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看,让他感动,让他自己来,这是真心,不是勉强。

  所以宗门把它称为必读的三经是有道理的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是一个会集本,摩腾、竺法兰最初到中国来,把经翻译一些给中国人读。翻哪部经?每部经上的摘要摘一点点,一共四十二章,节录大小乘各种不同经典里头,针对中国社会所需要的。就像我们现在选择《群书治要360》,这是从六十五种书里头节录出来的,我们节录得多,一共三百六十条。佛法传到中国,第一次编出来的经典是四十二条,这四十二章。

  所以现在有人反对会集,我看了九华山一位法师回答这个问题讲得好。会集的事情历朝历代都做,不是从王龙舒,王龙舒是宋朝人,他不是开端的人,开端做会集,那可以说佛教传到中国来第一个会集是谁?摩腾、竺法兰。世世代代都有这些高僧大德做会集的工作,他举出很多的例子。而且这些会集本全都在《大藏》里,都收入《大藏经》,收入《大藏经》就是被这些祖师大德承认,说明不是不可以会集。这个问答主要也是专对夏莲居这个本子而说的,最后的结论是完全肯定,夏莲老的会集本肯定会流传末法九千年,度无量众生。所以这篇问答功德无量无边,不亚于夏莲老的会集,不亚于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功德无量,救多少人!因为很多人听到这些传说,对会集本信心动摇;听到他的这番分析、谈话,这个疑虑化解了,信心坚定了,这个功德大。我们只得到一本,这大陆上印的,得到一本,听说网路上有,在网路上能看到它完整的资料。这里面有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印出来,翻成外国文在海外流通。分量不多,这个分量大概占全书百分之五的样子,我们可以印一个小册子。

  《遗教经》上讲得好!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「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」。那我们回过头来想想,我们对于这个世间还有所贪着,就要想到我们没有智慧。没有智慧,我们的心还是三毒,三毒的心是我们身体不健康的根本原因。学传统文化、学大乘佛法,学了这么多年得学以致用,真正学了要能够用在生活上,肯定身心健康。为什么?大乘经教佛常常劝我们不要执著、不要分别、不要起心动念,这话常听。要真正做到,落实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身心清净,就是经题上讲的「清净平等觉」。清净平等觉在我们的身上,我们不知不觉就成罗汉、成菩萨、成佛了,自己还不知道,可是真的成了。清净心现前就是阿罗汉,平等心现前就是菩萨,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,就成佛了。

  经题上「清净平等觉」是因,「大乘无量寿庄严」是果报,大乘是智慧,无量寿是德能,庄严是相好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如来智慧是大乘,如来的德是无量寿,如来的相是庄严,全在经题上。所以我们念佛要把清净平等觉给念出来,这真功夫。清净平等是事一心不乱,这一觉就是理一心不乱,念到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。功夫成片,心里头确实没有妄想,没杂念了,除一句佛号什么也没有,这叫功夫成片。念佛念到这个境界,想什么时候往生就能什么时候往生,因为你的念头一动,阿弥陀佛就知道。我有寿命不要了,这世间太苦,不想了,我在这个世间也帮不了别人,也没人听我的,我现在到极乐世界去,行,佛立刻就来接引你。有这种功夫,但是他还有影响力,有人听他的,有人跟他学,大概佛都叫你多住几年。为什么?多带几个人到极乐世界去,你带得愈多愈好,这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。这就明白了,我们住世有住世的理由,不住世有不住世的理由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,所逼,这个地方是迫,压迫的迫,「所迫」,『痴欲所迫』,「《会疏》云:爱欲逼迫,常想欲境」,你受爱欲逼迫,你常常想着你的欲望,以为这是很快乐的事情。「是故损人利己」,这现在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。「但慕富贵荣华」,都在拼命追求,不择手段的追求。「以求快意于当时」,眼前的快乐。「不愿忍辱修善」,这个忍辱是什么?对爱欲要忍,对欲望的境界要忍,对荣华富贵要忍,不要去追求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全是假的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你求这干什么?真正求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有时间,听经、拜佛、念佛,这个好!这修净业,这是「积累福报于来日」,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提升品位,这是真的。要认识「威势不常」,那就是你现前的福报不是长远的。现在所受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,这一生在享福、在享受;享福不知道修福,这个福报很快就享尽了,福报享尽了恶业就现前,灾难就降临。所以『威势无几,随以磨灭』,很快就磨灭了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下面第四段,「约因果而示伤」。

  【天道施张。自然纠举。茕茕忪忪。当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伤。】

  这六句经文是就因果报应来警惕我们。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『天道施张,自然纠举』,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为什么?因为它在我们眼前。「施」也是张的意思;「张」是什么?施张,展开了,天道展开了。天道是什么?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。这眼前,天道展开了。「纠」是纠正、是纠察,察是明了。「举其非也」,非是什么?罪过。把你所造的罪过好像什么?公布于世人,让世间人统统都看见。这罪过是什么?「自然之理」你违犯了,「法尔之道」你违背了,你是违天行事,你全错了。

