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七七集)  2012/8/1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7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七十四頁倒數第五行,從當中看起:

  從《淨影疏》雲,從這裏看起。「罪者歸之,無人伴匹。故雲茕忪當入其中。下雲: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!」隋朝慧遠法師,他注的《無量壽經義疏》叫做《淨影疏》。注解裏頭有說,罪者歸之,造作這些罪業的人,歸,歸到什麼地方?五道之中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出不了六道輪回,五道裏面肯定是叁惡道。墮落到叁惡道是獨去獨來,沒有人陪伴,生前再親愛的人,因爲造的業不一樣,所以就不可能遇到,故曰茕忪當入其中。茕忪是孤獨的意思,是驚慌、恐怖,身心不安。古今有是,自古至今沒有例外的,這是因果報應。善因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,明眼人看到,叫痛哉可傷。「表叁毒所作惡因,定感痛燒之惡果也」。這個文字,字字句句都非常肯定,沒有絲毫懷疑,決定感得五痛五燒這個結果,都是指的叁惡道。

  「以上誡惡」,這是念老告訴我們,這以上的這些經、注解都是告誡,造惡應該要受叁途苦報。向下的經文這是勸善,勸我們要斷惡修善。

  請看經文,下面「勸善」分叁段,第一段「依教奉行免苦」。這對誰說的?就是作惡的,造作惡業的這些人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汝等得佛經語。熟思惟之。各自端守。終身不怠。尊聖敬善。仁慈博愛。當求度世。拔斷生死衆惡之本。當離叁塗。憂怖苦痛之道。】

  這段經文「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」,我們先看這個文的大意。佛叫著大衆,『汝等』,這個汝等包括我們現在在內,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讀到經文,都是這一大會的聽衆。『得佛經語』,這專指《無量壽經》。得人身,聞佛法,能夠聽到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。就像佛在《彌陀經》上所說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人人都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縱然像張善和那樣的往生,他這一生當中沒修善,殺牛爲業,屠戶,臨命終時一念回心,你看,地獄相就消失了,看到佛來接引。好像這太容易了,世間哪有這等的事情?其實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,佛在大乘經上說過,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只是這一生沒有遇到佛緣。張善和在臨終最後那一念遇到了,就把他無量劫的這個善根引發出來,還是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,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起作用了,他能往生。

  我們今天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一定要『尊聖敬善』,這四個字非常重要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佛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話,沒有一個字是假話,我們要珍惜。對于這個經要『熟思惟之』,怎麼「熟思惟」?多讀,多讀自然明白。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去想,愈想都想錯了。我們去想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如來真實義。我們不想它,只讀它,一遍一遍的讀,古人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個意思自己跑出來了,這是真的。這是感應,我們用真誠心去讀它就會有感應。從感應當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,有人讀叁、四十遍就有悟處,意思就出現了;有人要讀二、叁百遍,意思才出來。這就是各人善根不一樣,善根厚的,二、叁十遍就明白了,善根薄的要念叁、四百遍,都不錯,都能把善根念出來。古人定的一般標准,普通人的標准,千遍。明白了,意思明白了,就要『各自端守』,這佛說每個人,每個人應當要端守,端是端正,把它守住,依教奉行,終身不能懈怠。

  我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,心態決定是尊聖敬善,所以孔夫子求學的心態是我們的榜樣。夫子一生求學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這個態度好,這就是老實。你說什麼叫老實?孔老夫子這就是老實。老實人守本分,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這就老老實實。對古聖先賢東西信,這個信就是敬善,你要不尊敬,你就不會相信,你真正相信,一定是敬。內心有這敬,對人尊重,尊重聖賢,禮敬一切善行,看到人行善生歡喜心。

  『仁慈博愛』,博愛這兩個字出自《無量壽經》。仁者愛人,大乘佛法裏頭這些菩薩,不但愛人,愛動物、愛花草樹木、愛山河大地,沒有一樣他不愛,真正叫博愛,名實完全相符。慈是慈悲,慈是與樂的意思。悲是拔苦,看到衆生有苦難,幫助他化解,這叫悲;給衆生安穩、快樂,這叫慈。『當求度世』,度世就是希望能夠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,這個心一定要有。

  『拔斷生死衆惡之本』。「本」是一棵樹的主幹,這叫本,從根上生下這個主幹叫本。從本分支,那叫幹;幹再分,這叫枝,愈分愈細,枝再分是條。所以,通常人講根本,直接從根上那一段的,那叫做本。我們常常講淨業叁福前面兩句,孝養父母是根,奉事師長是本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根本。根本要沒有了,根本就是孝親尊師,這個沒有,其他的就完了,全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。假的到最後,一定弊病叢生,爲什麼?他會走向名聞利養、會走向自私自利,會變質。有根本就不會變質,所以這個根本,中國人叫它做紮根教育。這個教育決定是在叁歲之前,就是這個小孩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,這叫根本教育。叁歲之後,根本已經壞掉了,他已經學壞了。你教他東西,他也很乖乖的學,他欺騙你,他不是真的,離開你,他的行爲就變了。所以根本教育誰教?母親教。一個盡責任的母親那太偉大了,盡責任的母親教出的孩子是聖賢。中國古諺語說的是有道理的,叫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節,不會改變。

