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小學、中學才念書,爲了要考取大學,考取大學之後他就不認真念書了,這是現在這種風氣。可是民國初年大學學生還是很認真讀書。這一世一世的變遷,中國人講叁十年是一世,叁十年、叁十年往下降,降的速度非常可怕。

  在這個時代怎麼辦?只有靠自己,自己真正想學,真正不甘墮落,唯一的方法,不離古人。李老師告訴我,我們得找一個老師,永遠跟著他,永遠不離開他。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,印光大師,他一生心目當中最佩服、最敬仰的,也是他自己的老師。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,《文鈔》在,每天讀《文鈔》,每天依照《文鈔》裏所說的這個標准,檢點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就是印光法師的弟子。在那個時候,六十年前,臺灣佛學書店裏頭可以買得到《文鈔》,只有正編續編一共四冊,李老師給我的就這個本子。現在有全集,在以前只有兩集,正續兩編。我常常看,每一天至少看一段,愈看愈歡喜,字字句句金玉良言,看到這個老人苦口婆心。

  所以今天只有自己學,別人他自己沒有學,他沒有能力教你,有能力教的,他不敢教你,我們今天遇到這麼一個困難。好在現在典籍很容易得到,今天印刷術發達,這是過去人所無法想象的,這麼方便,成本這麼低。在過去出版一本書很難,現在是輕而易舉,便利到什麼程度?我向商務印書館買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它就給我印一套,有這種方便。在過去,至少要印幾百套,它成本才能收得回來,現在一套一套印可以。我當時不曉得,我還怕他印的數量少了。這個書流傳愈多愈好,所以我向商務印書館訂了一百套,世界書局《荟要》,我給它訂了二百套,現在書統統都出來了。這個時候分到全世界每個地方收藏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怕將來這個東西,有災難,這個東西毀掉了、失傳了,那就太可惜了。我到處放,雖有災難,不可能完全喪失掉,總會有幾套留下來,這是我們印這些經真正目的之所在。

  還有一個最重要最重要的,典籍可以留下來,得要有人傳,要有讀的人,要有講的人、有修的人,這個重要。所以我鼓勵大家學漢學,學文言文,因爲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沒有能力承傳,有好心也不行,你力不夠。文言文要專學,要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萬緣放下,叁年,你才能把中國文言文找回來。這個找回來之後,你就可以稱真正有大師的根基,爲什麼?你有能力讀《四庫全書》,你有能力讀叁藏十二部。文言文修學的秘訣就是背誦。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,四十歲之前還行,四十歲之後就比較困難了,爲什麼?記憶力衰退了。最好的年齡是二十歲到叁十歲,這紮根,根深蒂固,他才能有輝煌的成就。印光大師的成就,說老實話,得力于文言文,他在普陀山管藏經樓,在那個地方住叁十年,叁十年沒有離開藏經樓,世出世間的典籍有這麼長的時間去讀誦,與外頭不接觸,等于閉關一樣,他有這麼好的文言文的底子,又有這個機會,這成爲一代祖師。有這個底子,沒有機會也不行;有機會,沒有這個底子也不行。

  文言文今天讀也沒有辦法用,你寫文言文沒有人懂。怎麼樣?就跟古人交朋友,學孔老夫子的態度,述而不作,我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我把中國古聖先賢東西統統融會貫通,這就是大學問。佛門裏有這樣的人出現,佛法才會興起來。可不可能?我們認爲有可能。我們要宣揚、要鼓勵,讓這些年輕的教師,他們幼兒園的教師、小學的老師、初中的老師,年歲都還不大,不到四十歲的,鼓勵他們發心,得有使命感,我們把這一生奉獻給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,奉獻給佛陀正法久住。方法必須采取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走一經通一切通的道路。雖然一切通,還是專攻一部經,給後人做榜樣,完全符合大乘佛法,大小乘佛都說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製心一處就是一門深入,把所學的完全落實在生活,注重笃行,在佛法注重于行證。對聖人的典籍具足第一個是相信,決定不能懷疑。夫子信而好古這句話重要,這句話超越時空,無論在什麼時代、無論在什麼地區,都是准確的,都不會有錯誤,一定要老老實實、腳踏實地把它做到。末法時期,末法裏頭的正法,永遠記得要做好樣子,要維護正法的形象。破壞正法的形象,就是破和合僧,破和合僧的罪就是無間地獄。這個八敬法也是讓比丘尼好好修,不犯過失,不得舉比丘過。

  「四、從僧受具戒」,受具足戒一定要大僧,比丘尼稱爲二僧,比丘稱爲大僧。第五,「有過從僧忏」,自己有過失,要在大僧面前忏悔。第六,「半月從僧教誡」,這是屬于戒律行門的部分,半個月,半個月好好反省檢點,我這半個月裏頭有哪些過失,做錯了要忏悔,改過自新,接受大僧教誡。第七,「依僧叁月安居」。這是佛陀在世,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全都要走路,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馬車,那是富貴人家才有,出家人哪有這種享受。所以佛法的傳播怎麼辦?就是佛弟子承當。學習經教有成就的這些學生,都到各處去講經、去弘揚。一年十二個月,他們出去弘法利生九個月,每年有叁個月就是夏安居。這叁個月是雨季,出去托缽什麼都不方便,所以這叁個月統統回到佛的身邊,不出去托缽,有居士能夠把吃的東西送過來。這叁個月的時間,釋迦牟尼佛爲大家講經教學,這是什麼?這是現在所說的進修教育。你一年九個月在外頭教人,叁個月接受佛教育,你自己再向上提升。這種進修教育現在很多,因爲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如果沒有進修教育他就落伍了。所以公司裏主管的人員、技術人員都要常常去受訓。這種教育方法,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推動,就做這個了,每年叁個月夏安居就是再教育,這是所有弟子都得要回來的。

