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我們現在讀這些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九種版本,夏蓮居老居士都贊歎,並不是說他這會集本出來,其他的不要了,不是。這個本子便于讀誦,讀這個本子,你再看其他的本子,其余八種本子,現在連這個總共九種本子。五種原譯本,王龍舒的會集本、魏默深的會集本,跟夏蓮居這叁種會集本,還有一種,彭際清居士的節校本,所以總共九種本子。我印過,我把九種本子印成一冊,便利大家去考證。王龍舒的本子,《龍藏》編進去了。《藏經》收進去的,那都是當代的大德、帝王肯定的、承認的,不是隨便可以入藏的,經過嚴格的審查。你們今天提出這個不能,那換句話說,你們的智慧、道行超過古大德之上,古大德沒有發現,被你們發現了。
再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會集成就的,這個你不能反對,這經本上都有。極樂世界怎麼來的?只是彌陀一念悲心,看到諸佛刹土六道衆生太可憐、太苦了,他大慈大悲想怎樣幫助六道苦難衆生,找出一個修行的方法,讓他們能夠快速的成佛,這了不起!他向他老師請教,世間自在王如來。老師沒有詳細說明,老師只是教他,你去參訪,到十方諸佛刹土裏面去考察、去學習,諸佛刹土裏面好的你把它記下來,都要,你覺得不好的你都不要。所以四十八願是他考察一切諸佛刹土之後的總結,四十八願是總結,你要搞清楚,極樂世界就是依四十八願成就的。所以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刹土,是什麼?一切刹土裏面好的長處全在它那裏,缺點沒有,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會集的。大智慧人、大德能的人他搞會集。
今天世界這麼亂,如何幫助這個世界恢複安定和平,那除會集之外,找不到第二條路。我是從佛經裏頭學來的,從孔老夫子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這個信息裏頭得來的。今天我們要會集全世界每一個族群祖宗留下來的智慧,要會集所有宗教的經典,不能用一個,用一個人家不服。所有宗教裏面好的東西節錄下來,編成一部經書,這部經書什麼宗教都有,什麼族群祖先留下來的真實智慧統統都有,大家服了。我編了一本書,希望帶頭,不是以我的做標准,我是個開端,做個樣子,希望別人比我做得更好,世界宗教是一家。這裏面是十個宗教,十個宗教經典裏面好東西節錄出來,編成這一部書,這是個會集本,十個宗教的會集本。我們的目的沒有別的,希望世界恢複安定和平,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。至于你個人希望更進一步的提升,那是你個人的事情,你用你自己的宗教經典,可以,可以達到;你參考別人宗教裏面一些很好的東西,也能幫助你達到。能夠與一切族群文化不排斥,所有宗教不排斥,宗教就和諧、和平。宗教和平,對于世界和平會産生很大的影響,因爲這個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仰宗教的人還是要多一些。所以高等的文化、高等的智慧是和諧的,沒有對立的,決定沒有敵對。
大乘佛法裏頭沒有魔,小乘裏頭有,大乘怎麼?魔也有佛性,魔也是衆生,魔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魔也是佛。一切衆生,沒有說魔除外,沒有,沒有這個話,你找不到的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所以我們稱魔王波旬稱菩薩,波旬菩薩,我們請他護持正法。爲什麼?他有佛性,他本來是佛。佛爲什麼變成魔?情執太重,情執不是自性有的,習性裏的東西,不是本性。波旬,諸位知道,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、天王。你真修行,他佩服你,他護持你;你搞假的,他瞧不起你,你不是真的,他給你許多障礙,真修,他真護持你。所以心念比什麼都重要,希望大家心裏頭只有善念沒有惡念,只有和諧沒有災難。學佛的人、修淨土的人念念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決定沒有雜念,你一定身心健康,你一定見到阿彌陀佛。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講得非常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這個見佛就是見阿彌陀佛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更就本宗,第一之善」,本宗,我們修淨土,淨土宗是我們的本宗。本宗裏頭第一之善,說什麼?實實在在講就是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法門,這是第一善,知道的人很少。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也。一聲佛號,六根俱攝。即六根自端也」。用什麼方法?就是一句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,行,不念南無,念阿彌陀佛也行。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執持名號,名號就四個字,南無是皈依的意思,是禮敬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。蓮池大師當年在世,我記得好像是《竹窗隨筆》裏頭講的,有人問他,你老人家勸人念佛,教人怎麼念法?蓮池大師說,我教別人念六個字,南無阿彌陀佛。人家問他,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?他說我自己念四個字,阿彌陀佛。別人問他,爲什麼?他說別人念佛未必真想往生,加上南無是恭敬,是皈依、皈命,加上這個好。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,那個什麼皈依、恭敬不要了,就四個字,直截了當。佛在《彌陀經》上說過,執持名號,名號就四個字,我依教奉行。四個字比六個字簡單,功夫更得力,愈簡單愈得力,愈麻煩就愈分心。
