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重,帶來火災,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這都是火災,脾氣大感來的,愚癡帶來是風災,傲慢帶來地震,懷疑帶來是山崩地陷。如果我們心理很健康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傲慢、不懷疑,這個大地這些災難全沒有。今天科學家提出來叫以心控物。地球上災難這麼多,馬雅的預言很可怕,科學家告訴我們,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,如果都覺悟了,都能夠棄惡揚善。惡,佛法講十惡,十善的反面是十惡,把十惡放棄,把十善張揚出來,大家都修十善,佛門裏講斷惡修善,斷十惡,修十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而且會把地球帶向更好的走向。話說得有道理,跟佛經講的完全相同。
那我們今天曉得,世出世間第一個善念是什麼?就是阿彌陀佛,沒有比這個念更善了。爲什麼?這一念能恢複我們的佛性。淨業叁福最後一條,剛才我們念過,深信因果。那個因果是什麼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你念阿彌陀佛,你就成佛。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這還得了嗎?沒有比這個更善了。爲什麼不幹?爲什麼要胡思亂想?你還有什麼東西比這更重要的?沒有了,沒有就該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這是隨緣,在日常生活當中,隨緣去做,幫助你提升品位。
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以念阿彌陀佛爲第一,這個沒有人知道,知道的人很少很少。有些人知道,他不相信,他不幹;有些人知道,雖然不清楚,他肯幹,那些人都不得了。這是早年李老師告訴我的,他教我,決定不能看輕那些念佛的阿公阿婆。你看到他好像很愚癡,他什麼都不知道,一天到晚拿個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你跟他說再多的話,他也是一句阿彌陀佛,也不知道你給他講的他聽見沒有聽見、聽懂沒有聽懂,他都對你笑咪咪的,給你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李老師說,這種人不得了。爲什麼?他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是上上品往生。什麼道理?他心裏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雜念,心裏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所以他那一種人念佛往生是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往生。這種人叫暗合道妙,雖然他什麼都不懂,他也不想懂,他這種做法,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精華都在那個一念之中,他得到了,得到這個就行了,得到的是大圓滿,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。
我想有許多人都能夠記得,谛閑老和尚他的一個徒弟,鍋漏匠往生,鍋漏匠就屬于這種人。這種人具足叁個條件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就成佛了。鍋漏匠不認識字,一天經沒有聽過,沒有參加過共修,念佛堂裏他從來沒去過,出家,什麼也不會。四十多歲,窮途潦倒,苦不堪言,出家。谛閑法師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告訴他,你就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念,將來准有好處。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,他就接受、就念,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時間不長,叁年。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住在鄉下,到城裏給老和尚報信,要走路去,走過去回來叁天,鍋漏匠就站叁天。站著往生的,我們聽說過,很多,往生之後站叁天的,大概只有他一個,沒聽說有第二個人。谛閑老和尚見到了,幫他辦後事,對他的稱贊,說天下,那天下就是全中國,天下弘宗,弘揚禅宗的,演教,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比不上你。誰有本事站著往生,往生後還站叁天,誰有這個本事?天下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,真成功了。那是名實相應的大成就者,密宗裏面說的大成就者,真成就了。鍋漏匠能做到,說明人人都能做到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,你肯不肯放下。
鍋漏匠有個最大的好處,就是他是窮苦人出身,一天叁餐飯都吃不飽的,他什麼都沒有,大概除了一身衣服,一件換洗衣服之外,他什麼都沒有。所以他什麼都不想,天天想阿彌陀佛,一絲毫累贅都沒有。什麼都不會,什麼都不懂,人家都瞧不起他,沒有人理他,他真的變成孤家寡人。但是這樣好,沒有外緣幹擾,讓他好專心念佛,他就成就了。所以這個是德本。我們要記住,淨業叁福是佛門,不僅僅是淨宗,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不能夠違背。世尊末後這句話重要,叁世諸佛淨業正因,你違背這個,就是違背了根本。我們得從這裏建立,持戒、念佛,萬緣放下,一心專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,完全正確。
