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著、你有分別,它就起障礙的作用。
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他們有本事,六根接觸六塵不執著、不分別,那就不産生障礙。不産生障礙他産生什麼?他産生智慧。産生障礙,他就産生煩惱,煩惱是什麼?貪瞋癡慢疑,他産生這些東西。産生智慧好,于一切法他真明了。明了什麼樣子?明了相是幻有、是假有,性是真空,他真正明了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所以他在這些虛妄相上,虛妄相包括今天講的叁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他都如如不動,在這些現象裏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而這些現象他又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一點都不含糊,這個難得,這叫智慧。如如不動,這是禅定。不執著,阿羅漢的定功;不分別,菩薩的定功;不起心不動念,佛的定功。所以,他有定他就有慧,慧是了了分明。絕對不是鬼神、天神、魔神他們的神通能比的,因爲他神通裏頭他沒有真實智慧,他沒有定、沒有慧,那些神通多半是報得的。我們要背塵,不能隨順它,要跟它相背,要合覺。凡夫是合塵背覺,這凡夫。現在佛教我們,我們要背塵、要合覺,要跟覺相應。這個覺,就是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覺是佛知佛見。這個舍惡修善、背塵合覺,這一切法門就是佛經語,這就是佛法。
「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之淨土叁經。其中第一,即本經」。這是特別的,對修淨土宗的同修來講,這個佛經語就是指的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指的這個會集本。這部經裏面專講彌陀一乘願海,一乘是成佛的道路。學這個法門,不是成小乘,不是成就小乘,也不是成就菩薩,決定讓你一生成佛。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。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我們今天成佛是依阿彌陀佛爲模範、爲典型、爲樣子,我們要學得跟他完全一樣,做彌陀弟子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六字洪名,這是阿彌陀佛度一切衆生的方法,就用名號。名號要不算南無兩個字,實際上就是四個字,阿彌陀佛,就四個字,這名號,就用這個東西。所以淨土叁經,其中第一就是本經,希望我們深入、專修、悟入,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,活學活用。
「熟思惟之,從聞而思也。端守不怠,從思起修也。端守者,正守。如教奉行也」。從聞而思,這個地方有一點參考資料,從思而修,這是菩薩的叁慧,聞思修叁慧。小乘有戒定慧叁學。菩薩叁慧從哪裏來的?就是叁學裏頭戒定慧,就這個慧,這個慧有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菩薩有的。但是這個地方所節錄的參考資料是《叁藏法數》,叁慧這一條出《成實論》的,《成實論》是小乘論,這不是大乘。看看小乘怎麼個講法。第一個「聞慧:聞慧者,由于聽聞而生智慧」。我們聽經,經聽多了,慢慢就有智慧了。這是「從經論中聞,或從善知識處聞,以因聞故,能生無漏聖慧」,這智慧來的。第二種「思慧:思慧者,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。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」,你去想,你常常去想它,「能生于無漏聖慧」,想的時候你有悟處。第叁是「修慧:由于修習而生智慧。謂既已聞法,思惟義趣,即當隨順修習,因此修習,能生無漏聖慧」。這個地方講的無漏統統是小乘無漏,《成實論》的標准,不是大乘。所以這是小乘裏面這叁種,這叁種我們都能做到。
可是大乘裏面的菩薩叁慧我們做不到,大乘菩薩這個智慧就是以阿羅漢的慧爲基礎,戒定慧的慧。你看,因戒得定,大乘的修法,因定開慧。所以,修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爲什麼要修定?是爲了要開智慧。定了就有智慧嗎?沒錯,只要定了,智慧就現前。什麼原因?因爲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你的心本來清淨,你的心本來平等,所以清淨是定,平等是大定,清淨是菩薩定,平等是如來定。平等,決定沒有分別了,衆生跟佛是平等的。不但跟一切有情衆生平等,一切無情衆生也平等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大是太空,小是一微塵,完全平等,無二無別,這是如來的大定。
