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惑斷了。見惑是什麼?第一個,不再執著身是我,我們有沒有做到?第二個,邊見沒有了。邊見是什麼?邊見是對立,你我他,對立。邊見破了是什麼境界?是一體的境界。老子所說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邊見破了。第叁個,見取見沒有了、戒取見沒有了。這兩種,中國人叫它做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,那就是執著,執著什麼?自以爲是。這個念頭沒有了,這成見沒有了。成見沒有,才能恒順衆生。有成見,怎麼能順別人?我對,他不對,不能隨順。所以成見沒有的時候,這人能隨順。第五,最後一種,邪見,就是除了上面這四種錯誤見解之外,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他都沒有了。這須陀洹,初果!在大乘《華嚴經》上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這小學一年級,真正佛弟子。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,他有期限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就超越六道。而且在這一段期間當中,七次往返當中,決定不墮叁惡道。
所以我們要常常自己用這個來反省,我們修行有什麼成就、有什麼功夫,初信位菩薩我們不夠分、不夠資格,小乘初果我們也沒到,真正是博地凡夫。人貴自知之明,博地凡夫,這一生能成就的,除了靠阿彌陀佛之外,你還靠誰?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沒有辦法得到,真正能得到的只有淨土。你能夠把一句彌陀念好,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彌陀,你就決定得生淨土。修淨土,放不下,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。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,只要有一條放不下,你就不能離開地獄。佛這些話都是真的不是假話。
所以這海印發光是心現心生,不是手足。「阿難見佛,只因于歸真之一念」,這句話重要。我們如果歸真這一念的時候,「念佛時,是心念佛也。見佛時,是心見佛也。只是一心,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」,這個我們要學,我們可以學得到的。早年李老師教導我們,常常提醒我們要換心,換心怎麼換法?把我們心裏這些亂七八糟東西都放下,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,讓心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叫換心。你想想,心是阿彌陀佛,我們的言當然是阿彌陀佛,我們的行爲當然是阿彌陀佛,叁業相應,哪有不生的道理!
我口裏有阿彌陀佛,心裏還有貪瞋癡慢,這個不行,這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我們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,要防止時時刻刻出錯誤,好像我們在這個高速公路上行走,這是一條直路到極樂世界,那方向盤要把穩,差一點就出軌了,你就沒分了。你要把整個精神集中在這個方向上,絲毫都不能差誤。發菩提心,就是真信真願,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真信,真正願意求生。這經講得太清楚了,兩個世界我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現在讓我選擇,我選擇極樂世界,一心投靠阿彌陀佛,只有阿彌陀佛能幫助我,只有阿彌陀佛能成就我,這要有真的信心,一絲毫懷疑沒有。
所以疏上說,「何隔念與時乎」,沒有時間空間的問題,「只是一念,無去來今」,當下即是。「是故阿難念佛禮佛,即見彌陀」,這是什麼?佛常說的心想生,就在當前,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常寂光,常寂光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我們用心是真的,佛立刻就現前,就現相了。「故行者臨終,若能一念歸真,亦必當下見佛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。故雲:念佛時即見佛時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我們現在還沒往生,時時刻刻,念佛就是見佛時,爲什麼?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知道,我們發出這個信號,他收到了。收到爲什麼不現身?如果常常現身,佛把你的功德破壞了。爲什麼?你生歡喜心,你生傲慢心,我見到佛了,你看你們都沒有見到,我的功夫比你好,傲慢心生起來。那個沒有見到的,他嫉妒心生起來,你看,佛對他好,他見到了,我沒見到。這擾亂衆生。
佛在什麼時候來讓你見到?往生的緣成熟了,你在這個世間壽命到了,他來現前。那另外一種,佛現身給你看,你的功夫成就了。也就是說,你念佛念到一心,我相信還不用到一心不亂,到功夫成片就可以見到佛。你的信願具足,功夫念到成片,成片就是確確實實沒有雜念了,這個時候佛現身。佛現身,很可能會給你授記,勉勵你。像瑩珂法師,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佛告訴他,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,佛說,你臨終的時候我來接你。瑩珂很聰明,我十年陽壽不要了,我現在就要跟你去。佛也答應了,好,叁天之後來接你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這是緣分。
像遠公大師,我們初祖慧遠大師,我們在傳記上看到,他一生叁次見到極樂世界,還不是見阿彌陀佛,見到極樂世界,看到極樂世界,在定中看到的,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講過。臨終的時候,極樂世界又現前了,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,他跟大衆說,佛來迎接,我要走了。人家問他極樂世界什麼樣子?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完全相同。那個時候只有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觀經》、《彌陀經》都沒有翻譯出來。這是什麼?領衆的人他叁次見到極樂世界,他的信心定了,專了。領衆的人有德行,不說,一生對任何人一字不提,不搞神通,不搞這些怪異,一切在正常狀況之下來修學,成就自己,也成就大衆,遠公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
我們生在今天這個世界,社會動亂,災難頻繁,過去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,這是我們最好的增上緣,爲什麼?讓我們對這個世間不再有留戀。我們真正明了了,一生,這一心求淨土,是非常非常的必要,而且我們有把握。這個事情不是虛幻的、不是空的,決定真實,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