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七六集) 2012/8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7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七十叁頁倒數第六行,從第一句看起,倒數第六行:
「《遺教經》雲: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故此經文明癡貪二惡,至于瞋毒,已見上段」,前面一段說的是瞋恚。《遺教經》,我們這裏也有一點參考資料,節錄從《佛光大辭典》。「全一卷」,這個經文不長,後秦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「又稱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」。這是佛臨終的時候,最後的教誨,所以稱爲《佛遺教經》,內容當然非常重要。世尊將入滅的時候,阿難尊者他只證得須陀洹,所以情執還是很重,感到很悲傷。這個時候同學就提醒他,這不是悲傷的時候,佛滅度之後重大的事情趕快問。第一個問題,佛在世,大家以佛爲師,佛不在世,以誰爲師?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。佛就給大家解答,以戒爲師。
所以它「內容敘述釋尊在拘屍那羅」這個地方,「沙羅雙樹間」,說明佛入滅的時候在野外,不是在房子裏面,在樹林裏頭。「入涅槃前最後垂教」,最後的遺教。「佛入滅後,當以波羅提木叉」,波羅提木叉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戒律,這就是以戒爲師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關系是不是正法。正法住世,正法常住,我們學習的是不是正法,這一句是標准。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學戒,所以佛法決定興不了,不可能複興;不但不能複興,相反的,佛教會滅掉。真正能持戒念佛,這個人是真菩薩;不能持戒念佛是假菩薩,不是真菩薩。縱然他能夠往生,他不能夠興教,這個世間佛法不能夠延續,終歸是要絕滅。所以戒是菩提的根本,受戒的時候戒壇裏都告訴你,「戒爲無上菩提本」,能生一切衆善根。戒律,根本大戒就是五戒,在家、出家共同要遵守。出家比丘的四重戒就是殺盜淫妄;五戒,殺盜淫妄加一個酒。
戒重要,章嘉大師幾十次的提醒我,因爲我沒有在意。我那個時候初學佛,對于經教很重視,這個是理論;對于戒律,我認爲那是行爲,那是生活規律,佛所講的這個生活規律是古印度的,不是中國的風俗習慣,而且又是二千五百年前,跟現代人方式不一樣。我們年輕,一個很深錯誤的觀念,我們學佛學理論、學智慧、學道理,生活習慣我們是現代人,要隨順現代的風俗習慣,所以對于戒律不重視,也沒有興趣。大師以善巧方便,我們每個星期見面一次,我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門口,在我耳邊上輕輕說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,所以這句話我聽得很熟。大師圓寂,在北投這個地方火化,專門給他造一個火化爐,點火是甘珠活佛,也是他的弟子。火化完了之後,我們圍繞著火化爐旁邊,搭了幾個帳篷,甘珠活佛他們一行人好像住了七天,我在那裏住了叁天。
叁天我非常認真反省,我跟大師叁年,他教我些什麼?第一個浮在腦海裏頭就是戒律很重要。我一反省就想到了,他爲什麼要給我說這句話,而且說這麼多遍,我很冷靜的思惟反省,戒律爲什麼重要。讓我想起儒家的禮,中國古時候家庭的規矩,就是家規。我們懂得,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,所以連帶想起,戒的精神跟禮完全相同,戒要沒有佛就沒有了。如果戒沒有了,留下來的佛法變質了,這個佛教是學術,是世間的學術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,完全不能脫離心意識。它不是真實智慧,不能夠開悟的,脫離了一切諸佛的常規。一切諸佛修行所遵循的就是戒定慧叁學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確實找不到一個例外的。所以你不持戒,你的心是散亂的;換句話說,你有很多妄想、有很多雜念,你的心情定不下來,那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的人,真正有學問的人、有德行的人不教你。不是他不慈悲,因爲你不能接受,心浮氣躁不能接受聖學,儒釋道叁教的聖學你都沒辦法接受。特別是佛法,佛法要純淨,不是純淨、純信,你沒有辦法入門。儒家,少許的誠信也能契入,入得淺,不深。總而言之,一絲毫誠敬都沒有,那你是決定得不到,你得到的是皮毛、知識。
今天講傳統文化、講大乘佛法難,難在哪裏?找不到真誠恭敬的人。他對于傳統文化、對于佛法沒有辦法生起信心,總是半信半疑。戒律他做不到,縱然他會講,講得天花亂墜,他自己不能落實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凡是不能落實,就是說他所學的東西沒有經過檢驗。把它落實在生活上,用生活來檢驗,佛說的是真是假;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看它管用不管用。通過檢驗的這叫真理,這是科學精神。真正通過檢驗,佛說的叁種布施,你去試試看,財布施看是不是真的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你真幹,真幹真得到,證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理很深,事就在面前,理不懂,照著這個規矩去做,也能得到效果;如果明理,那個效果就不可思議。那個效果不是凡夫能知道的,凡夫之人也看不出來,能看得出來的是你比別人自在,這個能看得出來,你的心情是定的,不是散亂的,你肯定表現在外面是慈悲、是歡喜,這能看出來。由此可知這個戒是根!
