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著、你有分别,它就起障碍的作用。
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他们有本事,六根接触六尘不执著、不分别,那就不产生障碍。不产生障碍他产生什么?他产生智慧。产生障碍,他就产生烦恼,烦恼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,他产生这些东西。产生智慧好,于一切法他真明了。明了什么样子?明了相是幻有、是假有,性是真空,他真正明了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所以他在这些虚妄相上,虚妄相包括今天讲的三种现象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他都如如不动,在这些现象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而这些现象他又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一点都不含糊,这个难得,这叫智慧。如如不动,这是禅定。不执著,阿罗汉的定功;不分别,菩萨的定功;不起心不动念,佛的定功。所以,他有定他就有慧,慧是了了分明。绝对不是鬼神、天神、魔神他们的神通能比的,因为他神通里头他没有真实智慧,他没有定、没有慧,那些神通多半是报得的。我们要背尘,不能随顺它,要跟它相背,要合觉。凡夫是合尘背觉,这凡夫。现在佛教我们,我们要背尘、要合觉,要跟觉相应。这个觉,就是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,觉是佛知佛见。这个舍恶修善、背尘合觉,这一切法门就是佛经语,这就是佛法。
「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、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。其中第一,即本经」。这是特别的,对修净土宗的同修来讲,这个佛经语就是指的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指的这个会集本。这部经里面专讲弥陀一乘愿海,一乘是成佛的道路。学这个法门,不是成小乘,不是成就小乘,也不是成就菩萨,决定让你一生成佛。成什么样的佛?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。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,我们今天成佛是依阿弥陀佛为模范、为典型、为样子,我们要学得跟他完全一样,做弥陀弟子,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六字洪名,这是阿弥陀佛度一切众生的方法,就用名号。名号要不算南无两个字,实际上就是四个字,阿弥陀佛,就四个字,这名号,就用这个东西。所以净土三经,其中第一就是本经,希望我们深入、专修、悟入,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,活学活用。
「熟思惟之,从闻而思也。端守不怠,从思起修也。端守者,正守。如教奉行也」。从闻而思,这个地方有一点参考资料,从思而修,这是菩萨的三慧,闻思修三慧。小乘有戒定慧三学。菩萨三慧从哪里来的?就是三学里头戒定慧,就这个慧,这个慧有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菩萨有的。但是这个地方所节录的参考资料是《三藏法数》,三慧这一条出《成实论》的,《成实论》是小乘论,这不是大乘。看看小乘怎么个讲法。第一个「闻慧:闻慧者,由于听闻而生智慧」。我们听经,经听多了,慢慢就有智慧了。这是「从经论中闻,或从善知识处闻,以因闻故,能生无漏圣慧」,这智慧来的。第二种「思慧:思慧者,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。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」,你去想,你常常去想它,「能生于无漏圣慧」,想的时候你有悟处。第三是「修慧:由于修习而生智慧。谓既已闻法,思惟义趣,即当随顺修习,因此修习,能生无漏圣慧」。这个地方讲的无漏统统是小乘无漏,《成实论》的标准,不是大乘。所以这是小乘里面这三种,这三种我们都能做到。
可是大乘里面的菩萨三慧我们做不到,大乘菩萨这个智慧就是以阿罗汉的慧为基础,戒定慧的慧。你看,因戒得定,大乘的修法,因定开慧。所以,修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为什么要修定?是为了要开智慧。定了就有智慧吗?没错,只要定了,智慧就现前。什么原因?因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,你的心本来清净,你的心本来平等,所以清净是定,平等是大定,清净是菩萨定,平等是如来定。平等,决定没有分别了,众生跟佛是平等的。不但跟一切有情众生平等,一切无情众生也平等,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,大是太空,小是一微尘,完全平等,无二无别,这是如来的大定。