  自然之理不是哪个人造的,不是哪个人建立的,不是哪个人发明的,这什么东西?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四科,是自然之理,中国老祖宗叫它做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这是自然之理,法尔之道;在大乘里面就是三福、三学,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、普贤十愿,这是自然之理,法尔之道。这叫天道,这叫大道,不可以违背,你要是不违背,你行在大道上。这个道是什么?成佛之道,世间法里头成圣成贤之道。真的是天道,你来生的果报是在天上,你行的是天道。不能偏、不能邪,一偏一邪就错了,错了就走上非道。非道是什么?是三途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走到那里去了,变成妖魔鬼怪,这大错特错。

  「《净影疏》云:天下道理,自然施立,是故名为天道施张,造恶必彰」,你造的恶业一定瞒不住,大家都晓得,「名自纠举」,自自然然你会暴露。不是人纠举的,今天讲检举,不是人检举的,是你自然会暴露。「《会疏》云:今所言天道者,但是因果报应之报」,这个话说得非常明显。因果报应之报是什么?天灾人祸,天灾当中走的。我们现在在媒体上几乎天天都能看见,这个地球上有地震、有海啸、有飓风、有暴雨、有闪电,这都很异常,这都属于天灾。人祸通常是指战争,不以武力为手段的战争也是人祸。今天用生化这种方法来害人,经上所说的损人利己,这是人制造的灾祸叫人祸。这是报应。

  「又云: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」,造作的罪业爆发了,中国古人讲「恶贯满盈」,灾难现前了。也就是说,过去生中所修的这点福享完了,这一生所造的罪业现前了,福尽了罪报现前。有些受苦受难,人还在,这叫花报;有些苦难当中死亡,死亡之后他堕落在三恶道,这果报,五痛、五烧。「事未发者审察之」。你造作罪业造得很多,果报还没现前,也就是说你还有余福,你的福还没享完,还可以享受几年,你不知道回头、不知道改过,不能弃恶向善,不能改邪归正,三年、五年之后福报享完,你的罪业就现前。

  『茕茕』,「忧思也,无所依也」;『忪忪』者,「心悸不安,惊惶失措」。行恶的人,这种心态天天有。人一天到晚想着害别人,干损人利己的事情,他就心悸不安、惊惶失措,怕人害他。虽然口里头不相信鬼神,说得很硬,实际上他怕鬼也怕神,一个人不敢住一个房间,这我们看到很多。『当入其中』。《会疏》又解释,「茕茕者,单独貌,独生独死」,没有人陪伴他。他在世的时候有权有势、大富大贵,伺候他的人太多了;到一口气断掉之后,没有一个能跟他走的,孤孤单单一个人走了,在这个时候他感触当中是苦不堪言。忪忪者,心动、惊惶,怕报应到临。神魂离开身体之后境界就现前,这个境界是「轮回无间也」。

  「其中者,五道之中」,行善的天道去了。这一点学佛的同学必须要知道,在今天看到行善积德,眼前的好处,帮助你身心健康,你对他有很强烈的信心,不念佛了,就跟他学,行不行?行。你的果报在哪里?果报在天上,没有超越六道轮回,天福享尽还要轮转,这一点必须知道。如果有坚定的信心,不能动摇的愿望,我就一心求生净土,这个果报不可思议,你的果报不在天上,在西方极乐世界。为什么你会动摇?我们肯定,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不认识,你只看到眼前善因善果,你看到了,极乐世界的好处你没看到,你认为那个太远。这个很近,我立刻就得到,所谓立竿就见影,我相信它;极乐世界太远、太渺茫了,对它信心不足。实在讲也好,因为你这一生总念了几天佛、听了几天经,阿赖耶识里头有阿弥陀佛的种子,来生后世遇到缘你再修。这一生你不能往生,但是你决定得生,不知道到哪一劫、哪一天,那不知道。所以我们承认你是极乐世界的一员,你现在不能去。如果这一生要去,那你就得一切放下,万缘放下,一心专念。经上讲得非常好,往生的条件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八个字你做到你决定得生,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动摇。

  外境动摇这桩事情前面我们学过,「业病」。《摩诃止观》里头说得好,它说众生的病,病因有六种,我们要把这六种搞清楚。第一种四大不顺。四大是讲物质的身体,没照顾好。四大要调和,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,要符合它的标准,过多过少都会得病。第二个是饮食,饮食一定有节制,不能够贪食,看到好吃的东西多吃,不好吃的东西不吃,这个习惯不好。最重要要了解饮食它的营养,对我们的身体、五脏六腑,补充我们的能量、血气,以这个为标准。不能用舌头做标准,因为尝味就是舌头,我们吃东西不能光为它,不顾别的。舌头知道好吃,味道味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