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熟到那種程度。真的是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確實應該說都念足千遍,所以他記得很熟。古時候的書,一頁十行,每一行二十個字,無論哪個地方刻書統統都是這樣的。不管哪個地方印的書,你問第幾頁、第幾行,字都是一樣的。中國人很聰明,不管什麼地方印書,從前印書沒有版權,但是你刻版的時候一定守這個規矩,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。沒有標點符號,讀的時候要自己圈,最初是老師給你圈,用紅筆給你把句子圈出來,給你念。段落勾一下,勾那是段,給你圈點那是句子。挺有味道的。
所以德行完全是身教的,那個根深蒂固,不是教你要怎樣怎樣,不是。父母做到了、老師做到了,做人應該要這樣做法,五倫十義。你看,他落實在生活上,這個家庭就美滿了,就幸福、快樂,家和萬事興。每個人曉得每個人的地位,每個人自己的身分。長幼有序,年長在前面,年幼在後面,同年再比月份,同月份再比哪一天,你大一天也不行,大一天他站你前面,你站他後面,長幼有序。所以,兄友弟恭,年歲大的對年歲小的要友愛,年歲小的對年歲大的要恭敬、要尊敬,在家裏頭就養成了。到社會上,見到比自己年長的,就像自己的哥哥一樣恭敬;見到年紀小的就很愛護,就像弟弟妹妹一樣。統統變成生活,這個東西叫實學,實實在在的學問。所以這種教育效果是什麼?家和萬事興,一家和睦,不是學著沒用處。到太學的時候,老師再按照這些經書給你講,爲什麼要孝順、爲什麼要友愛,把道理給你講清楚。所以你已經做到了,統統做到了,然後講爲什麼要這樣做,明白這個道理,一生不會改變。這是中國人的教育,外國不是。中國這個教育中心點,我叫教育的原始點,就是父子有親,就是那個親愛,永遠保持,永遠不變。父母過世了,你看有祠堂,還供奉著神位,念念不忘,不能忘本。
聰明智慧,佛家講的法身,得自于老師。一個人成就,必須是父母跟老師合作把他教出來的,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這樣教出來的。父子有親,但是小孩長大了,你不能說「我是你的父親,你應該孝順我」,這話說不出口,不好意思說,要老師說;老師同樣道理,對學生說「我是你老師,你應該要尊重我」,也說不出口,父母教。所以雙方密切配合,把這個人教出來,老師之恩跟父母沒有兩樣,這是不能缺少的,缺一半不能成就。所以古人,師徒如父子,現在叫師生,古時候叫師徒,徒弟就是學生。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,一生都要照顧,跟自己兄弟姊妹一樣,他有什麼困難,不能不幫忙,一生照顧。所以老師教學生認真,爲什麼?學生真正教出來,學生有成就了,他家就有保障了,他的後代沒有問題,學生會照顧。現在人沒有這種情義,不懂得,完全不知道。你給他講,他聽故事,陌生,非常陌生,還有這種事情?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所以中國的社會,這幾千年來能夠維系著統一,長治久安,靠什麼?就靠這個教育。而且一定是大家庭,小家庭不可能,小家庭那個親情沒有辦法,無法凝聚,大家庭一定凝聚。小孩從小訓練他心量要大,不能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爲我整個家庭想,不是爲個人想。所以,他要出去做官,他很容易爲老百姓想,因爲從小就養成習慣了,不會想自私自利的,都是從小培養成功的。
「熟思惟之,從聞而思也。端守不怠」,端是端正,遵守,不會懈怠,這是「從思起修」,所學的東西決定落實在生活。下面說,端守就是正守,如教奉行。又憬興法師說:「端守者,匡邪守正故。」匡是修正的意思,把我們的偏見、邪行修正過來,這叫匡邪守正。邪正的標准就是五倫十義,十義是標准,從這個標准衍生出來的,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,人人講求,人人都遵守,沒有例外的。做人都懂得仁義禮智信,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。仁是仁慈、仁愛,仁者愛人,不會害人。所以仁是不殺生。義是不偷盜,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情理法面面都顧到這叫義。所以義是不盜。禮是不淫;智是不飲酒,飲酒,酒醉了就愚癡,就失掉理智,做錯事情;信就是不妄語。所以,佛家的五戒跟中國的五常意思完全相同。世出世間聖人教人,這是人德行的根本,這五個字一定要遵守。
我們早年在湯池做實驗,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個東西教化人民,讓人民都懂得,懂得尊重別人,懂得敬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,互助合作。你看這個社會多麼美好,知廉知恥,社會風氣很快就端正了,居住的人民非常歡喜,外面人民去參觀很羨慕。所以不難,難在什麼?教的人自己做到,自己做不到,人家瞧不起你,你來騙我們的。自己本身做到了,大家沒話說,一看,這是真的,對我們自己真有好處。真肯學,真的有成績拿出來,感動人的事情很多。所以要如教奉行。「盡此一生,端守佛誨,終無懈怠,故雲終身不怠」。知道父母之恩、知道老師之德,我們要孝養父母、我們要尊重老師,父母、老師教誡的一生都要遵守,都不能把它忘記,都要奉行。