菩萨的三慧,闻是什么?闻是接触,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这个接触叫闻,用闻来代表。眼看见、耳听到、鼻闻到,都用闻字来代表,闻是接触,六根接触外面境界。思慧是什么?思慧就是明了,一接触就明了,一看,明白了,一听,明白了,这叫思慧。不是真正去想一想,想一下那不行。不想你没有智慧,想怎么会有智慧?所以回去去研究研究,那是凡夫、那是声闻,他需要去研究研究,菩萨没有。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了,还要研究吗?不需要。什么叫修慧?修慧就是不迷。从不迷来说叫修慧,从明了来说叫思慧,从接触叫闻慧。所以它这个闻思修是一体的,不是阶段的,不是先闻再思,不是的。小乘是这样的,大乘不是的,大乘是一次完成,一刹那他就完成,菩萨比二乘高明多了。这是什么?真正开慧、开悟的人才行,不是真正开悟的人,这做不到。所以,菩萨的三慧是谁有?法身菩萨,也就是明心见性就有,就有这三慧。这个三慧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具备的,不接触的时候他不知道,一接触全知道了。你跟菩萨在一起,你不问他,他什么都不知道,他心里头空空如也,一法都没有。你这一问,他万法就生起来,他什么都知道;你再不问的时候,他又没有了,真正得大自在。
所以自性的妙用不可思议,每个人都平等,没有哪个比哪个多,哪个比哪个少,没这种现象,决定是平等的。所以,佛就平等,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,离开自性没有一切法可得。这个声闻的三学跟菩萨的三慧,这个意思一定要懂。从闻而思,从思而修,这是对初学,用小乘,佛法的修学确实要从小乘扎根。现在难,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根本没有了,这是真正困难地方。根本是什么?根本就是孝亲尊师,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,人都没有学过。换句话说,今天学佛再用功、再努力、再聪明,都像什么?没有根的树插在地上,它能长出根出来吗?能长出根出来,它就活了,那他就是真的善知识。不能长出根出来的时候,那就是今天所讲的佛学家,佛门的专家学者,就这个,就这种称呼了。像我们在伦敦汉学院所看到的,他们拿着佛经去写博士论文,可以拿到博士学位,将来可以做个名教授、做个汉学家,他不能往生,他不能离开六道轮回。他把佛经做为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,佛法里头的真实利益他没有得到。
传统文化亦如是,研究儒家的伦理道德,自己没有落实,讲得头头是道,没得受用。父子有亲,我们是不是还像婴儿那样对父母的真诚亲爱?没有了,丢得干干净净。但是天性有,不管中国人、外国人,你要去看,你看那个婴儿,三、四个月的婴儿,你就能看出来,没人教他,这是天性。你看他对父母的那种爱,他不会说话,你看他的眼睛、看他的神态、看他的表情,你就真能看到。中国老祖宗有智慧,就看出了这一点,就想到这样的亲爱是天性,不是人教的。如何能让他保持一生都不变,这是受用,这是父子之亲,这里头有真乐,无法形容的。
所以就想到,他怎么变坏了?习性变坏了,本性是善的。老祖宗说「本性本善」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这善是个形容词,就是说什么?它一点缺陷都没有,它是圆满的,太美好了,在婴儿身上看到。习性是什么?他慢慢学,学坏了。他睁开眼睛会看,竖起耳朵会听,看什么?首先看他的父母。中国古时候是以农立国,我们晓得,农事最重要的人多,人多好办事,要耕田,人少很辛苦,不行。所以家庭人口愈多愈好,工作的人多。小孩头一个就是看父母,大家庭五代同堂,看到父母对他父母那个孝顺,他就学会了。所以《弟子规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《弟子规》是自己孝顺父母,婴儿在旁边他看会了,他看了三年,全学会了,这么教的。教婴儿,不但父母在他面前要守礼,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规矩,为什么?他在学。所以,不善的不能让他看到、不能让听到、不能让他接触到。母亲在这个三年当中要好好保护他,只能让他看到正面的,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。告诉他,正面是对的,负面全是错的,他都记在心里,他一辈子都不会违背,这叫根本教育。
现在我们把根本都丢掉了,三岁教他念《弟子规》,他已经学坏了,他念给你听,他巴结你,不是真的。他有求于你,你喜欢这个,好,我背给你听,其实不是真的。从小,他看到你们做出来,他知道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所以,中国古人有两句成语,现在也听不到了,叫「教儿婴孩,教妇初来」。娶太太,你教她,要进门那天就要教她,你不教她,她养成习惯的时候,她就不听你的了。古时候,老人经验非常丰富,说得真好。所以母亲,那个根跟本都是母亲辛苦把他栽培成的。
六、七岁上学了,聪明、根利的六岁上学,一般七岁上学。老师不得了,老师要做出来给他看,不是讲给他听。老师怎么教?老师是用身教。你看,小时候父母身教,然后接着老师身教,从七岁大概教到十二岁。这段期间他长大了,长大怎么样?也会胡思乱想,所以规矩很严,老师管教,要守规矩。教他干什么?教他背书。背书的用意在哪里?不是叫他记。现在很多人不晓得,认为小孩子这种死记的教育,这有什么意思?背书的目的不是,背书的目的是让他没有时间去打妄想;换句话说,用这种方法是修定,修清净心。第二个作用,就是他把这些书都记熟了。所以,背书两个目的,主目的是修定、修清净心,不让你打妄想,副目的是才叫你把经书记住。
所以中国的小学,对小孩的教育只教他背书,句读分明,念得清清楚楚,没有念错,不讲解的。讲解是什么时候?讲解是大学,中国没有中学,叫太学,古时候大概十三岁。进入这个学堂的老师,就是专门研究、讨论、讲解。讲解的时候通常是不用书本的,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书,读书都是抄的本子,都得自己去抄,印刷术不发达。所以讲解的时候,老师背熟了,学生也背熟了,说在第几行、第几页、什么字,大家都知道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