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愈接近,這個好事!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科學不斷在進步,二、叁十年之後,佛教不是宗教,是什麼?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,被這些科學家肯定了。我們一定要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個東西用在生活上真得受用,真正體會到真實利益,誰不喜歡?它真能解決問題。今天社會疑難雜症,佛經裏頭統統有解決的理論、方法、經驗,大家不肯學習,天天去找解決的方法,找了幾十年都找不到。我們有緣參加聯合國這些活動,把大乘佛法、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大家,他們很歡喜,當然還是半信半疑,半信半疑也不錯,知道有這個東西。
我們去年得到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,這是一個聽衆,也是一個同修,他們找到的。寄給我,我一看這個書如獲至寶,不但中國有救,全世界有救了,立刻將這個書印一萬本。現在這一年多,不止一萬,十萬都不止了,很多地方印。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翻成外國文字,我們首先的對象送聯合國,他們天天在找世界和平的理論跟方法,這書上全有。我們可以把這個東西提供給他,有興趣的話,我們可以一起來研究討論如何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,永久和平。每一個人心裏所期望的,有感應,居然這些書能現前,這不可思議。
下面憬興法師說,「端守者,匡邪守正故」。匡是匡正,就是改正。把偏邪改正過來,這叫端守。「盡此一生,端守佛誨」,這你得有信心,你有大智慧、有大福德,你真正相信不疑,像孔老夫子學習的心態。夫子一生,對古聖先賢信而好古,他相信,一點懷疑沒有,他相信古人。古人的東西,不是好的東西傳不下來,誰給他傳?能傳下來的,都是他一生當中的精品,不善的全淘汰掉了,全是精品。在孔子那個時代往上再追溯二千五百年,也就是五千年前,那個時候文字沒發明,雖沒有文字,不能說沒有文化,那個時候文化是靠口傳的。我相信,古聖先賢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八德決定不止五千年,印度婆羅門教有一萬叁千年的曆史,相信中國不會輸過他們。五倫、五常、八德,我相信,一萬多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,真正是精品、是精華,純真無妄。五倫就二十個字,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,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能傳錯嗎?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,這簡單,它不麻煩,而且都能夠做到,家和萬事興,社會和諧、國家和諧、世界和諧。
五常是做人基本的道德概念,仁義禮智信五個字,會傳錯嗎?不會。要想做個人,一定把這五個字做到,這五個字是人的標准,人要沒有這五個字,人跟禽獸沒有兩樣。仁者愛人;義者循理,理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犯;禮是禮節,大家都要遵守,社會就有秩序,不會混亂;智是理智,不是感情用事,要用理智來判別;信是講信用,言而有信,不能欺騙人。中國老祖宗的五常就是佛門的五戒,仁,不殺生;義,不偷盜;禮,不淫欲;智,不飲酒;信,不妄語,跟佛家的根本戒完全相同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,立刻被中國人接受,爲什麼?根本是一樣。教學的方法,佛是戒定慧叁學,戒就是守規矩,定就是清淨平等心,覺就是智慧開了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定是開慧的樞紐,戒是得定的方法。十方叁世一切菩薩成佛,都走這條路,戒定慧。我們不走這條路,不會成就。這條路,叁世諸佛都走,我們找不到另外的新路。淨宗法門是捷徑,是直路不是彎路,但是這裏頭有戒、有定、有慧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就是戒、就是定、就是慧,戒定慧叁學一念完成,這無比殊勝。
