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八叁集) 2012/8/2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8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七十九頁,我們從經文讀起:
【汝等廣植德本。勿犯道禁。忍辱精進。慈心專一。齋戒清淨。一日一夜。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。】
這是世尊教我們斷惡修善,要『廣植德本』,要『忍辱精進,慈心專一』。我們看念老注解,「廣植德本者,據《會疏》,德本有二義:一者六度爲一切功德之本,故曰德本」。「二者彌陀選擇本願」,本願就是四十八願,選擇就是彌陀在因地,那個時候的名號叫法藏比丘,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叫他去參訪,現在所說的觀光、考察、調研。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優點你可以選擇,一切不善不取它,一切善美的你把它取出來,這就是四十八願的由來。四十八願不是憑空發的,不是法藏比丘去想出來的,也不是世間自在王佛教他的,不是,都不是。是他五劫參學、考察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真善美慧,總結的成果,就是四十八願。所以是選擇本願。「攝成果德之六字洪名」,這一句就更不得了。四十八願是總結五劫的時間參訪一切諸佛刹土,裏面的優點統統采納,建立西方極樂世界。給十方刹土六道衆生做爲一個修學、成佛的道場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基地,建立這麼一個好的地方。同時還有好的修學方法,有好的環境,修學環境,沒有好方法,那也是缺陷。所以,他有最好的方法,這個方法就是將果德攝成六字洪名。這是求往生極樂世界,一生圓滿成佛的絕妙方法,容易簡單,就在這一句佛號,六字洪名。「具足萬德,爲衆德之本,故曰德本」。這個德本就是阿彌陀佛,這個德本就是極樂世界。
所以,我們常常憶念極樂世界,常念這一句佛號,這就是「廣植德本」。這個德本比前面的意思還要精深博大,不但包括了六波羅蜜,而且還包括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大乘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小乘的叁千威儀,統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。所以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。修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這一句佛號,爲什麼不念它?沒有念它、會疏忽它,這就是對這樁事情了解得不夠透徹,知道得不深刻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時間都浪費掉了、都空過了。真正知道這樁事情,徹底了解這樁事情的人,那個人是分秒必爭,一分一秒他都不空過。什麼叫不空過?念阿彌陀佛就不空過,不念阿彌陀佛你就空過了。這個理跟事都得要很清楚、很明了。
我們努力在廣植,植是種植,要種德本,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。人真信、真願意往生,一天到晚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間斷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這是大事因緣,《法華經》上講,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,什麼是大事?第一大事就是勸人真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真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發願求往生,一心專念名號,這個人就決定得生,這是大事因緣。植,種植,培養的意思。我們要念念種植,心心培養,讓心裏頭沒有雜念,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,你就圓滿成就了。真正做到的,那就像密宗所說的,這是大成就者。
早年,我在四十歲的時代,親近李老師,老師常常提醒我們,告訴我們世間有大修行者,我們往往瞧不起他,沒有把他放在眼裏。這些大修行者是什麼人?一般人說的阿公阿婆,這些老太婆。她什麼都不懂,什麼都不會,甚至于很多根本不認識字,也沒有聽過經,可是她們有善根。他只知道有極樂世界,真想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他真念佛,一天到晚口裏頭不停,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一串念珠從早念到晚。無論見什麼人,你看他非常慈悲,非常喜悅,笑臉迎人,口裏頭就一句佛號。你無論跟他講什麼話,他就一句話回答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也不知道他聽懂沒聽懂,也不知道他回答你什麼意思,他沒有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非常可愛。這種人是什麼人?這種人叫真念佛人,這種人是真正的彌陀弟子。他往生極樂世界,不要小看他,他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,決定是上輩往生。
這就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,這種人暗合道妙,他雖然什麼都不懂,他全合了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不就是說的大事因緣嗎?他大事因緣做到了,他落實了,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。但是這種念佛人都沒有人瞧得起他,很多人見到這個還討厭他,招呼都不打。但是他對你一定很恭敬,一定對你笑咪咪的,念阿彌陀佛。李老師那個時候常常提醒我們,看到這種人要尊敬、要禮拜,那是了不起的大德,那是真正在做榜樣。「廣植德本,勿犯道禁,忍辱精進,慈心專一,齋戒清淨」,他全做到了,沒有一句他沒做到。這些人在世間表演一日一夜,就超過他在無量壽國行善百歲,這什麼原因,底下會說到。
「道禁」,就是戒律,「望西雲:爲佛道故,製禁諸惡,謂之道禁。故勿犯道禁,即六度中之戒度也」,持戒波羅蜜。爲佛道,爲了我們這一生要想成佛,我們所走的這條路是成佛之道。成佛之道,這裏頭有許多障礙,必須要認識。所以佛給我們製定很多戒條,這些戒條都是菩提大道的障礙,你認識它,你別去惹它,你就順利通過了。這些戒條裏面的根本戒就是五戒十善,五戒十善是一切戒律的大根大本。十善裏面講身口意,五戒裏頭也是講身口意。前面第叁十六品,我們學過的,「濁世惡苦第叁十五」、「重重誨勉第叁十六」,這兩品講得很詳細,經文上是說的五戒。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注解分析得很清楚,五戒裏面的飲酒戒,裏面的內容包括了意業的貪瞋癡。所以這部經上講的五戒是圓滿的十善,因爲酒醉犯貪瞋癡。所以,我們選擇叁十二到叁十七品這段經文,做爲我們的晚課必須讀誦的經典,這有道理,每天提醒我們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廣植德本。廣植德本,專念阿彌陀佛,就是廣植德本,這一點認識的人不多,認識真幹的人很少。這是什麼原因?章嘉大師說的,只要沒有落實,你對于經文這句話就沒有透徹理解;如果透徹理解,哪有不幹的道理!
