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八四集) 2012/8/2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8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九百八十頁倒數第五行,從末後這句看起:
「又《善生經》曰:彌勒出時,百年受齋,不如我世一日一夜。何以故?我時衆生具五滓故。善男子,是八戒齋,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璎珞也」。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講到五滓,滓是渣滓,意思就是五濁,五滓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五濁惡世」。早年,六十年前我們讀《彌陀經》,念到「五濁惡世」,心裏總是有點疑惑,認爲世尊說得太過分,這世界是不好,沒有像經上形容得這麼樣不好。可是六十年後今天來看世界,那佛說得完全相應,世界愈來愈苦、愈來愈濁惡。所以我們今天看這段經文,感慨萬千,對世尊之所說不能不五體投地,知道佛說這部經是對現代人說的,講的是今天的社會,我們親眼看到了。
「五濁」,這是從《法苑珠林》裏面節錄的,第一個「衆生濁」,濁是混濁,像水一樣摻著有泥沙,混濁,不幹淨。「謂衆生多諸弊惡」,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是如此,「不孝敬父母尊長,不畏惡業果報,不作功德,不修齋法,是名衆生濁」。第一句是說,世出世法一切善根,都是從孝敬而生的,世尊在淨業叁福裏面告訴我們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第一句,孝養父母是一切法的根,奉事師長是一切法的本。今天根本毀了,根本沒有了,像種樹一樣,沒有根、沒有本,只是剪一個枝條插在泥土上,能活嗎?這個大家都知道,決定不能活的,幾天就枯死。要拯救衆生要從根本救,今天可以說,根本完全沒有了,你跟年輕人講,他感覺得太生疏,他一生沒有看見過,也沒有聽說過。這是傳統文化能不能複興,正法能不能再恢複,第一個重要的關鍵。
什麼人能做到?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做不到。誰能發菩提心?這就太難了,今天六十歲的人都不行,都沒有根。八十歲以上的還有一點影子,並不堅固;換句話說,還會動搖。根深蒂固這種人在現在沒有了,根深蒂固一定是一百歲出頭,他才受到這個栽培。我生長在農村看到了邊緣,當我在七、八歲的時候就沒有了,還有人講,鄉下還有人說,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還有人說,沒人做了。我十一歲中日戰爭爆發,那時候就記事了,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,那時候聲音完全是抗戰。所以以後是一代不如一代,中國人講叁十年是一世,這個世是叁個十,一世不如一世。
現在危機在我們這一代,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還能不能延續下來,關鍵在我們這一代,這一代不能夠延續就完了,佛法會滅亡,傳統文化也會滅亡。誰來延續?真的是要菩薩,不是菩薩做不到,就是一定要再來人;換句話說,看衆生有沒有這個福報。衆生有福,還能覺悟、還能回頭,會感得菩薩應世。如果衆生沒有福報,不相信傳統,跟此地說的,不孝順父母,不尊重師長,對于古聖先賢這些典籍輕慢,不尊重,那我們的文化會滅掉,大乘佛法也會滅掉,這個世界那就像外國人所說的,走向世界末日,不堪設想。誰肯犧牲奉獻去學菩薩行,能夠把名聞利養放下,把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,誰能做得到?口說沒用,口說說得天花亂墜是佛學,不是學佛,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。佛教的經典變成一種學術,提供大家去研究討論,變成世間法,與明心見性不相幹,與往生淨土也不相幹,世間人還是繼續要搞輪回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是衆生濁,就是衆生嚴重染汙,普遍的。
我們現在所看到,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,沒有情義,不懂得什麼叫情義,不知道什麼是五倫,不知道什麼是五常,不知道四維八德,真不知道。這個東西是中國文化的根本,中國人不知道,外國人也不知道。湯恩比雖然知道,他過世了,他所說的這些話,歐洲人也不知道,我去問過。我們參加聯合國的會議,跟這些與會的朋友們請教過這個問題,他們不知道。我們訪問倫敦學校漢學院的學生,我向他們請教,他們的態度很暧昧,對于湯恩比的說法不敢反對,也不承認。你說這個事情多難!漢學系裏面所學的全是知識,不是學問。知識跟學問是兩樁事情,學問是智慧,大學問能解決問題,知識豐富未必能解決問題。科學家現在也覺悟了,發現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,不是兩樁事情,這個發現得太遲,早叁十年發現,這是最近叁十年,在六十年前發現的話就好,這世界真的有救,晚了叁十年。現在人對于這個說法半信半疑,科學家在搜集證據支持這個理論。我們估計也得二、叁十年有確實證據證明,心跟物是一不是二,然後才能接受「以心控物」,善的念頭帶給人身心健康,化解我們居住地球上的災難。現在還是半信半疑,這個我們得知道!
