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一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打招呼,永远给他打招呼,看他什么时候会醒悟过来。见到人欢欢喜喜,要布施微笑,要布施慰问。一切不善,不善的念头、不善的言语、不善的行为,要统统放弃,时时刻刻警觉,因为这些不善养成习惯了,自然就冒出来。所以为什么天天读经,要做早晚课?早课的用意提醒自己,今天一天守好自己,让这些不善的习气不要出来,早课用意在此地;晚课是反省,今天一天过去了,我犯了哪些毛病,起了哪些不善念头,希望明天过失能减少,善念能增长。这就是进步,这个早晚课没有白做。一定要知道,早晚课是为自己做的,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。这东西是佛菩萨讲的,他才不要听!为我们自己做的,不是为佛菩萨,也不是为别人,为自己做的,这才有功德。

  「佛说善法」,你看经典上所讲的,字字句句全是善法。本经前面三十六品、三十五品讲得很详细,就是细说五戒十善,我们可以依佛的教诲,来做认真反省的工作。每天读诵,每天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有过失赶快改,没有过失,勉励自己不犯这些过失。一定要做到的,十善业道、六和敬,再提升,六波罗蜜要做。有这个底子,这真正叫菩萨,再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决定得生。菩提心是什么?蕅益大师说得好,真信、真愿就是圆满的菩提心。我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我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心、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有这样的心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就决定往生。往生不难,纵然造了五逆十恶、毁谤大乘,没有关系,我认错;以前无知,我不懂事,做了这么多错事,现在我明白了,我忏悔,后不再造。我修十善,我修六和、六波罗蜜,求生净土,亲近弥陀,临命终时,佛一定来接引,我们功德就圆满了。

  底下这些都是解释以善攻恶。佛说善法,「降化众生之恶」。我们自己有恶念、有恶的言语、有恶的行为,这是什么?总合起来不外乎十种,身,杀盗淫,这三种恶;口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四种恶;起心动念贪瞋痴,这三种,十恶。若不是佛苦口婆心永无止境的在教化我们,我们这些恶念、恶的行为、恶的习气不知道改过,这个恶念、恶行、恶习气天天在增长,增长不是好事情,这个东西增长就是地狱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「以消五痛,以灭五烧」。五痛是现前的果报。我们可以能看到出家、在家同修当中,现前所受到的病苦、所受到这些折磨,这是什么?这都是五痛。将来死后堕落在三途,那就叫五烧。五痛我们现在看到了,五烧虽然看不到,我们能想得到,现前所受的叫花报,来世是果报。这个里头有恶,就指的是五恶,五恶是杀盗淫妄酒。翻过来就叫五戒,也叫五善。

  所以底下『五德』就是指五善,五善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五善。三十六品细说五戒十善。「令行五善」,佛弟子,无论在家出家,必须落实五戒十善;五戒十善不能落实,不是佛门弟子,这不能不知道。皈依三宝做佛门弟子,是有条件的,不是无条件的。净业三福第一条,不是佛弟子,世间善人。你看第一条说的是什么?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世间善人。人中的一个好人,好人的标准是五戒十善,他做到了。有这个标准,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这世间人。具善的条件才能够皈依三宝,做佛的学生,所以第二福就是入佛门。你看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佛门弟子。受皈依之前,他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个皈依是假的,有名无实。拿到皈依证,世间人承认他,佛菩萨不承认,鬼神不承认,这个要知道。这些事情,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常常教导我,告诉我,佛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些表面的佛不重视,佛重视实质。真正的德行,佛重视,这些仪规有没有,佛不重视。你有没有皈依不要紧,有没有受戒也不要紧,问题,你这个心里头有没有孝敬?有没有诚,真诚?有真诚、有孝敬就行了,佛法的根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

  我没有受过五戒,但是我真正修五戒,对了。章嘉大师告诉我,我初学的时候,五戒,学一条就是你真正受了一条,不必做那些仪规。我真正发心不再伤害众生,不杀生这条戒你就受了,你就得到了。戒坛受的时候你没有得戒,你不是从真诚心里头生出来的。遇到小动物,有意无意还是会伤害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不偷盗。见到好的东西,还想据为己有,这就是盗心;想占人一点便宜,那是盗的行为。从这些最微细的地方去做功夫,没有盗心就没有盗行,决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从这里下手。末后是不妄语,决定不能欺骗别人。你五戒十善具足,条条都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待人接物,你是真正善人。

  今天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细心去观察,看到五戒十善还有根。这根之根是什么?就是孝敬,孝敬是世出世间善法的大根大本。我们没有孝敬,所以修学五戒十善做得不彻底,效果不彰。佛讲得很清楚,我们没有看懂,没有听清楚。佛说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我们没有做到,我们疏忽了,所以十善业做不到。于是我们想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根,儒家的根是《弟子规》,我们没有做到弟子规,所以五戒做不到,十善做不到。我们没有道教的根,道教的根是《太上感应篇》,因果教育,我们不知道因果,所以你不怕因果,敢胡作妄为。我们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极力强调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重要。有这个基础,《十善业道》就有根,能站得住脚,能修得好了。所以,这个东西有次第的,像盖房子一样,《弟子规》是第一层,《感应篇》是第二层,《十善业》是第三层,没有前头二层,第三层怎么盖?

