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成,七年有大成。叁年,念佛的人得念佛叁昧,那就是小成;七年就開悟了,他就通了,一部經通了,一切經全通了。怎麼個修法?一定要按照戒定慧叁學。戒是什麼?是守規矩。今天講戒定慧,必須把戒定慧的根找出來,那個根是在小乘,小乘是什麼?十善業道。可是今天十善你修不成功,原因在哪裏?十善還要有很好的基礎,這個基礎你沒有,這個基礎是小乘。

  你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一生講經教學,他分四個階段,就跟辦學校一樣,他搞教育。先辦小學,他的小學不是六年,是十二年,講《阿含經》,這小學。十二年之後,辦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學,八年,你看這就二十年。二十年的基礎再辦大學,大學就是般若,給你講真的東西,這個裏頭就有現在所講的高等科學跟哲學,在《般若經》裏頭。《般若經》修學期間是二十二年,我們就曉得,世尊當年在世教學,般若是中心,是主要的課程。前面二十年是准備、預備的功夫,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,你才能夠學般若法門。二十二年之後,最後像辦研究班,法華、涅槃。《法華經》八年,這是研究班,《涅槃經》是佛的遺囑,一日一夜,最後一天講的。所以佛,你看他有等級的。我們的修學,我們今天占到的便宜是速成班、特別班,這個特別班就是淨土法門,這是個特別班。

  小乘經我們現在不學了,不是從現在起,唐朝中葉以後,祖師大德們就不提倡小乘。小乘經典我們翻譯得很完整,就是《大藏經》裏頭的《四阿含》,是小乘經。《四阿含》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小乘經,幾乎完全相同,巴利文的小乘經大概比我們只多五十部的樣子,叁千多部,五十部這就是差距很小了。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祖師不提倡小乘了,大乘怎麼修?用儒代替、用道代替,儒跟道是中國傳統學術。我們中國傳統的社會完全落實儒釋道,叁家東西統落實,所以它有底蘊,有非常好的修學環境。所以,祖師就提倡用儒、用道代替小乘。這個方法經過一千四百年,這一千四百年的實驗有效果。這一千四百年當中,大乘八個宗的祖師大德都有輝煌的成就,證明用儒、道代替小乘是可以的。今天我們用儒的《弟子規》,用道的《感應篇》,這用得最少最少,用它一點點的邊緣。但是這個東西是根,《弟子規》是儒的根,《感應篇》是道的根。

  我這次在馬來西亞,看到非洲一些孤兒,他們被一位法師,臺灣的法師收養,我聽說有叁千多人。法師教他們背《弟子規》、背《感應篇》、背《叁字經》,他們背給我聽,字正腔圓,我聽了很歡喜。這裏還有幾張照片,這是我跟他們見面的照片,旁邊這一位就是他們的法師,這是他們全體。背得好,背誦給我聽,小黑人非常可愛。這個在臺上表演,這是來看我,我們一起照的,這裏還有一張。我聽了很感動!我說這些非洲的小黑人,今天要都把他們訓練出來了,接受中國傳統文化,將來他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人,他們將來可以培養成最優秀的漢學家。做得到,不難!

  這些孤兒無依無靠,這法師就是他的父母,就是他的老師。我告訴他好好的教,前途無量,說不定有一天這些小黑人統治了全世界,爲人類造福。真正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沒有人了,他們在這個地方有這種環境,有這個好老師耐心去教他們。基礎紮穩,打基礎的時候叁年時間足夠了,文言文學好了。有這個基礎,他們就能夠,這些小孩年歲都很小,到他們十五、六歲的時候,他們就可以學習中國的《四庫全書》,學習《大藏經》。十年也不過二十幾歲,那就是專家學者了。我看了之後,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希望。文化是全人類的,哪個人學都好,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人學,中國傳統文化不至于斷絕。所以,我支持他們,叫他們好好的學。

  他們住在馬拉威,我想起來了,好像是二00六年的年底,我在馬來西亞跟他們總統見過一次面,在一起吃飯,他就坐在我身邊。我都很想找個機會,我們組個團到非洲去看看。非洲我認識的,他們駐聯合國的大使我認識不少,有將近二十位。這給我們中國年輕人一個很大的鼓勵,我們要真幹,我們不真幹將來輸給他們,這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這些小黑人千萬不要小看他們。所以是心作佛,小黑人的心也是佛,他現在真正要作佛,他行,不是不行。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

  「作善」,這善什麼是第一善?淺而言之「則爲身端心正」,「如」,這儒家講的,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」,這一類的。不合乎禮的不要看,不合乎禮的不聽,不合乎禮的不說,不合乎禮的我們不幹,這就好。這個世間,一切人事要以禮做標准,中國人學禮,有《儀禮》、有《禮記》。《弟子規》從哪裏來的?從古禮而來的,它的前身是朱熹朱夫子編了一個小書《童蒙須知》,就是教小朋友的,小朋友必須要知道的。《禮記》裏面第一篇「曲禮」,「曲禮」內容很豐富,有上下兩篇,後面有一篇「內則」,這都是紮根教育。清朝乾隆年間,有一個陳弘謀居士,他官做得也不小,做過兩廣總督。他編了一套書叫《五種遺規》,裏面第一部分「童蒙養正」,他搜集,搜集得很豐富,都是非常好的教材。紮根教育,這個東西重要!