我們今天非常非常慚愧,佛學不好,我們連自己小道場的緣都轉不過來,怎麼能幫助世界!這就是李老師過去所說的,我們這一生很幸運的能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得了!老師的德行、學問、修持,我比不上。老師在的時候,臺中的佛法是全臺灣第一,老師走了,完全瓦解。有些同學們來找我,希望我回到臺中,徐醒民還在,江逸子還在,希望我們叁個同學,能夠把臺中佛法再興旺起來。我實地上去觀察了解,很難,過去的基礎統統瓦解,現在重新建立沒那麼容易,很辛苦的工作,而且阻力很大。所以還是老師一句老話,老老實實念佛求生淨土,這句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攀緣,事情做不成功,一定要懂得隨緣。隨緣是這個機緣都成熟,事情好辦;不成熟很難辦,所謂「吃力不討好」。
我們讀這段經文,很難過,中國古人說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」。現在確實是如此,社會亂了,災難來了。衆生不敬聖賢,不相信聖賢,藐視聖賢,認爲聖賢是落伍的,不相信因果,不做功德,這功德,不做功德,修福德的人有,做功德的人沒有。福德跟功德在形式上差不多,都是斷惡修善,用心不一樣;大公無私,爲衆生不爲自己,是功德,這裏頭有個人的名利在其中,就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不修齋法,這是對在家學佛人說的,齋法是出家人,八關齋戒,是讓在家居士修一天出家人的功德,就是出家一天,那是什麼?真正是出家的心就有功德。如果不是的,是好玩的,來試試看的,這個沒有功德。是不是功德,佛菩薩知道,護法神知道,實際上連他自己也未必知道。這個世界衆生濁。
第二個「見濁」,就是我們的見解,對于一切事情的看法錯了,看法怎麼樣?沒有標准了。傳統的價值觀沒有了,佛法也沒有了,這個事情我們要清楚。見濁,謂正法、像法已經滅了,末法也已經過了一千年。這個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後頭會說到。邪法、邪見增盛,一天比一天多,一年比一年多。「不修善道」,不認識善惡,這個麻煩,什麼是善道、什麼是惡道不曉得,把惡當作善,把善當作惡,你的看法錯誤了,這叫見濁。能不能怪這世間人?不能怪。爲什麼?傳統教學丟掉兩百年,你怎麼怪他?你要怪他你就不仁,你就沒有慈悲。這部經上佛都告訴我們,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不能怪他,丟掉兩百年,兩百年至少八代。我們不知道,我們父母不知道,真的,父母真不知道,祖父母也未必知道,大概總得到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他們知道。他們雖知道,他們沒有做到,如果他們做到會影響我們,他們沒做到。
疏忽的時間太久了,現在要把它找回來不是簡單事情,爲什麼?聖賢教育一定要紮根。根從什麼時候教起?根從胎教開始。現在有幾個人懂得胎教?沒有了。小孩一出生就教的,也沒有了。現在一般講教的,大概叁歲以後,叁歲以後,在中國古人講他已經學壞了。紮根教育在中國古時候,就是說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,誰教他?母親教他。母親怎麼教他?母親的一舉一動他看在心上,他會看、他會聽,他雖然不會說話,他在那裏模仿,他在那裏學習。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最重要,這真正叫紮根教育,聖賢之根。如果從胎教就會變成聖人,從出生時候教,聖未必能達到,但是賢人可以達到,所以聖賢教育。我們一定要曉得,「人性本善」,《華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爲什麼他可以成聖成賢?因爲他本來是佛。本性本善,所以他本來是聖人,成聖人一點都不稀奇,關鍵就是在教。
我們的紮根教育全都沒有,我這個年齡都沒有受到。叁歲的時候,我父親只教我認字,那時候方塊字小張小張的,一張寫一個字,那時候書店有得賣,專門寫給小孩學認識字,一盒大概有幾百個字。所以到五歲的時候,大概我認識了有六、七百個字,這識字。我們那個時候也是家破人亡,原本都是大家庭,家敗了。我的家雖然沒有了,這很幸運的,住在姑母家裏,我父親的姐姐,她們那個家也衰了,也在敗了。但是這個家族一家人還住在一起,十個兄弟沒有分家,所以我小時候有這個印象,看到這個大家庭。家裏還有個私塾,我上私塾就是他們家庭子弟學校,在祠堂裏面。看到古時候養老,祠堂大殿就是老人的俱樂部,老人到裏面聊天,到那邊喝茶。私塾下課,小朋友們就去找老人,真的是兒孫繞膝,天倫之樂,真不錯。
想想老人晚年那種快樂,看到現在的老人這種可憐,沒有親人照顧。那時候家族的老人,家裏面人都照顧,表面上還很客氣,見到還都問好,現在這個見不到。所以大家庭的好處多,缺點就是不自由,沒有個人自由,家有規矩很嚴。每個人所賺的錢都要交給家庭,自己不能夠私藏,所以這個家,這一家確實它是共産的。家是每個人真正的保障,無論你從事什麼事業,有困難,家就是你的支持,人力、財力它支援你,這最可靠的。退休之後不能工作,叫落葉歸根,歸根就是回老家養老,那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期。所以中國在過去的社會,小的時候,小孩從嬰兒就嚴加管教,真的沒有自由。年輕的時候,一生要奉獻給家庭,光大門楣,榮宗耀祖;晚年家養老,大家庭確實有這個好處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