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員都非常尊敬,對于所判都能夠接受,所以沒有怨枉。『強不淩弱,各得其所』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「恃強淩弱,實爲世間災禍之源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念老注解注得很清楚,仗著自己國家武力強,欺負一些小國,我們這一生當中看得很多。小國沒有能力抵抗、抗拒,這些國家是不講道理,爲了奪取他自己的利益,那就是強淩弱。「霸國則恃其軍力,以欺淩弱小」,欺負小國,武力大的國家欺負小國。「富者則仗其財富,而榨取貧窮」,這個事有,不是沒有。富有的人欺負貧窮的百姓,逼著他爲你工作,服勞役,給不合理的待遇,這仗勢欺人,奪取農民的財物。這些人多半跟官府有交結,你告狀的時候,官不理你,不收你的案件,這官商勾結,這些事情常見。
「執權者」,這做官的,「常逞其權勢,而魚肉人民」,這世間苦,這現象到處都有。爲非作歹的人,則結成幫匪,這是今天我們所謂的黑社會,它是有組織的,以欺壓善良。「以衆暴寡」,他仗他人多勢大,也處處欺負人,「仗勢欺人。吸人脂膏」,這個脂膏是財物。我曾經聽說,黑社會要這些商店繳保護費,保護什麼?保護沒有人敢欺負他們。這誰欺負?還不就是他們自己欺負,你給他錢,他就不鬧事;你不給他錢,他就找麻煩。吸人脂膏,「飽我腸腹,禍國殃民,莫此爲甚」,真的,這是國家的禍害,這是人民的疾苦。社會上有這麼多不法的組織,所謂黑白兩幫、兩道,生活在這個時代,面面都要應付到,確實生活是非常痛苦。痛苦比較容易覺悟,真正能覺悟苦,才會下決心得想什麼方法脫離輪回,再不幹這個事情了。人間苦,叁惡道比人間還苦。那天上雖然苦少樂多,但是它不長久,它不是永恒的、不是究竟的。
所以志士仁人無不求願「強不淩弱」,這一句要做到了,世界就和平了,大國不再欺負小國。其實欺負別人、迫害別人,他不懂得因果報應。如果真正懂得因果報應,不敢幹這個事情,他要報償。把因果參透了,才真正曉得,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占便宜的人?沒有;有沒有吃虧的人?也沒有。爲什麼?他要償債的,殺人要償命,欠債要還錢,因果通叁世,麻煩在此地。你殺了他,你害了他,奪取他的財物,他念念不忘,他就跟著你,他一定要把它討回來他才滿願。怎麼個討法?投胎到你家裏去,做你的兒子、做你的孫子,你奪取他的財産,到最後你全部要給他。如果你害了他的命,他也會害你的命。
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這是六道的真實狀況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了解這個狀況,所以我們才能一筆勾消。我們受人毀謗、受人羞辱、受人陷害、受人障礙,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?我過去生中這種樣子對待他,今天又碰到,他用這個方法對待我,這一報還一報,歡歡喜喜,這筆帳了了。我沒有怨恨,我不再想報複你了,我們的帳到此爲止,來生遇到了,歡歡喜喜,這多好!可不能記仇,記仇的時候,來生我又要報複他,再一生他又要報複我,雙方都痛苦。不如我現在忍受這個苦痛,一筆勾消,這多自在。
這誰教的?這佛教的,佛大智慧人,這一生當中永遠不跟人結仇,釋迦牟尼佛做了榜樣給我們看。大家常念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面提到忍辱仙人,受歌利王割截身體,沒有怨恨,那是最大的災難、最苦的災難,沒有道理,淩遲處死,真叫冤枉。忍辱仙人不但沒有怨恨,而且還感恩,告訴他,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。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,前世就是歌利王。佛說話算話,成佛真的第一個度你,在鹿野苑講四谛法,確實他一個人先開悟,證阿羅漢果,第一個證阿羅漢果。世尊這個示現就是教我們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這一生當中,真正做到不與任何人結怨,永遠存感恩的心。他對我有好處,我一生不會忘記;他對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,忘得幹幹淨淨,決定不要放在心上。要聰明一點,自己的心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、是良心,不要收集別人的垃圾,當別人的垃圾桶就錯了,那大錯特錯。別人的善行,可以;別人的惡行惡事,絕不要放在心上,讓我們自己的心地善良、清淨,最好的是清淨,一塵不染,剛才講,你就證阿羅漢果。
「人人各得其所」,這一句很難做到的,聖王都不容易做到,堯舜禹湯都不容易,但是盡量的向這個目標去邁進,這就是好的國君。「彼此相安」,讓這一國的國民,完全要靠教育,只有教育能做得到。極樂世界就是彼此相安,沒有競爭、沒有侵奪,這些負面的極樂世界都找不到。「有無相通,和平共處,厚往薄來」,別人有送東西給我,我們回敬他一定要加多一點,他薄來,我厚往,這人情厚道,「願世界臻于大同也」。你看,「佛所行處」,佛陀教化推行的地方,「悉蒙上益」,上面所說的這個好處它統統都有。「顯佛慈力,難思難議」,我們真這樣做,佛力加持,善神在當中幫助。最重要是心地善良,清淨善良,做的好事,念念想到苦難衆生,怎麼樣幫助他離苦得樂。記住佛的方法,幫助他離苦得樂,就要幫助他破迷開悟,迷破了,苦就離了;悟開了,樂就得了。
阿彌陀佛講經不中斷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住世講經不中斷,是我們的好榜樣。我們今天的體力比不上釋迦牟尼佛,一天講四個小時還可以,一天講十個小時,我就沒有這個能力,體力不夠。常常就是個勸化的心,盡自己一點綿薄的能力,決定不敢居功,我做了什麼多少好事,沒有。好事是想做,沒有機會,也沒有這個德能,這是自己一定要先有自知之明。這個是處事待人接物的根本,應該如是做,做一個佛的好弟子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