  第八,「夏訖」,夏安居圓滿,「從僧自恣法」,這叁個月圓滿,就是自恣法會,這叁天。這叁天要接受別人批評,說錯了也不能怪罪別人,爲什麼?讓別人幫助你。你自己有很多過失自己見不到,佛訂了這叁天,這叁天任別人批評,都要接受,幫助自己發現過失,改過自新,提升品德,提升境界,這佛有很多方法。我們這幾年在國內辦的很多活動,你們這個學習活動有發露忏悔,發露忏悔就很像佛的自恣法,自己發露忏悔,接受別人指責,真正幫助自己提升。所以比丘尼接受這八敬法,正法依舊是一千年;比丘尼要是不接受這八條戒,那這個正法就減少了五百年。比丘尼接受了。

  可是到我們這一代,大概還早,也許在民國初年,講經說法的人還比較多,以後愈來愈少了,到現在看不到了。研究經教是很辛苦,不能有名利心,不能有欲望,有欲望、有名利心決定不會成就。釋迦牟尼佛把名利全舍掉,王子,舍棄那樣榮華富貴的生活,去沿門托缽,太難得了,誰能做到!一生做出了犧牲奉獻,爲救度一切衆生,爲無上菩提,這是極少極少的人做這個工作。成就之後被毀掉的多,這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都能看見的。成就就是出名了,名聲出去了,得到廣大群衆的尊重、供養、贊歎,這個時候很容易迷惑。所以有人真正想成就,他用什麼方法?閉關、住山,只教幾個人,他沒有正式的學校,叁個五個,就是世尊鹿野苑的方法,教五個人,五比丘。自己一生隱居,很多,那都是大成就者,也是給後人做典範。

  所以這些事情,章嘉大師、李老師都告訴過我,這是什麼?緣分,各人的緣分不一樣,可以隨緣不可以攀緣,這是最高的原則。而以什麼?而以正法久住、利益衆生這兩個條件爲第一,絕不是爲自己。如果有這個緣,爲自己搞名聞利養,那就錯了。那我們修行的結果,你積的大功德來生是人天福報,搞這個去了。人天福報享完了,肯定又墮落,因爲享人天福報的時候迷了,不可能再學佛。唐太宗就是迷了,死了以後,他自己說的,附身說的,他墮畜生道,畜生道以後他又得人身,得人身死了以後就墮地獄,墮地獄再也沒有出來。唐太宗學佛,佛學的根基不錯,有那麼多好的高僧大德教他,他心量大能包容,可以說是所有宗教他都擁護,他是多元文化的總護法,做那麼多的好事。什麼原因?告訴我們殺業太重,奪取政權的時候殺人太多,這造了地獄業因。第二個問題是什麼?情執太重。他對于長孫皇後感情很深,我相信那不是一世的,生生世世的親情,念念不忘。長孫皇後過世好像只有叁十幾歲,好像叁十六歲的樣子。他把她的陵墓建造在不遠一個山頭,他自己每天打開窗戶能看見,而且一生不再立皇後,這在曆史上很少看到的。還墮地獄,說明一個人的一生沒有別人支配你,完全是自作自受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路是自己走出來的,老師是一個增上緣,我們迷失的時候他指點我們,沒有老師的指點很容易走岔路,叫走彎路,迷失了正道。

  第二,像法的時候,什麼叫像法?「像者似也」,就是相似,換句話說,不是真的。「有教有行,似正法時故也」,有教有行,「謂如來滅後,教法住世,人有禀教,即能修行,多不能證果,是名像法」。這就說明像法是什麼?像法裏頭沒有證果的,還有修行的。末法,「末法時:謂如來滅後,教法垂世,人雖有禀教,而不能修行、證果,是名末法」。今天這經典都在,印刷術的進步愈印愈多,一點都不缺,現在得這個書比我們那個時候容易太多,《大藏經》垂手可得,我們那個時候得真難,得到真是如獲至寶。現在太容易了,人不珍惜,所以人不能修行。研究教而不能修行,就是把佛教變成了世間學術,稱之爲佛學。把佛的經典變成一種知識,縱然跟科學結合,它是屬于知識,科學知識,了解事實真相,得不到事實真相的實用。這個實用就是神通,是明心見性,這是它真正的作用;是放下萬緣,讓自己心地恢複到清涼自在,與自性愈來愈貼近,與阿賴耶識愈來愈遠離,這就是證果的功夫。所以末法是不能修行、不能證果,這叫末法。如果沒有講經的,也沒有聽經的,這就叫滅法。有講經、有聽經,不能依教修行、不能證果,這是末法。

  「據法住記雲:佛告阿難,我滅度後」,像法一千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