菩薩的叁慧,聞是什麼?聞是接觸,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這個接觸叫聞,用聞來代表。眼看見、耳聽到、鼻聞到,都用聞字來代表,聞是接觸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。思慧是什麼?思慧就是明了,一接觸就明了,一看,明白了,一聽,明白了,這叫思慧。不是真正去想一想,想一下那不行。不想你沒有智慧,想怎麼會有智慧?所以回去去研究研究,那是凡夫、那是聲聞,他需要去研究研究,菩薩沒有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,還要研究嗎?不需要。什麼叫修慧?修慧就是不迷。從不迷來說叫修慧,從明了來說叫思慧,從接觸叫聞慧。所以它這個聞思修是一體的,不是階段的,不是先聞再思,不是的。小乘是這樣的,大乘不是的,大乘是一次完成,一刹那他就完成,菩薩比二乘高明多了。這是什麼?真正開慧、開悟的人才行,不是真正開悟的人,這做不到。所以,菩薩的叁慧是誰有?法身菩薩,也就是明心見性就有,就有這叁慧。這個叁慧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具備的,不接觸的時候他不知道,一接觸全知道了。你跟菩薩在一起,你不問他,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心裏頭空空如也,一法都沒有。你這一問,他萬法就生起來,他什麼都知道;你再不問的時候,他又沒有了,真正得大自在。
所以自性的妙用不可思議,每個人都平等,沒有哪個比哪個多,哪個比哪個少,沒這種現象,決定是平等的。所以,佛就平等,因爲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離開自性沒有一切法可得。這個聲聞的叁學跟菩薩的叁慧,這個意思一定要懂。從聞而思,從思而修,這是對初學,用小乘,佛法的修學確實要從小乘紮根。現在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根本沒有了,這是真正困難地方。根本是什麼?根本就是孝親尊師,現在找不到這樣的人,人都沒有學過。換句話說,今天學佛再用功、再努力、再聰明,都像什麼?沒有根的樹插在地上,它能長出根出來嗎?能長出根出來,它就活了,那他就是真的善知識。不能長出根出來的時候,那就是今天所講的佛學家,佛門的專家學者,就這個,就這種稱呼了。像我們在倫敦漢學院所看到的,他們拿著佛經去寫博士論文,可以拿到博士學位,將來可以做個名教授、做個漢學家,他不能往生,他不能離開六道輪回。他把佛經做爲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,佛法裏頭的真實利益他沒有得到。
傳統文化亦如是,研究儒家的倫理道德,自己沒有落實,講得頭頭是道,沒得受用。父子有親,我們是不是還像嬰兒那樣對父母的真誠親愛?沒有了,丟得幹幹淨淨。但是天性有,不管中國人、外國人,你要去看,你看那個嬰兒,叁、四個月的嬰兒,你就能看出來,沒人教他,這是天性。你看他對父母的那種愛,他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眼睛、看他的神態、看他的表情,你就真能看到。中國老祖宗有智慧,就看出了這一點,就想到這樣的親愛是天性,不是人教的。如何能讓他保持一生都不變,這是受用,這是父子之親,這裏頭有真樂,無法形容的。
所以就想到,他怎麼變壞了?習性變壞了,本性是善的。老祖宗說「本性本善」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善是個形容詞,就是說什麼?它一點缺陷都沒有,它是圓滿的,太美好了,在嬰兒身上看到。習性是什麼?他慢慢學,學壞了。他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會聽,看什麼?首先看他的父母。中國古時候是以農立國,我們曉得,農事最重要的人多,人多好辦事,要耕田,人少很辛苦,不行。所以家庭人口愈多愈好,工作的人多。小孩頭一個就是看父母,大家庭五代同堂,看到父母對他父母那個孝順,他就學會了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《弟子規》是自己孝順父母,嬰兒在旁邊他看會了,他看了叁年,全學會了,這麼教的。教嬰兒,不但父母在他面前要守禮,一舉一動都不能違背規矩,爲什麼?他在學。所以,不善的不能讓他看到、不能讓聽到、不能讓他接觸到。母親在這個叁年當中要好好保護他,只能讓他看到正面的,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。告訴他,正面是對的,負面全是錯的,他都記在心裏,他一輩子都不會違背,這叫根本教育。
現在我們把根本都丟掉了,叁歲教他念《弟子規》,他已經學壞了,他念給你聽,他巴結你,不是真的。他有求于你,你喜歡這個,好,我背給你聽,其實不是真的。從小,他看到你們做出來,他知道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所以,中國古人有兩句成語,現在也聽不到了,叫「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」。娶太太,你教她,要進門那天就要教她,你不教她,她養成習慣的時候,她就不聽你的了。古時候,老人經驗非常豐富,說得真好。所以母親,那個根跟本都是母親辛苦把他栽培成的。
六、七歲上學了,聰明、根利的六歲上學,一般七歲上學。老師不得了,老師要做出來給他看,不是講給他聽。老師怎麼教?老師是用身教。你看,小時候父母身教,然後接著老師身教,從七歲大概教到十二歲。這段期間他長大了,長大怎麼樣?也會胡思亂想,所以規矩很嚴,老師管教,要守規矩。教他幹什麼?教他背書。背書的用意在哪裏?不是叫他記。現在很多人不曉得,認爲小孩子這種死記的教育,這有什麼意思?背書的目的不是,背書的目的是讓他沒有時間去打妄想;換句話說,用這種方法是修定,修清淨心。第二個作用,就是他把這些書都記熟了。所以,背書兩個目的,主目的是修定、修清淨心,不讓你打妄想,副目的是才叫你把經書記住。
所以中國的小學,對小孩的教育只教他背書,句讀分明,念得清清楚楚,沒有念錯,不講解的。講解是什麼時候?講解是大學,中國沒有中學,叫太學,古時候大概十叁歲。進入這個學堂的老師,就是專門研究、討論、講解。講解的時候通常是不用書本的,古時候沒有那麼多書,讀書都是抄的本子,都得自己去抄,印刷術不發達。所以講解的時候,老師背熟了,學生也背熟了,說在第幾行、第幾頁、什麼字,大家都知道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