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看,讓他感動,讓他自己來,這是真心,不是勉強。
所以宗門把它稱爲必讀的叁經是有道理的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一個會集本,摩騰、竺法蘭最初到中國來,把經翻譯一些給中國人讀。翻哪部經?每部經上的摘要摘一點點,一共四十二章,節錄大小乘各種不同經典裏頭,針對中國社會所需要的。就像我們現在選擇《群書治要360》,這是從六十五種書裏頭節錄出來的,我們節錄得多,一共叁百六十條。佛法傳到中國,第一次編出來的經典是四十二條,這四十二章。
所以現在有人反對會集,我看了九華山一位法師回答這個問題講得好。會集的事情曆朝曆代都做,不是從王龍舒,王龍舒是宋朝人,他不是開端的人,開端做會集,那可以說佛教傳到中國來第一個會集是誰?摩騰、竺法蘭。世世代代都有這些高僧大德做會集的工作,他舉出很多的例子。而且這些會集本全都在《大藏》裏,都收入《大藏經》,收入《大藏經》就是被這些祖師大德承認,說明不是不可以會集。這個問答主要也是專對夏蓮居這個本子而說的,最後的結論是完全肯定,夏蓮老的會集本肯定會流傳末法九千年,度無量衆生。所以這篇問答功德無量無邊,不亞于夏蓮老的會集,不亞于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功德無量,救多少人!因爲很多人聽到這些傳說,對會集本信心動搖;聽到他的這番分析、談話,這個疑慮化解了,信心堅定了,這個功德大。我們只得到一本,這大陸上印的,得到一本,聽說網路上有,在網路上能看到它完整的資料。這裏面有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它印出來,翻成外國文在海外流通。分量不多,這個分量大概占全書百分之五的樣子,我們可以印一個小冊子。
《遺教經》上講得好!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」。那我們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對于這個世間還有所貪著,就要想到我們沒有智慧。沒有智慧,我們的心還是叁毒,叁毒的心是我們身體不健康的根本原因。學傳統文化、學大乘佛法,學了這麼多年得學以致用,真正學了要能夠用在生活上,肯定身心健康。爲什麼?大乘經教佛常常勸我們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、不要起心動念,這話常聽。要真正做到,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身心清淨,就是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清淨平等覺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不知不覺就成羅漢、成菩薩、成佛了,自己還不知道,可是真的成了。清淨心現前就是阿羅漢,平等心現前就是菩薩,覺就是不起心不動念,就成佛了。
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是因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是果報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能,莊嚴是相好。你看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智慧是大乘,如來的德是無量壽,如來的相是莊嚴,全在經題上。所以我們念佛要把清淨平等覺給念出來,這真功夫。清淨平等是事一心不亂,這一覺就是理一心不亂,念到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。功夫成片,心裏頭確實沒有妄想,沒雜念了,除一句佛號什麼也沒有,這叫功夫成片。念佛念到這個境界,想什麼時候往生就能什麼時候往生,因爲你的念頭一動,阿彌陀佛就知道。我有壽命不要了,這世間太苦,不想了,我在這個世間也幫不了別人,也沒人聽我的,我現在到極樂世界去,行,佛立刻就來接引你。有這種功夫,但是他還有影響力,有人聽他的,有人跟他學,大概佛都叫你多住幾年。爲什麼?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去,你帶得愈多愈好,這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。這就明白了,我們住世有住世的理由,不住世有不住世的理由。
我們再看底下,所逼,這個地方是迫,壓迫的迫,「所迫」,『癡欲所迫』,「《會疏》雲:愛欲逼迫,常想欲境」,你受愛欲逼迫,你常常想著你的欲望,以爲這是很快樂的事情。「是故損人利己」,這現在社會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。「但慕富貴榮華」,都在拼命追求,不擇手段的追求。「以求快意于當時」,眼前的快樂。「不願忍辱修善」,這個忍辱是什麼?對愛欲要忍,對欲望的境界要忍,對榮華富貴要忍,不要去追求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全是假的,生不帶來死不帶去,你求這幹什麼?真正求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有時間,聽經、拜佛、念佛,這個好!這修淨業,這是「積累福報于來日」,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提升品位,這是真的。要認識「威勢不常」,那就是你現前的福報不是長遠的。現在所受的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,這一生在享福、在享受;享福不知道修福,這個福報很快就享盡了,福報享盡了惡業就現前,災難就降臨。所以『威勢無幾,隨以磨滅』,很快就磨滅了。
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下面第四段,「約因果而示傷」。