  释迦牟尼佛非常重视,要依次第,循序渐进,决定不允许躐等。所以他曾经说过,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叫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你。于是我们才想到,佛法传到中国来,小乘经非常完备,唐朝以前,统统从小乘学起。小乘那个时候两个宗派,有成实宗、俱舍宗,这两个宗派到唐朝的后期就没有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是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大德,他们研究了,用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。儒、道是自己的东西,学起来方便、容易,效果不亚于小乘,取而代之。所以,小乘经放在《大藏》里头,学的人太少了。这个方法有没有效?有效。这个方法到现在大概是有一千四百年了,这一千四百年当中,各个宗派你看出了多少祖师大德,说明有效,可以代替。

  但是今天的人麻烦在哪里?小乘不学,儒跟道也不要,这麻烦大了,你怎么能入大乘?所以,学大乘都是有名无实,空中楼阁,不能成就。修禅不能得定,学教不能大开圆解,甚至于念佛都不能往生,这是什么原因?根没有了。这不是小问题,不是小事,这是大事!所以我们在最近十几年大声疾呼,要把三个根找回来,要好好的补习这门功课。这门功课不补出来,我们的佛法落空了,真的,不是假的。儒家做学问,诸位都念过,「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」,后头有「笃行」。笃行是认真把它落实,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那叫大学问。如果不能落实,那叫谈玄说妙,无济于事,不得实用。佛法比儒家还要严格,儒家只讲到笃行,佛家笃行后头还有证果,你看讲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比儒家还厉害。信、解就包含儒家所讲的博学、慎思、明辨,包括这些,行,就是儒家讲的笃行;但是佛后头有证,儒没有讲到证。

  经典上给我们讲像法、正法、末法,佛说得很清楚,有讲经的、有听经的、有修行的、有证果的,这叫正法;有讲经、有听经、有修行,没有证果的,这叫像法;有讲经、有听经,没有真正修行的,这叫末法,末法有讲、有听的,没有人行;没有人讲经,也没有人听经了,叫灭法,法就灭了。所以,佛的法运没有时间限制的。我们在今天,我们有讲经,天天在一起学习,在一起分享、一起交流,这有讲、有听、有修,真能往生,往生就是证。那我们遇到是什么?正法,我们生在如来正法时期,这个要知道。这个道场再大,没有讲经的、没有听经的、没有修行的、没有证果的,这灭法。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,如果不深入经藏,你怎么会知道?由此可知,世尊的法运在人,不在世间,不是时节因缘,完全在人。我们大家都在一起,有人生在如来正法,有人生在如来末法,有人生在如来灭法,佛的四个法运统统在眼前,我们是采取哪一个?

  「行五善,去五恶,背尘合觉,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,复得无为之常乐」。这是的指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只有《无量寿经》能帮助我们做到。尘是染污,今天说染污,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印象。我们的身心被染污了,被什么染污?被烦恼染污、被业障染污了。业是什么?我们的造作。烦恼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,这是烦恼,贪瞋痴慢这是根本烦恼。我们被烦恼习气染污了心,也染污了身。染污之后造什么?就造杀盗淫妄,后头还加个酒,杀盗淫妄酒,也就是说五戒全破掉了。这是什么?这是合尘背觉。佛今天教我们要背尘合觉,这个尘,染污,我们要背离它、远离它,我们要跟觉合起来,觉是觉悟。佛菩萨觉悟,所以我们要跟佛菩萨做朋友,要跟佛菩萨合,要跟贪瞋痴慢、要跟杀盗淫妄远离,这样才能够拔除有情生死的苦本。生死苦本是什么?就是迷惑、造业、受报,这是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是生死的苦本。觉悟什么?觉悟我们应当离开六道轮回,不再搞这些把戏。不但要离开六道轮回,还得离开十法界,四圣法界虽好,不究竟、不圆满。所以复得无为之常乐,就是末后『升无为之安』,「安」就是常乐。

  像我们现前,业障烦恼习气很重,八万四千法门统统要断烦恼、要消业障才能够证得,我们今天断烦恼没这个本事,想消业障没有办法。可是我们非常幸运,这个幸运不是偶然得来的,这个幸运是我们自己过去无量劫中,跟阿弥陀佛结的缘分,结得很深很深。大乘经上佛常讲,念佛的人、往生的人,主要是讲往生的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