  人一定要求離,不僅是叁途六道,要離十法界。十法界不究竟,四聖法界也有『憂怖苦痛之道』,他無明沒破,八識沒能轉過來,這就是他的憂苦。必須轉八識成四智,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這是世俗人講成佛了,永遠不會退落到十法界,永遠不會退轉。十法界他來不來?他來,他來去沒有障礙,他來是來應化的,衆生有感他來應。雖然來應化,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印度示現,住世八十年,應化。他這八十年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沒有起心動念?給諸位說,決定沒有。如果起心動念,他就退轉了,他就變成凡夫了。人家高明在此地,跟大家和光同塵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但是跟人,你分不出來,他也有說有笑,也有高興,也有發脾氣的時候,怎麼沒有起心動念?真沒有起心動念。他高興、發脾氣那完全是真實智慧在起作用,是教化衆生的。笑可以讓衆生開悟,生氣也會叫一類衆生開悟,沒有一樣不是他教學的工具,叫善巧方便。我們沒辦法做到,原因是什麼?我們起心動念,不但起心動念,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這就不行。阿羅漢比我們強,阿羅漢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我們還有執著,這他比我們強的,他沒有執著。菩薩比阿羅漢又強,阿羅漢還有分別,菩薩沒有分別。菩薩比不上佛,菩薩有起心動念,佛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我們學佛學哪些?就學這個,練習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練習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,也挺熱熱鬧鬧的。這是大乘佛法,密宗裏頭是無上的密意,凡夫看不出來。凡夫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,不能躐等,躐等決定出毛病。淨土宗的淨就比不上密宗的淨,淨土的淨是對染汙遠遠的離開,這樣得清淨;密宗的清淨,他根本不離開染汙,他那個清淨確實心裏頭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真淨,究竟圓滿的淨。財色名食睡他都不離,真的是功夫到家;功夫不到家,你要學他那個,果報在地獄。章嘉大師當年教我,密宗只有兩條路,沒有當中路線,一個就是成佛,一個下地獄,沒有當中路線的。淨土宗有當中的、有階梯的,所以淨土容易修,密太難了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,他受過叁昧耶戒。他告訴我,他說從今而後,禅跟密都沒有了,修禅不但說沒有開悟的,得定都不可能。民國以來,中國這麼大的地方,這麼多的人口,學密宗真正成就的,他說只有六個人。你就曉得這個多難。所以他自己離開這個塵寰,他采取的是念佛求生淨土,他沒有用密、沒有用禅。你看他走的那年,前半年,六個月,每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他往生了。這是做給我們看的,真幹!這個注解完成之後,再校、再補充,成爲定本,他就一心念佛了,萬緣放下,辦自己的事。以這樣大修行、大成就的人還要這樣做,我們敢不念佛嗎?還有時間去打妄想嗎?

  尤其是社會上大家都在講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,十二月二十一號,日子愈來愈近了,現在進入倒數計時。你要問我,用什麼方法?用黃念祖老居士的方法,你一天沒有辦法念十四萬聲,念十萬聲;沒有法子念十萬聲,你至少也念五萬聲,你能往生,真有把握。災難對你不是災難,你不遭災難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,你不會受災難。佛如果不來接引你,把你留在這個世間,那你有任務,你的任務是救苦救難。憑什麼本事?憑你念佛的本事,你就能救苦救難。一天決定不能少過一萬聲佛號,這是最低的。一定要用念珠,要老老實實計數,一串念珠一百零八聲,就算一百聲,算整數,認真去念一百串,最低數。能夠念叁萬聲最好,古來的大德,一般給人的標准是叁萬聲,叁萬到五萬,人常修的,十萬也挺多,真精進!

  我們現在看黃念老的注解。「佛經語」,這是經文上「汝等得佛經語」,叫佛經語,「通指舍惡修善、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」,廣義的就是一切經教,這都是佛說的。佛所說的一定是教我們舍惡修善,我們常講斷惡修善。背塵合覺,塵是六塵。六塵是什麼?色聲香味觸法,就是六根所緣的境界。眼見的是色,耳聞的是聲,鼻嗅的是香,舌嘗的是味,身體是接觸的,念頭想象的是法,這六樣東西統統染汙我們的心性。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、本來是平等的,現在爲什麼不清淨、不平等,就是因爲六塵障礙了。六塵爲什麼會有障礙?因爲你有執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