【天道施張。自然糾舉。茕茕忪忪。當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傷。】
這六句經文是就因果報應來警惕我們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『天道施張,自然糾舉』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爲什麼?因爲它在我們眼前。「施」也是張的意思;「張」是什麼?施張,展開了,天道展開了。天道是什麼?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這眼前,天道展開了。「糾」是糾正、是糾察,察是明了。「舉其非也」,非是什麼?罪過。把你所造的罪過好像什麼?公布于世人,讓世間人統統都看見。這罪過是什麼?「自然之理」你違犯了,「法爾之道」你違背了,你是違天行事,你全錯了。
自然之理不是哪個人造的,不是哪個人建立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這什麼東西?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,四科,是自然之理,中國老祖宗叫它做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這是自然之理,法爾之道;在大乘裏面就是叁福、叁學,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、普賢十願,這是自然之理,法爾之道。這叫天道,這叫大道,不可以違背,你要是不違背,你行在大道上。這個道是什麼?成佛之道,世間法裏頭成聖成賢之道。真的是天道,你來生的果報是在天上,你行的是天道。不能偏、不能邪,一偏一邪就錯了,錯了就走上非道。非道是什麼?是叁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走到那裏去了,變成妖魔鬼怪,這大錯特錯。
「《淨影疏》雲:天下道理,自然施立,是故名爲天道施張,造惡必彰」,你造的惡業一定瞞不住,大家都曉得,「名自糾舉」,自自然然你會暴露。不是人糾舉的,今天講檢舉,不是人檢舉的,是你自然會暴露。「《會疏》雲:今所言天道者,但是因果報應之報」,這個話說得非常明顯。因果報應之報是什麼?天災人禍,天災當中走的。我們現在在媒體上幾乎天天都能看見,這個地球上有地震、有海嘯、有飓風、有暴雨、有閃電,這都很異常,這都屬于天災。人禍通常是指戰爭,不以武力爲手段的戰爭也是人禍。今天用生化這種方法來害人,經上所說的損人利己,這是人製造的災禍叫人禍。這是報應。
「又雲: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」,造作的罪業爆發了,中國古人講「惡貫滿盈」,災難現前了。也就是說,過去生中所修的這點福享完了,這一生所造的罪業現前了,福盡了罪報現前。有些受苦受難,人還在,這叫花報;有些苦難當中死亡,死亡之後他墮落在叁惡道,這果報,五痛、五燒。「事未發者審察之」。你造作罪業造得很多,果報還沒現前,也就是說你還有余福,你的福還沒享完,還可以享受幾年,你不知道回頭、不知道改過,不能棄惡向善,不能改邪歸正,叁年、五年之後福報享完,你的罪業就現前。
『茕茕』,「憂思也,無所依也」;『忪忪』者,「心悸不安,驚惶失措」。行惡的人,這種心態天天有。人一天到晚想著害別人,幹損人利己的事情,他就心悸不安、驚惶失措,怕人害他。雖然口裏頭不相信鬼神,說得很硬,實際上他怕鬼也怕神,一個人不敢住一個房間,這我們看到很多。『當入其中』。《會疏》又解釋,「茕茕者,單獨貌,獨生獨死」,沒有人陪伴他。他在世的時候有權有勢、大富大貴,伺候他的人太多了;到一口氣斷掉之後,沒有一個能跟他走的,孤孤單單一個人走了,在這個時候他感觸當中是苦不堪言。忪忪者,心動、驚惶,怕報應到臨。神魂離開身體之後境界就現前,這個境界是「輪回無間也」。
「其中者,五道之中」,行善的天道去了。這一點學佛的同學必須要知道,在今天看到行善積德,眼前的好處,幫助你身心健康,你對他有很強烈的信心,不念佛了,就跟他學,行不行?行。你的果報在哪裏?果報在天上,沒有超越六道輪回,天福享盡還要輪轉,這一點必須知道。如果有堅定的信心,不能動搖的願望,我就一心求生淨土,這個果報不可思議,你的果報不在天上,在西方極樂世界。爲什麼你會動搖?我們肯定,你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不認識,你只看到眼前善因善果,你看到了,極樂世界的好處你沒看到,你認爲那個太遠。這個很近,我立刻就得到,所謂立竿就見影,我相信它;極樂世界太遠、太渺茫了,對它信心不足。實在講也好,因爲你這一生總念了幾天佛、聽了幾天經,阿賴耶識裏頭有阿彌陀佛的種子,來生後世遇到緣你再修。這一生你不能往生,但是你決定得生,不知道到哪一劫、哪一天,那不知道。所以我們承認你是極樂世界的一員,你現在不能去。如果這一生要去,那你就得一切放下,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。經上講得非常好,往生的條件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八個字你做到你決定得生,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動搖。
外境動搖這樁事情前面我們學過,「業病」。《摩诃止觀》裏頭說得好,它說衆生的病,病因有六種,我們要把這六種搞清楚。第一種四大不順。四大是講物質的身體,沒照顧好。四大要調和,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,要符合它的標准,過多過少都會得病。第二個是飲食,飲食一定有節製,不能夠貪食,看到好吃的東西多吃,不好吃的東西不吃,這個習慣不好。最重要要了解飲食它的營養,對我們的身體、五髒六腑,補充我們的能量、血氣,以這個爲標准。不能用舌頭做標准,因爲嘗味就是舌頭,我們吃東西不能光爲它,不顧別的。舌頭知道好吃,味道味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