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打招呼,永遠給他打招呼,看他什麼時候會醒悟過來。見到人歡歡喜喜,要布施微笑,要布施慰問。一切不善,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言語、不善的行爲,要統統放棄,時時刻刻警覺,因爲這些不善養成習慣了,自然就冒出來。所以爲什麼天天讀經,要做早晚課?早課的用意提醒自己,今天一天守好自己,讓這些不善的習氣不要出來,早課用意在此地;晚課是反省,今天一天過去了,我犯了哪些毛病,起了哪些不善念頭,希望明天過失能減少,善念能增長。這就是進步,這個早晚課沒有白做。一定要知道,早晚課是爲自己做的,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。這東西是佛菩薩講的,他才不要聽!爲我們自己做的,不是爲佛菩薩,也不是爲別人,爲自己做的,這才有功德。

  「佛說善法」,你看經典上所講的,字字句句全是善法。本經前面叁十六品、叁十五品講得很詳細,就是細說五戒十善,我們可以依佛的教誨,來做認真反省的工作。每天讀誦,每天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有過失趕快改,沒有過失,勉勵自己不犯這些過失。一定要做到的,十善業道、六和敬,再提升,六波羅蜜要做。有這個底子,這真正叫菩薩,再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決定得生。菩提心是什麼?蕅益大師說得好,真信、真願就是圓滿的菩提心。我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心、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有這樣的心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就決定往生。往生不難,縱然造了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沒有關系,我認錯;以前無知,我不懂事,做了這麼多錯事,現在我明白了,我忏悔,後不再造。我修十善,我修六和、六波羅蜜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臨命終時,佛一定來接引,我們功德就圓滿了。

  底下這些都是解釋以善攻惡。佛說善法,「降化衆生之惡」。我們自己有惡念、有惡的言語、有惡的行爲,這是什麼?總合起來不外乎十種,身,殺盜淫,這叁種惡;口,妄語、兩舌、绮語、惡口,四種惡;起心動念貪瞋癡,這叁種,十惡。若不是佛苦口婆心永無止境的在教化我們,我們這些惡念、惡的行爲、惡的習氣不知道改過,這個惡念、惡行、惡習氣天天在增長,增長不是好事情,這個東西增長就是地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「以消五痛,以滅五燒」。五痛是現前的果報。我們可以能看到出家、在家同修當中,現前所受到的病苦、所受到這些折磨,這是什麼?這都是五痛。將來死後墮落在叁途,那就叫五燒。五痛我們現在看到了,五燒雖然看不到,我們能想得到,現前所受的叫花報,來世是果報。這個裏頭有惡,就指的是五惡,五惡是殺盜淫妄酒。翻過來就叫五戒,也叫五善。

  所以底下『五德』就是指五善,五善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五善。叁十六品細說五戒十善。「令行五善」,佛弟子,無論在家出家,必須落實五戒十善;五戒十善不能落實,不是佛門弟子,這不能不知道。皈依叁寶做佛門弟子,是有條件的,不是無條件的。淨業叁福第一條,不是佛弟子,世間善人。你看第一條說的是什麼?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世間善人。人中的一個好人,好人的標准是五戒十善,他做到了。有這個標准,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這世間人。具善的條件才能夠皈依叁寶,做佛的學生,所以第二福就是入佛門。你看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佛門弟子。受皈依之前,他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個皈依是假的,有名無實。拿到皈依證,世間人承認他,佛菩薩不承認,鬼神不承認,這個要知道。這些事情,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常常教導我,告訴我,佛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些表面的佛不重視,佛重視實質。真正的德行,佛重視,這些儀規有沒有,佛不重視。你有沒有皈依不要緊,有沒有受戒也不要緊,問題,你這個心裏頭有沒有孝敬?有沒有誠,真誠?有真誠、有孝敬就行了,佛法的根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

  我沒有受過五戒,但是我真正修五戒,對了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我初學的時候,五戒,學一條就是你真正受了一條,不必做那些儀規。我真正發心不再傷害衆生,不殺生這條戒你就受了,你就得到了。戒壇受的時候你沒有得戒,你不是從真誠心裏頭生出來的。遇到小動物,有意無意還是會傷害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不偷盜。見到好的東西,還想據爲己有,這就是盜心;想占人一點便宜,那是盜的行爲。從這些最微細的地方去做功夫,沒有盜心就沒有盜行,決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頭,從這裏下手。末後是不妄語,決定不能欺騙別人。你五戒十善具足,條條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,你是真正善人。

  今天爲什麼做不到?我們細心去觀察,看到五戒十善還有根。這根之根是什麼?就是孝敬,孝敬是世出世間善法的大根大本。我們沒有孝敬,所以修學五戒十善做得不徹底,效果不彰。佛講得很清楚,我們沒有看懂,沒有聽清楚。佛說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我們沒有做到,我們疏忽了,所以十善業做不到。于是我們想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根,儒家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我們沒有做到弟子規,所以五戒做不到,十善做不到。我們沒有道教的根,道教的根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因果教育,我們不知道因果,所以你不怕因果,敢胡作妄爲。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極力強調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重要。有這個基礎,《十善業道》就有根,能站得住腳,能修得好了。所以,這個東西有次第的,像蓋房子一樣,《弟子規》是第一層,《感應篇》是第二層,《十善業》是第叁層,沒有前頭二層,第叁層怎麼蓋?