德本第二個講法,這淨宗,「二者彌陀選擇本願,攝成果德之六字洪名」,這就是講南無阿彌陀佛。南無阿彌陀佛,「具足萬德,爲衆德之本,故曰德本」。沒人知道,一般人都把念佛小看了。李老師自己發願要學這些念佛的阿公阿婆,學了幾十年學不像,真難!我也想學,也學不像,我知道那個好,學不像,可見得不是人能夠學得來的。那是什麼?無量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,在這一生當中發現了。
彌陀選擇本願,這個選擇就是四十八願,所以你一定要知道,極樂世界是會集的,不是阿彌陀佛想象的。阿彌陀佛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,希望自己能夠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刹土裏面的六道衆生,有一個很方便修行的方法,幫助他們一生成佛,這是阿彌陀佛的初衷。他在沒成佛之前,在因地,法藏比丘,他的法名叫法藏,出家了,有這麼一個大願。他向他的老師請教,老師沒有說別的話,叫他去參訪十方諸佛刹土,就像文殊菩薩打發善財一樣,叫他出去參學,極樂世界這麼來的。他參學用五劫這麼長的時間,把十方一切諸佛刹土統統都訪問過了。佛家講參學,現在人講考察,去參觀、去考察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這就是選擇。所以四十八願是他五劫參觀學習的總結,總結出這四十八樁事情,就是四十八願。
四十八願不是自己想來的,不是的,願願都有根據,這是真實智慧,所以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的成就。所以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,諸佛刹土裏好的它都有,不好的它全沒有。你說六道,極樂世界有,但是它只有兩道,只有人天兩道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沒有,修羅、羅刹也沒有。他認爲不善的他不要,好的都有,這個就是選擇,非常合乎邏輯。所以極樂世界本身就是會集的,一切諸佛美好之大成,這是提供給十方世界六道衆生修學的一個場所,難得!那修學的方法?也要搞一個很方便、很簡單的,大家都能接受,而且都能成功的,那就是接下來講的四十八願,攝成果德的六字洪名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裏面是什麼?裏面就是四十八願。那四十八願是什麼?四十八願是一切諸佛成就美好的精華,全在這一句名號之中。我們可以說八萬四千行門在這個名號中,叁千威儀也在名號中,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的善法就是這一句名號,沒人知道。誰講清楚?《無量壽經》講清楚了。
特別是這一部經,難得黃念祖老居士用六年的時間,搜集這麼多的資料,一共是一百九十叁種,來注解四十八願,來注解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夏老、黃老真正是佛菩薩再來,救苦救難,真正的大德。我們能依教奉行,能老實念佛,決定有成就,希望這一生不能再錯了。遇到這樣的法門,這個經,老一代的沒見過,大量流通時間並不長,也不過最近二十年。我跟黃念老認識的時候,在海外講這個本子只有我一個,在國內也只有他一個,老一輩有幾個,走了。經過這麼多年的提倡,這個本子過去我講過十遍,從前年清明,我把《華嚴經》暫停,發心詳細講這個注解,講念老的注解,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,認真的來學習這部注解,認識極樂世界、認識娑婆世界,我們心裏頭就有數,就有個底子,知道怎麼選擇。希望這一生不再白過,真正成就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。
「六字洪名,具足萬德,爲衆德之本」,這幾句話重要,這是學習本宗講德本的講法。「植者,種植也,即培養也」。廣植德本。我們希望學這個本子的人愈多愈好,講這個本子的人愈多愈好。現在講經應當利用遠程教學擴大效果,用網路衛星成本低,衛星電視成本高,用網路就便宜很多,全世界都能收看。而且現在網路衛星的效果差不多跟衛星電視相等,利用這個好。
『道禁』,望西法師說:「爲佛道故,製禁諸惡,謂之道禁。故勿犯道禁,即六度中之戒度也」。道是成佛之道,凡是與成佛之道有障礙的,世尊都把它禁止。我們前面所讀的這幾品全是,特別是第叁十六品,給我們講的內容就是五戒十善。五戒跟十善融在一起,表面看是講五戒,殺盜淫妄酒,可是酒裏面那個內容,包括了意業貪瞋癡,所以十善具足。妄語裏面給我們講兩舌、惡口、绮語,酒戒裏面給我們講,因酒而引起的貪瞋癡。所以經文的內容具足十善,講得非常之好,五戒十善決定要遵守,決定不能夠違犯。
『忍辱精進』,這四個字非常重要,不能忍不會成就,中國古人常說,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成佛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,那你要有第一等的忍耐,像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說的。他老人家在因地修行,沒成佛之前修菩薩道,菩薩道裏面修忍辱波羅蜜,所以當時大家稱他爲忍辱仙人。《金剛經》上有引用這個公案,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割截身體,這個故事詳細的在《涅槃經》,諸位在《涅槃經》上可以看見,《法苑珠林》、《經律異相》裏面都有,這個是忍辱波羅蜜的圓滿。