要知道人的壽命很短,縱然活到一百歲,也是一彈指之間,所以每分鍾、每秒鍾都非常非常可貴。應該把時間拿來幹什麼?念佛,不要有任何的念頭,任何的念頭都是妄想、都是雜念。念度衆生也錯了,也是個雜念,爲什麼?度衆生是個緣分,有緣一定要做,沒有緣不要去攀緣。爲什麼不去攀緣?我們自己沒有成就。什麼時候可以攀緣?我們到極樂世界成就之後,可以製造機會、創造機會。現在自己還沒有成就,自己沒有成就,把度自己擺在第一位,這是正確的;自己已經有成就了,是把度衆生擺在第一位。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薩,都是把度衆生擺在第一位。爲什麼?因爲他們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同居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不是普通人。在極樂世界,同居土、方便土沒有真正得到,但是得到老師的加持。老師的威德、老師的光環,今天講老師的磁場,你就跟明心見性的菩薩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平等,所以你可以廣度衆生,沒有妨礙。這就是一切法門,我們爲什麼要選擇念佛法門,一切諸佛刹土我們爲什麼要選擇極樂世界,道理就在此地。什麼都是假的,什麼都是空的,佛號是真的,極樂世界是真的,我們要求真的,要把假的放下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所以,心量要擴大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量大福大。世出世間誰的福報最大?佛最大,爲什麼?佛的心量大。我們要發佛的心量,要什麼都能包容,福就大了,福大智慧就大。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福至心靈」,福報現前,人忽然聰明了,有智慧了,這就是福跟慧有連帶的關系。智慧大了福報也大,福報大了,智慧也現前。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的人,福報最大,智慧最大,得肯念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我念幾個小時?黃念祖老居士往生前給我們做榜樣,給我們表演,這是他告訴我的,往生前六個月,每天念阿彌陀佛十四萬聲。他是追頂念佛,念四個字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接著念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,他往生了。這叫什麼?分秒必爭,絕不含糊,往生的時候,瑞相、境界都稀有。
「忍辱者,忍度」,非常重要,修淨土,求往生,什麼都能忍。世間人爲什麼不能忍?他沒放下。真正肯放下,忍辱就圓滿了。不肯放下就是不能忍,爲什麼不能忍?沒看破,以爲這個世間法是真的,放不下。如果知道萬法皆空,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真話,這不是假話,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。所以,放不下的時候是沒看破,真看破了沒有不會放下的,放得愈多你愈自在。統統放下了,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,那就是方老師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不犯道禁,世間法裏面,《梵網菩薩戒經》教導我們兩條重戒,過去李老師常說的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「不做國賊,不謗國主」,這個重要。如果要犯了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決定要遵守。另外兩句是《優婆塞戒經》,在家居士受的菩薩戒經,「不漏國稅,不犯國製」,國製是國家的法律,決定不能夠違犯。這是佛弟子必須要遵守的基本的大戒。個人修身、積德,那就是不犯十惡,勤修十善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。淨宗是普賢法門,我們這第二品品題「德遵普賢」,所以知道淨土是普賢法門。淨宗的修行人都是普賢菩薩,那得要落實普賢十願。
所以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在行門就定了五科,五個科目,很簡單,都能記得住,記不住沒有用。能記住,時時刻刻提醒、觀照,不可以違犯。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叁福,叁福裏面就包括儒釋道的叁個根。叁福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底下一句「修十善業」。所以,淨業叁福第一條就是儒釋道的叁個根。第二條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包括所有的禁戒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