  釋迦牟尼佛非常重視,要依次第,循序漸進,決定不允許躐等。所以他曾經說過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叫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你。于是我們才想到,佛法傳到中國來,小乘經非常完備,唐朝以前,統統從小乘學起。小乘那個時候兩個宗派,有成實宗、俱舍宗,這兩個宗派到唐朝的後期就沒有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是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,他們研究了,用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。儒、道是自己的東西,學起來方便、容易,效果不亞于小乘,取而代之。所以,小乘經放在《大藏》裏頭,學的人太少了。這個方法有沒有效?有效。這個方法到現在大概是有一千四百年了,這一千四百年當中,各個宗派你看出了多少祖師大德,說明有效,可以代替。

  但是今天的人麻煩在哪裏?小乘不學,儒跟道也不要,這麻煩大了,你怎麼能入大乘?所以,學大乘都是有名無實,空中樓閣,不能成就。修禅不能得定,學教不能大開圓解,甚至于念佛都不能往生,這是什麼原因?根沒有了。這不是小問題,不是小事,這是大事!所以我們在最近十幾年大聲疾呼,要把叁個根找回來,要好好的補習這門功課。這門功課不補出來,我們的佛法落空了,真的,不是假的。儒家做學問,諸位都念過,「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」,後頭有「笃行」。笃行是認真把它落實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叫大學問。如果不能落實,那叫談玄說妙,無濟于事,不得實用。佛法比儒家還要嚴格,儒家只講到笃行,佛家笃行後頭還有證果,你看講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比儒家還厲害。信、解就包含儒家所講的博學、慎思、明辨,包括這些,行,就是儒家講的笃行;但是佛後頭有證,儒沒有講到證。

  經典上給我們講像法、正法、末法,佛說得很清楚,有講經的、有聽經的、有修行的、有證果的,這叫正法;有講經、有聽經、有修行,沒有證果的,這叫像法;有講經、有聽經,沒有真正修行的,這叫末法,末法有講、有聽的,沒有人行;沒有人講經,也沒有人聽經了,叫滅法,法就滅了。所以,佛的法運沒有時間限製的。我們在今天,我們有講經,天天在一起學習,在一起分享、一起交流,這有講、有聽、有修,真能往生,往生就是證。那我們遇到是什麼?正法,我們生在如來正法時期,這個要知道。這個道場再大,沒有講經的、沒有聽經的、沒有修行的、沒有證果的,這滅法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如果不深入經藏,你怎麼會知道?由此可知,世尊的法運在人,不在世間,不是時節因緣,完全在人。我們大家都在一起,有人生在如來正法,有人生在如來末法,有人生在如來滅法,佛的四個法運統統在眼前,我們是采取哪一個?

  「行五善,去五惡,背塵合覺,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,複得無爲之常樂」。這是的指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只有《無量壽經》能幫助我們做到。塵是染汙,今天說染汙,每個人都有很深刻的印象。我們的身心被染汙了,被什麼染汙?被煩惱染汙、被業障染汙了。業是什麼?我們的造作。煩惱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,這是煩惱,貪瞋癡慢這是根本煩惱。我們被煩惱習氣染汙了心,也染汙了身。染汙之後造什麼?就造殺盜淫妄,後頭還加個酒,殺盜淫妄酒,也就是說五戒全破掉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合塵背覺。佛今天教我們要背塵合覺,這個塵,染汙,我們要背離它、遠離它,我們要跟覺合起來,覺是覺悟。佛菩薩覺悟,所以我們要跟佛菩薩做朋友,要跟佛菩薩合,要跟貪瞋癡慢、要跟殺盜淫妄遠離,這樣才能夠拔除有情生死的苦本。生死苦本是什麼?就是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這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生死的苦本。覺悟什麼?覺悟我們應當離開六道輪回,不再搞這些把戲。不但要離開六道輪回,還得離開十法界,四聖法界雖好,不究竟、不圓滿。所以複得無爲之常樂,就是末後『升無爲之安』,「安」就是常樂。

  像我們現前,業障煩惱習氣很重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才能夠證得,我們今天斷煩惱沒這個本事,想消業障沒有辦法。可是我們非常幸運,這個幸運不是偶然得來的,這個幸運是我們自己過去無量劫中,跟阿彌陀佛結的緣分,結得很深很深。大乘經上佛常講,念佛的人、往生的人,主要是講往生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