歌利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暴君,是個不講理的人。遇到忍辱仙人,忍辱仙人給他的一些宮女在講經,他看到了非常不滿意,你是個修行人,你怎麼調戲婦女?問他修什麼?他修忍辱。好,忍辱,我來試試看。用刀刺他,能不能忍?能忍。把他整個身體一塊一塊的肉割下來,這樣叫他死,淩遲處死,一片一片割下來,真能忍。割到最後都快死了,問他能不能忍。他說能忍,沒有瞋恨心、沒有怨恨心,而且告訴歌利王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釋迦佛成佛了,第一個得度證阿羅漢果的,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就是當年的歌利王,佛說話算話。忍辱仙人看這樁事情是好事,不是壞事,歌利王來考試,你忍是真的是假的,果然是真的。所以菩薩忍辱這個功德,幫助他提前成佛。原本在一千佛,賢劫千佛,釋迦是第五尊,彌勒是第四尊,應當彌勒先成佛,釋迦在後。就是因爲忍辱波羅蜜的圓滿,釋迦牟尼佛提前,變成第四尊佛,彌勒變成後補佛,他第五尊。
忍辱重要,什麼都要能忍。我們受一點冤枉,別人毀謗、侮辱、障礙、陷害,跟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差很遠。釋迦牟尼佛都能夠忍歌利王,我們遇到這一點小事,怎麼不能忍?那不能忍,你到底學的是什麼?你修的是什麼?你就完全錯了,要禁得起考驗。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遇到一切人事物,全都是在考驗我們,六根接觸這個境界,起不起貪心?如果起貪心,你錯了,你功夫沒有了。逆境裏面,遇到人毀謗你,指著鼻子罵你,你怎麼樣?你馬上無明火就發出去了,這也就完了。一天到晚,從早到晚,在境界當中修清淨心,順境沒有貪戀,逆境沒有瞋恚,念念心中只生智慧,不生煩惱,這就對了,這就真修行。如果還有煩惱習氣,我們就錯了,要認真去忏悔,改過自新。換句話說,在你面前表演的這些人,全是菩薩、全是善知識,要感恩、要恭敬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我們細讀《六祖壇經》,你才發現六祖是真修行人,真的,順境裏頭不起貪戀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逆境裏頭,他的逆境多,他沒有背景,窮人家裏出身,父親早死,母子相依爲命,苦不堪言。自己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砍柴、賣柴爲生,樵夫。現在這個行業沒有了,抗戰時候還有,有賣柴的、有賣水的。抗戰時候,城裏面沒有自來水,水一定要靠人挑。有人專門做這個行業,每一天在外面河邊上挑水,挑到城裏來賣,這些人生活非常苦、非常可憐。所以惠能大師貧賤出身,雖然二十四歲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沒有人服氣,都說五祖糊塗,怎麼會把衣缽傳給他?大家去找他,要把衣缽奪回來,甚至于想把他害死。
他在獵人隊裏頭躲藏了十五年,十五年之後,這個事情被大家淡忘了,也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,是死是活沒有人知道。十五年之後,他看到這些障礙沒有了,他才出來,被印宗法師發現。印宗是個了不起的人,沒有嫉妒心,聽說他是第六代祖,對他非常禮敬,請他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。惠能把衣缽展開。印宗很慈悲,給他剃度。所以六祖出家,剃度師是印宗。印宗給他剃度之後,回過頭來拜他爲師,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的法子。他們兩個是這個關系,互爲師徒。印宗在南方是很有名望的大法師,這轉過頭來拜他爲師,水漲船高,六祖的身分地位立刻就提升了,印宗的功德不可思議。六祖一生度了四十叁個人,都開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印宗是其中之一,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們如果不知道這些戒律儀規,最低限度的,《沙彌律儀》、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要做到。二十四門威儀,就像儒家的《弟子規》一樣,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規則。六波羅蜜裏頭的戒,持戒,內容包括這些東西。
「忍辱者,忍度」。布施、持戒是修德,行善積德,如果沒有忍辱,功德全都破壞掉了,有福德,沒有功德。能忍辱,福德就變成功德;不能忍辱,功德就變成福德。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,梁武帝是曆史上著名的大護法,以國王的身分,在他境內造的寺院四百八十所,護持出家人十幾萬人,所以他很自豪。達摩到中國來,兩個人見面,他就非常誇耀,問達摩祖師,我做的這些事情,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告訴他,並無功德。他就很生氣,立刻下令送客。送客就請他出去,問都不問就送客了。這是什麼?一句話沖動。梁武帝後來後悔,但是面子下不去,不好意思再請他。這是什麼?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,沒有功德。如果梁武帝能夠謙虛、能夠恭敬、能夠忍辱,他修的是功德。這不能忍,不能忍就不能精進。忍辱是精進的前方便,也是禅定的前方便,不能忍,怎麼能得定?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六波羅蜜,對于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。布施是修功德,忍辱是保持功德,不讓功德變成福德,功德變成福德,就變質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