方就是他不給人的,不傳給別人的。死了以後,兩手空空,什麼也帶不去。藥方能救人命,你要是能夠心胸開闊,把這些好的方子到處傳給人去救人,你自己壽命就延長了,爲什麼?無畏布施。方子秘而不傳,折壽,很可惜。「《會疏》雲:貪欲雖多,以財色爲大,故偏舉」。貪欲實在講太多了,許許多多貪欲對象裏頭,財色大概總是排名在頭兩個。現在真的可以排在第一,名利還排在第二,財色排在第一。「不能施惠,悭吝之相」。要曉得,不喜歡布施的人、吝啬之人,這是福盡就墮落,他的福報很快就享完了,享完就墮落。

  『各欲自快,無複曲直』,念老簡單的解釋,「只求自利快心,不問是非曲直」。實實在在講,我們總結一句話,總而言之就是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智慧生福報,沒有智慧。讀書,要去讀名校,名校能不能真讀到東西?學不到,我去參觀過。學生讀書,特殊的少,普通的多,大概讀到高中是真的,真用功讀書,考進大學,不讀書了。爲什麼?他就開始玩了,享福了,等著拿畢業證書,是來混文憑的。老師?老師很清楚,老師是來混飯吃的,他是這個行業,他要靠這個鍾點費、工資生活,不能不來上班。上班講不講課?不講課,講課學生不愛聽,聊天、講故事、講笑話,歡歡喜喜一堂課下去了。考試的時候,老師把題目預先告訴學生,每個人分數都考得很好。畢業的時候,文憑拿回去了,他的目的拿文憑,拿到了。老師的目的是要飯碗,尤其現在學校,學生跟你不好的時候,建議下個學期不要聘他,你的飯碗就沒有了。老師能教嗎?這個社會怎麼樣?知識一落千丈,一代不如一代,這社會還有前途嗎?搞科學的,也就是那極少數的,尖端幾個人,那些人有成就;其他的人都在享福,前世修的福報,他享這個,享完了就沒了。

  這個事情我以前不知道,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他老人家告訴我。我原本只是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,他告訴我,他說現在的學校,六十一年前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。他說你要到學校去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。這話我聽不懂,我只是以爲老師拒絕了,不讓我去旁聽,所以感到很沮喪、很難過。第一次見面。我是寫一封信給他,寄一篇文章給他看,見面談了幾句話,就把事實真相告訴我。老師看到我那個樣子,我們沈默了大概有五、六分鍾,他開口,他說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,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。我們一分錢學費都沒有,真教、真講,真學就真講。到以後明白了,學生不真學,老師就不真講,真講沒用處,白講了。所以說說笑話、講講故事,大家歡歡喜喜的,混日子。

  以後,我那個時候離開佛光山,在佛光山教書,離開佛光山我到文化學院,在文化學院教了五年,我完全明白了。發現什麼?我的課程是選修的,不是必修的,選修課程,就是佛經哲學。學生一年比一年少,到第四年的時候,好像只有五、六個學生。奇怪,到底怎麼回事情?以後才知道,我教得比較認真,分數給得很緊,考試的時候我只給他及格,七十分以上都很少,學生不高興。我才搞清楚。所以以後就算了,就不教了。到外國,外國的大學聘請我做教授,偶爾跟學生去上個兩堂課,我完全明白了。我去上課,一些資深的老教授都跟我說,他說法師,你上課只需要講十五分鍾。我說爲什麼?十五分鍾之後,學生心不在焉。我說你們教的?對,都是這樣的。我才了解,真相大白,那不是真學東西。

  所以,我們真的想學一點東西,方老師特別在家庭裏,一個學生也教。我跟章嘉大師叁年,也是每個星期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他有事情的時候就一個小時,沒有事情的時候兩個小時,每個星期一次。由此可知,今天親近善知識太難太難了。我們今天學習、分享非常歡喜,學生在哪裏?在網路上、在衛星上,沒有見面,我知道有真用心學習的,如同見面一樣。一年,有空閑的時候,到香港來見一、二次面,平常在網路、在衛星,我們用遠程教學。所以如果像學校一樣,現場的學生,我想頂多也不過教二、叁十個人。真正想學的沒有,搞名聞利養的很多。教名聞利養的,高學費,人還往裏頭鑽;給你真正講了生死、出叁界的,給錢給他,他都不來。這是社會現實現象,我們要真正了解。

  所以這些年來,我們常常想著,中國傳統文化、漢學能不能複興,用什麼方法去複興?難,真難!這一門學問,它先決的條件就是信心,沒有信心你就學不到東西。有了信心,第二個條件,誠敬,印光大師說的。佛法跟儒道是相通的,學習具備條件完全相同,要真信,不能懷疑,要用真誠恭敬心,你才能學得到。一分真誠恭敬,你學到一分;兩分真誠恭敬,你學到兩分;沒有真誠恭敬,頂多學一點常識、皮毛,你不能體會、你不能理解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這裏頭講得好,只求自利快心,不問是非曲直。下面接著說,『癡欲所迫』,「貪欲之心,實根于癡,故曰癡欲」。確實這是根,貪瞋癡,貪、瞋從哪裏來?癡來的,癡是沒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肯放下,很容易放下;沒有智慧的人他執著,非常執著,不容易放下。「《遺教經》雲」,說得好,「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」,這個話說得真好;換句話說,沒有智慧的人就有堅固的貪著。《遺教經》上這些話,我們參考資料裏頭有一段,它的內容說明釋迦牟尼佛「在拘屍那羅沙羅雙樹間入般涅槃前最後垂教之事迹」。換句話說,就是佛要離開我們了,入滅的時候,在沙羅雙樹間入般涅槃前最後的教訓,也是我們一般講遺囑。《遺教經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遺囑,最後說的,說完之後佛就走了。

  這個經的內容,最主要的,這裏頭說,「謂佛入滅後,當以波羅提木叉爲本師,以製五根,離瞋恚、憍慢等,勉人不放逸,而精進道業」。最後遺囑,老師走了,學生著急,老師在,我們依靠老師,老師不在了,我們靠誰?釋迦牟尼佛說,依戒律。波羅提木叉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戒條、戒本,依照戒律,依戒爲師。那要不持戒,那就離開老師了。戒律最基本的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在家出家統統要學的,這叫根本戒。出家,有沙彌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,必須要學,要把它看作佛一樣,離開它就離開釋迦牟尼佛了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用戒律,五戒製五根,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。五戒十善都是講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十善的後面,意叁善裏頭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在我們這個經本裏頭,前面第叁十五品經文上所說的,就是五戒十善,這是修行人的根本。遠離瞋恚、遠離驕慢,叫人不放逸,不放逸就是不能隨便,不能馬虎,要精進道業。「禅門尤重此經,與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沩山警策》合稱佛祖叁經」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最初翻譯的,是個會集本,不是從一部經上來的,它是大小乘都有,節錄,翻成一本,便利于初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