所以古人說,「念經不如念咒」,咒短經長,「念咒不如念佛」,佛號只有四個字,什麼咒都比這個佛號多,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一句佛號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統統包括在其中,一字不漏;而且包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量劫中所說的一切經教,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。這個佛號功德多大,這個名號功德是第一善,世出世間無與倫比,沒有一樣東西能跟它比的。你想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要怎麼樣做?就念這一句佛號,你就成功了。你說做布施行善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菩薩爲人說四句偈的功德,比不上。爲什麼?菩薩爲衆生說四句偈,衆生開悟了;大千世界七寶去供養他,開悟不了,開悟不了還要搞六道輪回,錯了。這個道理要明了,不能搞錯,我們得好好想想。
所以你真正曉得,這一句佛號這麼大的福報、這麼大的功德,你能不念嗎?你還會打妄想嗎?二六時中分秒必爭。爭什麼?我多念這一句佛號,這是多大的善根、多大的福德。你把這一秒鍾的時間去想別的東西,全錯了。沒有比這個福報更大的,這個裏頭充滿了究竟圓滿的智慧、福德、相好,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。所以一聲佛號,六根俱攝,眼耳鼻舌身意全照顧到了。古人告訴我們,五戒全破了,你所感得的,裏面五髒全有病,外面眼耳鼻舌身都不正常,這是什麼?惡的感應,惡的念頭對應到我們的身體。那如果我們把這個惡念放下,換成阿彌陀佛,我們裏頭的五髒,外面的五根,眼耳鼻舌身,就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健康,就像阿彌陀佛那麼樣的莊嚴,光明無量,壽命無量。只要你真念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你就成功了。所以六根俱攝,六根自端。
「又靈峰大師」,蕅益大師,說的這兩句話,「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」。我現在心很亂,妄念很多,沒辦法,怎樣恢複清淨平等?就用念佛的方法。有人說,我不念好像沒事,愈念愈亂。這你不要害怕,爲什麼愈念愈亂?念,發現你的念頭雜念多,發現了,妄想多,不念,你沒發現,不是念就有、不念就沒有,念才發現。發現不要害怕,繼續念下去,時間念久了,這個雜念、妄念自然就少了,這就是你念佛的功夫慢慢就成就了。你要害怕,不敢念了,錯了,那你就真錯了,一錯到底。雜念、妄念是搞什麼?是搞六道輪回的。一句佛號的念頭是往生極樂世界的。現在擺在你面前,由你自己選擇,果然能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;如果二六時中還是有這麼多的雜念、還是有這麼多妄想,你就要知道,你決定在六道輪回,你出不去。現在問題都在面前,都由自己選擇,我自己是選擇繼續搞輪回,還是選擇趕快到極樂世界。
真正到極樂世界,什麼都不要想,我們的整個身心付托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替我做主。我什麼時候該去,佛在我面前一現身,我就知道,我的時間到了,該走了,在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,說走就走了。有一絲毫留戀,佛不來接引你。爲什麼?你還有牽挂、你還有累贅,有這些東西,這叫業力,佛沒有辦法帶你走。經教裏頭佛說得很清楚,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,這是講力量相等的。我們的心要跟佛結合,就出去了,我們要跟衆生結合就去不了。心、佛、衆生,你跟哪個結合?一定要跟佛,不能跟其他的。所以身心世界統統放下,真正知道整個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說得非常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些沒有別的,都是勸我們放下。這一切放下了,這一句佛號就定了,功夫就得力了,這決定得生。
蕅益大師這個話說得好,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「心既是佛,六根自然悉皆是佛」。所以我們要相信,淨宗的理論就是《觀經》上講的八個字,「是心是佛」,這是你本來是佛,現在念佛,「是心作佛」。我本來是佛,現在我要作佛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這給我們帶來圓滿的自信心。「故雲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。自端者,一聲佛號,六根自然端正」。別想怎麼個端正法,一句佛號自然端正了。「自然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。善者,是心是佛」,這是真善、本善。念佛的心與本善相應,這真善。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全在這一句佛號,裏頭沒有夾雜、沒有妄念、沒有懷疑,圓滿的相應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棄欲止惡」,非常重要。
【勿隨嗜欲。不犯諸惡。】
這一品的末後「重複勸勉」,佛慈悲,一而再,再而叁,叁而四,勸導我們,「應棄欲止惡,安和專誠」。我們這些年來提倡的誠敬謙和,這四德,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,待人接物,要真誠、要恭敬、要謙虛、要和睦。我們把這四個字做到,這是標准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處事待人接物沒有虛僞、沒有欺騙、沒有貢高我慢,謙虛恭敬、和睦相處。這個睦是親愛的意思,比和諧更好。『嗜』是嗜好,「愛好與貪求」。『欲』是欲望,「《大乘義章七》曰:染愛塵境,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