通過學習大乘我們知道,世出世間法只有一個根,這個根就是孝道。中國古人知道,古人有兩句話說,「萬惡淫爲首,百善孝爲先」。善的根本是孝,惡的根本是淫,現在沒有人懂。孝沒有了,淫真的發揚光大,果報現前,不知道果報怎麼來的。果報是什麼?社會動亂,地球的災變。我們常常提到的,聯合國發布的,地球上的居民每一天墮胎超過十五萬人。這是什麼?淫造成的,淫造成殺。這個殺不是殺動物,不是殺別人,是殺自己的兒女,怎麼可能沒有災難!吃衆生肉,六十年前,我們在抗戰那個時候,一個月才能吃到一次肉,哪有天天吃的!天天吃也就是過年,不會超過七天,每一天桌上有肉,不會超過七天,哪像現在!現在殺生吃肉,聯合國也有報告,全世界每一年,它這個數字是說一年,被殺的、被吃掉的有叁千叁百七十億,單位不是萬是億,叁千叁百七十億,這還得了!這就是今天社會動亂,地球災變的由來,你說多可怕。
《遺教經》,釋迦牟尼佛最後離開這個世界,勸我們是什麼?勸我們持戒,「當以波羅提木叉爲本師」。你真正持戒,等于釋迦牟尼佛在身邊沒有兩樣。「製五根」,這個製是禁製,眼耳鼻舌身不犯過失,守住五戒就不犯過失。身口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是五戒,人人都要受持,能守這五條這是善人。佛經上一打開我們看到善男子、善女人,善的標准就是這個,這五條做不到就不善。我們這個經上你看前面一品,這一品經裏面所說的五戒十善,把五戒跟十善融成一起。經文一共五大段,前面叁段是講殺盜淫,第四段是講不妄語,不妄語裏頭包括了兩舌、绮語、惡口,最後一段就是《十善業道》意業裏面所講的貪瞋癡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經文上有酒,從飲酒裏面引起的貪瞋癡,造作殺盜淫。把五戒跟十善融會成一體,這就是念佛法門裏頭的根本戒,出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的,念佛人必須要懂得、必須要遵守的,這才真正能往生。
控製五根,眼耳鼻舌身不犯過失,「離瞋恚、憍慢」,瞋恚、憍慢是惡念惡行裏頭最嚴重的,怎麼離?修忍辱波羅蜜,修仁慈博愛,「勉人不放逸」,放逸是懶惰、是散亂,勸大家精進。淨宗的道業就是念佛,信願持名,精進信願持名。禅宗對于《遺教經》非常重視,「與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沩山警策》」,這是祖師的語錄,沩山祖師的語錄,這叁樣東西「合稱佛祖叁經」,《遺教經》、《四十二章經》是佛說的,《沩山警策》是祖師說的,叫佛祖叁經。我們不能不重視,不能不認真,佛法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是存是亡,我們要負絕對的責任,我們做不好,佛法會滅亡;我們做好了,佛法會傳下去。因爲我們要做不到,底下一代不可能。我們這一代還沾了點邊緣,使命特別重!我們冷靜去思惟觀察就明白,破壞佛教的是佛門弟子,不是外人。古大德說,「若要佛法興,除非僧贊僧」,中國古諺語也說「家和萬事興」。家不和,這個家肯定會滅亡;佛門裏面不和,這個佛一定會斷絕。我們自己跟自己都不和,怎麼可能跟別人和?哪有這個道理!
這個話不是閑話,不是無意義的話,這個話是真言,是諸佛菩薩對後人真實教誨,我們千萬不能疏忽。天天念佛想往生,到最後不能往生,不怪別人。爲什麼不能往生?你雖然念佛,你沒有持戒。那我們要問,許多像阿公阿婆,他們沒有持戒,他們根本不懂戒律,爲什麼他們能往生?他們雖然不懂戒律,他們的身、語、意都沒有違犯戒律。雖然他沒有學、他沒有受,他自然做到;我們學了沒做到,不學也沒做到,怎麼能跟他比?阿公阿婆值得尊敬,古來祖師大德說他們「暗合道妙」,他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跟道合,一點都不違背。他們的心裏面沒有貪瞋癡慢疑,他們對物質享受有一點點就夠了,就非常滿意,沒有一絲毫挑揀,我們能比得上嗎?穿衣服只要有得穿,能夠遮蔽身體就夠了,絕不講求什麼款式、衣料,他不講究這些,他根本不懂這些,所以跟道妙完全相合,自然的相合。這就是佛所說的上上根跟下下根往往可以劃平等的符號,好度!下下根人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一點都不含糊,他什麼都不明了;上上根人樣樣都明了,他也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老實、聽話、真幹他們兩個人都做到了,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成就是平等的,上上根人生實報莊嚴土,下下根人也是生實報莊嚴土,這可愛之處。
我們今天得認真反省,我們學的是什麼?不要管別人,各人有各人的業因果報。我如理如法,自己好好的修,別人看懂、看明白了也能照修,那你就是度了一個人。有度衆生的這個念頭,自己真幹就是度衆生的方法,就是度衆生的行持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利益一切衆生就用這個方法。佛門裏頭絕不勸人,絕不拉信徒,是真的自己做出好榜樣給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