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见惑断了。见惑是什么?第一个,不再执著身是我,我们有没有做到?第二个,边见没有了。边见是什么?边见是对立,你我他,对立。边见破了是什么境界?是一体的境界。老子所说,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」,边见破了。第三个,见取见没有了、戒取见没有了。这两种,中国人叫它做成见,某人成见很深,那就是执著,执著什么?自以为是。这个念头没有了,这成见没有了。成见没有,才能恒顺众生。有成见,怎么能顺别人?我对,他不对,不能随顺。所以成见没有的时候,这人能随顺。第五,最后一种,邪见,就是除了上面这四种错误见解之外,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他都没有了。这须陀洹,初果!在大乘《华严经》上,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这小学一年级,真正佛弟子。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他有期限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就超越六道。而且在这一段期间当中,七次往返当中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
所以我们要常常自己用这个来反省,我们修行有什么成就、有什么功夫,初信位菩萨我们不够分、不够资格,小乘初果我们也没到,真正是博地凡夫。人贵自知之明,博地凡夫,这一生能成就的,除了靠阿弥陀佛之外,你还靠谁?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得到,真正能得到的只有净土。你能够把一句弥陀念好,万缘放下,一心专念弥陀,你就决定得生净土。修净土,放不下,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。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,只要有一条放不下,你就不能离开地狱。佛这些话都是真的不是假话。
所以这海印发光是心现心生,不是手足。「阿难见佛,只因于归真之一念」,这句话重要。我们如果归真这一念的时候,「念佛时,是心念佛也。见佛时,是心见佛也。只是一心,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」,这个我们要学,我们可以学得到的。早年李老师教导我们,常常提醒我们要换心,换心怎么换法?把我们心里这些乱七八糟东西都放下,把阿弥陀佛请到心中来,让心中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,这叫换心。你想想,心是阿弥陀佛,我们的言当然是阿弥陀佛,我们的行为当然是阿弥陀佛,三业相应,哪有不生的道理!
我口里有阿弥陀佛,心里还有贪瞋痴慢,这个不行,这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我们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,要防止时时刻刻出错误,好像我们在这个高速公路上行走,这是一条直路到极乐世界,那方向盘要把稳,差一点就出轨了,你就没分了。你要把整个精神集中在这个方向上,丝毫都不能差误。发菩提心,就是真信真愿,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真信,真正愿意求生。这经讲得太清楚了,两个世界我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现在让我选择,我选择极乐世界,一心投靠阿弥陀佛,只有阿弥陀佛能帮助我,只有阿弥陀佛能成就我,这要有真的信心,一丝毫怀疑没有。
所以疏上说,「何隔念与时乎」,没有时间空间的问题,「只是一念,无去来今」,当下即是。「是故阿难念佛礼佛,即见弥陀」,这是什么?佛常说的心想生,就在当前,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阿弥陀佛的法身是常寂光,常寂光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我们用心是真的,佛立刻就现前,就现相了。「故行者临终,若能一念归真,亦必当下见佛。蒙佛接引往生极乐。故云:念佛时即见佛时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我们现在还没往生,时时刻刻,念佛就是见佛时,为什么?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知道,我们发出这个信号,他收到了。收到为什么不现身?如果常常现身,佛把你的功德破坏了。为什么?你生欢喜心,你生傲慢心,我见到佛了,你看你们都没有见到,我的功夫比你好,傲慢心生起来。那个没有见到的,他嫉妒心生起来,你看,佛对他好,他见到了,我没见到。这扰乱众生。
佛在什么时候来让你见到?往生的缘成熟了,你在这个世间寿命到了,他来现前。那另外一种,佛现身给你看,你的功夫成就了。也就是说,你念佛念到一心,我相信还不用到一心不乱,到功夫成片就可以见到佛。你的信愿具足,功夫念到成片,成片就是确确实实没有杂念了,这个时候佛现身。佛现身,很可能会给你授记,勉励你。像莹珂法师,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佛告诉他,你的阳寿还有十年,十年之后,佛说,你临终的时候我来接你。莹珂很聪明,我十年阳寿不要了,我现在就要跟你去。佛也答应了,好,三天之后来接你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这是缘分。
像远公大师,我们初祖慧远大师,我们在传记上看到,他一生三次见到极乐世界,还不是见阿弥陀佛,见到极乐世界,看到极乐世界,在定中看到的,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讲过。临终的时候,极乐世界又现前了,看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他,他跟大众说,佛来迎接,我要走了。人家问他极乐世界什么样子?跟《无量寿经》讲的完全相同。那个时候只有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《观经》、《弥陀经》都没有翻译出来。这是什么?领众的人他三次见到极乐世界,他的信心定了,专了。领众的人有德行,不说,一生对任何人一字不提,不搞神通,不搞这些怪异,一切在正常状况之下来修学,成就自己,也成就大众,远公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。
我们生在今天这个世界,社会动乱,灾难频繁,过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,这是我们最好的增上缘,为什么?让我们对这个世间不再有留恋。我们真正明了了,一生,这一心求净土,是非常非常的必要,而且我们有把握。这个事情不是虚幻的、不是空的,决定真实,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