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要「盡此一生,端守佛誨,終無懈怠」,就是『終身不怠』。『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』。憬興大師說,「聖通佛僧。善,世出世法,是無上寶,故敬之。此則叁寶也」。人要有智慧辨別善惡,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。儒家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是善,是性德;佛法裏面,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、十願,這是佛門善的標准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,這是真佛弟子,做一個真正佛的好學生。
今天佛法要興很難,我們這一代人責任特別重,我們是生在關鍵的時代,我們不能複興,佛教就滅亡,永遠不可能再複興。我們把它興起來,佛法就能繼續傳世,這是無量功德,在乎我們的認知,我們犧牲生命在所不惜,一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。從哪裏做起?從持戒做起,決定不能疏忽戒律、不能貪圖享受。世間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七情五欲要徹底放下,這個東西是有毒害的,要認識清楚,不要被外表的甜衣蒙蔽了,要曉得它裏面包藏的是要命的,碰不得的。經教是佛法的根本,佛陀在世,我們以佛爲師;佛不在世,經典是老師。經典當中,尤其是戒律,只有持戒的人能聽得懂經典,不持戒的人聽經聽不懂。爲什麼?持戒的人心清淨,有信心、有恭敬心、有慈悲心,他能聽得懂佛說的是些什麼,沒有誠敬聽不懂。印光大師常說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沒有誠敬,佛菩薩給你講,你也聽不懂。這跟世間學問完全不一樣。
那要問,今天到哪裏去找誠敬心的人?沒有真誠恭敬,老師不講,爲什麼?講了沒用處,你聽不進去,你不會落實,你還是依你自己妄想、念頭去生活,你不會依佛菩薩教誨,所以教等于白教。這是老師爲什麼不講的原因在此地,絕對不是老師不慈悲。老師因材施教,材是什麼?誠敬。有一分誠敬心的,老師就教一分;教兩分,那一分裝不進去,白教了。有十分誠敬心的人,老師教九分,還對不起他,爲什麼?他還可以裝一分,你沒教他。古時候老師,完全看學生能接受多少就教多少,不是自己願意不願意,看學生能接受多少,不能接受就到此爲止。所以,「仁愛慈悲,博濟衆民,故雲仁慈博愛,所謂博愛濟衆也」。仁慈博愛四個字是出在這個經文上,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經文。
『當求度世』者,「自度度他,自覺覺他,普令一切衆生永脫虛妄生死。拔斷生死衆惡之本者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也」。這兩句話重要!一生不能違背,要真正修戒定慧。戒定慧不必修多,只要修五戒十善,這是佛門的根本戒。五戒十善真做到,六和六度真正做到,這就是個出家人。無論出家、在家做到了,真正佛弟子;以這個基礎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那就是名符其實的彌陀弟子,不容易!真正做到,就像經上所說的,你有叁十六位護法神;五戒,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,一共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保護你,你在任何地方,鬼神都不得其便,不能害你,你所住在的地方,不會有大災難。爲什麼?持戒是真正有福報的人,中國古人常說,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能持五戒修十善,這是有福的人,再加上能夠修六和敬、修六波羅蜜,這還得了!這是菩薩。菩薩所在之處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。所以我們心要端正,沒有學佛之前,所造的這些惡業認真忏悔,後不再造;發大慈悲心幫助苦難衆生,仁慈博愛,是聖賢心、是菩薩心。這樣自度度他,要把這個當作是我們人生第一個目標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就爲這樁事情,可不能把目標搞錯了。我來幹什麼的?我來是念佛求生淨土的。求生淨土是真正永脫生死輪回,永遠拔除生死衆惡之本,圓滿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
「輪回六道,貪欲爲本」,這要記住,你爲什麼會輪回在六道裏頭?你的貪欲沒斷完,不幹淨。「生死苦海,智爲能度」,你沒有智慧,你起心動念都是煩惱習氣。這些我們真的,每天早晚課,早課的用意在哪裏?提醒自己這一天不犯過失;晚課用意是反省、是檢點,我這一天有沒有犯過失。如果有犯,要忏悔,後不再造;要沒有這些過失,都是善的,善,明天還要保持,永久保持下去。這是早晚課精神之所在處,不懂這個道理,早晚課是白做了。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與佛菩薩不相幹,完全是幫助自己、提醒自己,改過自新,勇猛精進,是這個意思。