「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。憬興曰:聖通佛僧」,佛是聖人,僧裏頭也有聖賢。「善,世出世法,是無上寶,故敬之」,在佛門裏面稱叁寶。尊聖敬善,對好人好事尊敬、贊歎,如果有力量,隨緣協助,把他的好事做得更好。「仁愛慈悲,博濟衆民,故雲仁慈博愛」。用仁慈的心幫助廣大的群衆,哪些群衆?在受苦受難的群衆。今天我們放眼這個世界,哪個人不在受苦、不在受難?無論富貴貧賤日子都過得很辛苦,沒有樂。無論是哪個行業,你能看到有快樂的人嗎?爲什麼看不到一個快樂的?他不能放下煩惱、他不能放下業障,這就沒辦法了。
地位高,有煩惱!澳洲陸克文先生被選上總理,邀請我到堪培拉小聚。我們是老朋友,我去了,他在國會山莊招待我。跟我見面,端個大杯子,有這麼大,可能比這個還大一點,咖啡,告訴我一天至少要喝五大杯。我嚇一跳,爲什麼?提精神,事情太繁太多,沒有辦法。我給他開玩笑說,我說今天在這個世界,叁百六十行,這中國古語,現在不止叁百六十行,以前說這個行,各行各業,哪個行業最辛苦?我說現在這個社會,幹你這個行業最辛苦,國家領導人,事情太多了,誰都要找你。我說幹我這個行業是最快樂的。他現在辭掉了,我給他寫一封信,希望他不要從政,來搞教育,培養底下一代人才。他是學中國傳統文化的,這個有意義!所以我叫他學釋迦牟尼佛、學孔子,不去搞政治,搞教育,學聖人,聖賢事業,這個快樂。
中國古時候,真的,叁百六十行,哪一行最讓人羨慕的?做官。做官爲什麼被人羨慕?他有很高的地位,得到大衆人的尊重,又有很好的待遇,養家活口沒有問題。再最大的好處就是他沒事情幹,沒有案子辦,社會上個個都是好人,人人都幹好事,所以他沒案子辦。一個月有叁、五件案子就多了,你這個地方怎麼有這麼多事情!哪裏像現在,現在一年到頭辦不完的案子,一天要處理幾百件、幾千件的案件,你怎麼辦?這個是事實現象。古時候爲什麼人都是那麼樣的守法?他從小就教好了。真的是社會上人人是好人,人幹的事,事事都是好事。所以做官的很輕松,做官的人遊山玩水,帶著朋友,訪問住在山上修道的這些出家人、道長,他們常常訪問這些人。真自在!《四庫全書》集部,集部是文章,詩詞、文章,裏面一半以上他們寫的。你看,他有這種閑情逸致,去作詩、作詞、畫畫、寫字、寫文章,沒事幹。所以從前做官好,人羨慕。現在這個做官,你磕頭作揖請我去我都不幹,要去競選那更辦不到,怎麼能幹這種傻事情?
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師,章嘉大師,他就教我,勸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這個當然前面還有個底子,底子是方東美先生告訴我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個話我聽了很動心,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我出家之後,穿了這個衣服去見方老師。方老師一見:你真幹了!我說是!你老人家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對,對,對!我出家只有他一個人贊成,非常贊歎,做對了,完全做對了。別的同事、朋友看到我這個樣子,你怎麼會走這個路子?都不懂。是不是走投無路了?可是二十年之後他們都明白了,跟我見面:你的路走對了!他看到我這麼自在、這麼樣潇灑,雲遊世界,非常羨慕。所以,環境不一樣了,社會風氣變了,現在人都學壞了,人都學壞了,那做官是非常辛苦。
在亂世,孔子生在春秋,社會亂了,孟子,更亂了,孟子生在戰國。在亂世,從事教學是最好的,要知足常樂,每天能吃飽、能穿得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矣,就非常快樂了。有學生,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、學習,一代一代傳下去,讓學術不要中斷,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有利有弊,弊我們要回避,利我們要利用它。像媒體就是很好的工具,我們利用它來做遠程教學。我們哪有能力去辦一個學校?這個學校裏頭上千人、上萬人,那個管理也是頭痛,現在學生不聽話。用遠程教學多好,學生不在面前,而且可以遍及全世界,有志一同,知道這個時間,打開頻道就能收到,全世界都能收到。這是古人享受不到的,這也是方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所以,在這種時代過一個快樂人生,不容易!我們能夠做到,快樂人生。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,展開經卷就跟佛菩薩在一起,展開傳統文化的典籍,就是跟古聖先賢在一起,你說你多快樂、多自在。真正做到了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在;如果你欲望多了,那很苦。這是佛法幫了我們大忙,讓我們認識宇宙,讓我們明了因果,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知足,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講自己喜歡講的經論。社會有些好事,隨緣,隨分隨力,一點都不勉強。遇到我們能夠做的,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,盡心盡力多做一點好事,這裏講的,仁慈博愛。決定不勉強,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,不去找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