  「深析之,則耳當自端」,舉這個例子,這個例子是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耳根圓通。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章,最後一位就是觀世音菩薩,這是說到深處。六根不緣外面的六境,回過頭來緣自性,耳緣聞性,眼回過頭來緣見性。這個要是會用的話,很快就能做到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成佛了。觀世音菩薩修這個方法成功的,叫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無上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菩薩證得了。「大士不逐聞塵,返聞自性,是爲端耳」,這個裏頭有真實智慧,沒有真實智慧做不到。「如是演申」,把它引申,「不逐色塵,返觀自性,是爲端目。如是六根,不逐六塵,朗照心源,方名端正,故爲第一也」。這是解釋『若曹作善,雲何第一』,這個第一說得圓滿,真的是第一。你看,六根在六塵,把它反過來就成無上道,六塵不障礙你,你在六塵上見到六性,見性、聞性、覺性、知性,這還得了嗎?這成佛了!

  下面說『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』,這一句經文,「亦同具上之淺深二義。淺言之,即身心離垢無染」。遠離色聲香味觸法,讓外面這些塵境不再染汙我們的真心,這叫做淨潔。「身之所行,口之所言,意之所思,悉是善也」。在念佛法門當中,祖師要求我們這樣做,從早到晚,講二六時中,就是從早到晚,心裏面想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善中之善,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尊他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所以是善中之善。要常念彌陀,心裏上真有阿彌陀佛,不要放別的東西。放別的東西就是染汙,把染汙統統清除,全部放下。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口念阿彌陀佛,身禮阿彌陀佛,你看身口意全落在阿彌陀佛上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看一切人全是阿彌陀佛,好!佛眼看衆生,衆生全是佛。你看,你清淨心生起來,平等心生起來。這種殊勝的利益,大乘之外決定找不到。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一切衆生我都要尊敬,自己不吃虧,爲什麼?自己成佛了,不是成佛做不到。

  我們今天看一切人是什麼?看一切人都起是非人我,都看別人的錯處,別人好的地方沒看到,別人造的罪業、幹的不善全都收進來。這怎麼?把你自己良心做爲別人罪惡的垃圾桶,你統統裝進裏頭去了。還自以爲很聰明,還自以爲很得意,其實你大錯了!你搜集那麼多垃圾,搜集那麼多罪惡,那個罪惡都變成你自己的,你說你冤不冤枉?這就叫愚癡。聰明人不會幹這種傻事情,聰明人頂多搜集別人善的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老師教他去到十方世界去參訪、去考察、去學習,他是專收善的,不收惡的。四十八願不是憑空想出來的,是他在十方諸佛刹土考察、搜集的結果,沒有一樣不善,根據這個建立極樂世界。所以極樂世界成就了,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這麼來的,到處去集善,絕不去集惡。我們現在這個社會,許許多多人專門搜集衆惡,善沒有一條。甚至于學佛,學佛還搜集衆惡,你說怎麼得了?他學到哪裏去?統統學到叁途裏頭去了。極樂世界純淨純善,這個道理要懂,所以它叫淨土,不能有一絲毫惡念。

  我們碰到了別人毀謗我們,侮辱我、陷害我、障礙我,甚至于要殺我,我們怎麼對待他?我看他是菩薩,他消我的業障,我對他感恩,沒有絲毫怨恨,我提升,他也提升了。他爲什麼會提升?他碰到真正修行人。這是佛教我們的,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,作忍辱仙人,這個故事《涅槃經》裏頭很詳細。遇到一個暴君、惡王,看見菩薩給這些宮女講經說法,他很生氣,把這個菩薩殺掉了,淩遲處死。他問這菩薩:你修什麼?他說我修忍辱。好,看你能不能忍!淩遲處死,用刀割肉,一片一片的割,把他割死。到最後斷氣的時候,問他,你能不能忍?能忍,不但沒有怨恨,我將來作佛我第一個度你。菩薩說話算話,這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,歌利王,害他的那個人,就是憍陳如尊者。確實,學生當中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的,憍陳如,就是當年的歌利王。釋迦牟尼佛現身教導我們,我們要學習,這個本事不能沒有。

  人生在世,一生沒有對頭、沒有冤家、沒有怨恨的人,你說你多快樂。對我好的人我要報恩,對我不好的人我也報恩,爲什麼?他成就我忍辱波羅蜜,他把我的境界向上提升。他不承認是我的恩人,我自己看他是我的恩人,報恩不報怨,這是大乘佛法。如果還記仇、還有怨恨,你又要去搞六道輪回了,六道輪回裏頭才有冤冤相報,極樂世界沒有冤冤相報。我們鎖定目標,這一生決定到極樂世界,絕不再搞六道輪回,不幹了,你喜歡幹你去搞,我不搞了。所以,菩薩這些六度講得多好、講得多清楚,我們每一條都要認真去落實,落實在工作。布施就是爲別人服務,沒有條件的,無條件的爲大家服務。把這個事情看作是自己的本分,我應該要做的,就同佛菩薩無條件爲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