戒定要看重、苦行要看重。苦行在菩薩法裏頭是大善;那別人供養你享受,那是大害,害你貪戀,引起你的貪欲。引起你的貪欲,就是把你固定在輪回裏頭,你永遠不能脫離。你說這個對你有好處,還是有害處?你得自己好好去想想。輪回六道,貪欲爲本,貪欲一生,智慧完全沒有了。智慧從清淨平等心生的,你有貪欲,清淨心沒有了,完全被染汙了。心被染汙了,貢高我慢生起來了,嫉妒障礙也生起來了,平等心失掉了,智慧沒有了。這個時候誰當家做主?煩惱習氣。自以爲是,別人勸告你,你聽不下去,你不能接受。這些事,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很多很多。表面上很謙虛、很客氣,向你請教,實際上這是客氣話,不是真的。如果你看到他有缺點,你想提醒他,說出來給他聽,他不但不知道悔改,他怨恨你。你是好意,結果變成冤仇。所以言語態度不能不小心謹慎,不要跟人結冤仇,冤仇宜解不宜結。各人因果各人承當,他能接受的,要說給他聽,不說對不起他;不能接受的,你就不必說,說他,變成冤仇。他喜歡聽好聽的話,不喜歡別人說他過失,這種人非常之多,我們要小心謹慎。
甚至于很多真正是好老師,在課堂裏頭不認真教學,爲什麼?是不是老師過失?不是的。老師看看教室裏的學生沒有一個是認真學習的,他要費力氣來講叫白講了;那換句話,幹脆就不講了。不講講什麼?講一些不痛不癢的,讓同學聽起來哈哈大笑,快快樂樂,這一堂課就打發掉了。這些事情,方東美老師告訴我的,六十一年前,所以我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,他不讓我去。我是真想學一點東西,他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裏,給我兩個小時,講一部哲學概論,我們一分錢學費沒有繳。這又是什麼?真想學的,真給你講,學校裏學生不想學,就不說了。
以後我親近李老師才懂得這些事情,李老師告訴我們,古人教學,因材施教。那學生不想學,老師還要去上課,那爲什麼?爲鍾點費,現在人講爲工資。他從事這個行業,家裏一家人要靠這個吃飯,那不能不去上課。那上課,學生的目的不好好真學,學生目的在文憑。所以一般講讀書,大概現在中學生是真的讀書,大學生不讀書了,等到畢業拿文憑。所以教授也很合作,考試的時候把題目都告訴你,每一個人分數都很好,文憑拿到了。每個人自己所需求的都得到了,皆大歡喜。老師認真教,他成績不好,他將來畢不了業,學位拿不到,他會恨你。所以老師學聰明了,考試把題目告訴你,你答的分數就很好。這樣的學風,底下一代能有人才出來嗎?這個決定不能怪老師。所以現在學生,對于科學技術他很認真,對于人文這些東西他不在意,他不想學這些東西。爲什麼?這些東西不能賺錢。今天學東西,學了馬上可以賺錢,急功好利,都想發財,能嗎?不可能。人有命運,命裏有時終須有,命裏無時莫強求,強求不到!
功名富貴都是命中注定的,不能求。但是聖賢君子,人人可以做得到,成佛、成菩薩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,這是你能夠求到的。名利富貴是求不到的,可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真正求,佛也會教你。佛教你,這是真理,純正的方法,教你從哪裏求?從布施。你想發財,你修財布施,布施愈多,你得的財富就愈多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要修這叁種布施,這叁種果報你都能得到。這些與功名富貴不相幹,但是你的生活可以改變,真正能享受到,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不是大富大貴,而是什麼?你不缺乏。每天叁餐飯能吃得飽,衣服可以穿得暖,住的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就得大自在,身心健康,你快樂無比。今天人講壓力,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個人沒有壓力,身沒有壓力,心也沒有壓力。我們也說,常常也說,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。這就太難得了!真不容易。一生完全自己做主,不受外面環境幹擾,你說這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?真正的福德,學佛、學聖賢可以得到。如果有機緣,確實可以做帝王師,爲什麼?你能教人。你有智慧,你有方法,你有經驗,你可以教人,教人是非常快樂的事情。這一生能夠脫離生死輪回,能夠脫離生死苦海,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到西方世界去作佛、作菩薩,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圓滿的目標,可以在這一生當中做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