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九七集) 2012/9/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9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九十叁頁,我們從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:
「故疏雲,何隔念與時乎?」這是《會疏》裏面的話。念老爲我們解釋,「只是一念,無去來今」,去來今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。這是講的叁世,叁世是時間,這一念裏頭沒有時間,不但沒有時間,也沒有空間,時與空都不存在。祖師們常說「當下即是」,也就是這個意思,當下就是。這個概念很不好懂,往往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都無法理解,到底它是什麼意思。我們看到近代量子力學家的報告,于是我們有了一些概念。我們仔細去觀察,這個事情是真的,這是什麼?大乘教裏所講的諸法實相;換句話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沒有去來今,真相裏頭沒有時間跟空間,時間跟空間是假象,不是真相。真相確實只是一念,所以一念歸真,當下就見佛。
我們今天這一念歸不了真,這一念是妄念,妄念相似相續。成佛不是別的,就是一念歸真。阿難一念歸真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在面前,不但見相,而且還聽到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。我們在這裏頭細心去觀察,空間沒有了,十方諸佛都在面前,都聽到大家的聲音;時間沒有了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同時現前。這個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不是幻想、不是迷信,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。所以「是故阿難念佛禮佛,即見彌陀」,這說明什麼?境隨心轉。真心能生能現,惠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一念歸真那個心就能生萬法。
「故行者臨終」,行者是念佛人,求生淨土的人。這就是修淨土的人,臨命終時「若能一念歸真,亦必當下見佛」。最後這一念沒有雜念,最後這一念確實是真心在念阿彌陀佛。怎麼叫真心?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就是一念。這一念,第十八願說,一念、十念決定感得阿彌陀佛現身來接引你,這就往生極樂世界。「蒙佛接引往生極樂。故雲:念佛時即見佛時」。大勢至菩薩在「圓通章」裏頭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我們一般人念佛見不了佛,不是佛沒有來,佛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,跟我們確實是融成一體,我們沒有感覺,麻木不仁。爲什麼沒有感覺?妄念、分別、執著障礙了,障礙了真心,障礙了正念,故障就出生了,佛沒有現前,不是佛不在,佛在。好比佛常常比喻,把心比作水,我們這個水渾濁、不幹淨,把心比作水,這個水是動的不是靜的。念頭生滅不住,它有波動現象,它有染汙,所以佛在面前看不清楚,照不見。如果這個水清,沒有染汙,定的、不動的,它像一面鏡子一樣,佛是清清楚楚現在水中,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不是佛不現,是我們的心水染汙而動蕩不定,是這個原因。
諸佛如來的教誨,原理原則是一個,方向、目標是一個,可是方法千變萬化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那是方法。無量無邊的方法,向著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這個你一定要懂得。這個方向目標是什麼?是戒定慧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走的共同一條大道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現在人修行,比十年前的人困難多了,爲什麼?十年前的社會比現在安定,十年前的人心沒有現在這麼浮躁。現在的浮躁可以說達到頂點,所感得的,社會的動亂、地球的災變全都出現了。這是果,我們看到果就應當要知道因,因是什麼。過去,這種變化我們可以十年十年的來比較,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;現在不是的,現在是一年一年比較,非常顯著。我們初學佛的那個時候,是一世一世比較,一世是叁十年,叁十年叁十年做個比較。爲什麼?它變化很慢,必須得叁十年才看見。現在不是的,現在每年你都看見,年年不一樣,差別非常明顯。這裏頭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災難要來了,古人所謂「山雨欲來風滿樓」,起風了,風後頭跟著有雲雨。
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世間?理論上有,事實上有一定的困難。難在哪裏?我們迷得太久,把老祖宗東西丟得時間太長,一時要找回來很難。所以覺悟的人很少,不多,不覺悟的人多,虔誠佛教徒裏頭,迷惑的多,覺悟的少。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事實真相。世尊在經典裏面勸導我們,目的在哪裏?幫助我們建立信心。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信德是一切功德的基礎,信沒有了,所有功德全完了。中國人講五德,仁義禮智信,最後的底限也是信,信沒有了,前頭全是假的。現在這個世界,不是指某個地區,指整個全球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五個字一個都沒有了。爲什麼沒有?對古人不相信了,眼光短淺,只是看眼前,明天的事情他不管,他只管今天,只看眼前,不顧以後。
前兩天吳教授在我們這兒,告訴我,很多學生家長跟他講,我的孩子缺德不要緊,不能缺錢。我相信,這個觀念是絕對大多數人的觀念,如何去賺錢,可以不擇任何手段。殊不知,不擇手段賺來的錢都是他有福報,命中有;命裏沒有的,如果錢一到面前,他命裏頭沒有,他災禍就來了。最明顯的,生一場大病,把這個賺來的錢花光了,要不然出了禍事,也會把這個錢花光,命裏沒有。命裏有的,他能得到享受。雖然命裏有,用這種不正常的心念、手段,他已經虧折、虧損了。你就知道這個世間人有很多真有大福報,他那個大福報可以享十幾代,可以享受幾百年,可是那麼大的福報,他在短短幾十年之間就花光了,而且還造了很多罪業。這什麼原因?沒人教。所以總而言之、統而言之,真正問題的根源是教育,不是別的。
中國老祖宗懂得這些東西,告訴我們「民之本教」。這句話我們掉過頭來講就好講了,教化人民的大根大本,是這個意思。是什麼?孝。中國文化是孝文化,中國文化是親愛的文化,父子有親。孝是什麼意思?這個字是會意,看到這個符號你就體會它意思,上面是老,下面是子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這叫孝。外國人講代溝,代溝就不孝了,把孝字拆開了。沒有代溝,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是一個整體,這個字代表的意思。在佛法裏頭說,大乘教裏頭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。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」,一體!一體怎麼能沒有感應?它有非常明顯的感應,不可思議的感應。
念老爲我們解釋,說「何有余念與時間之間隔耶?」說明經跟疏的意思,對于事實真相講得非常好,沒有時空的間隔;時是叁際,間是十方,空間跟時間都不存在,這是真的。下面解釋顔,『容顔廣大』,「顔」是面貌,你所見到的阿彌陀佛,「廣大者,如《觀經》謂無量壽佛,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」。這個數字太大了。有沒有人見過?當時佛講經的時候,教導大衆,阿難率先,頂禮之間見到阿彌陀佛,確實就是這樣的大身。「眉間白毫,右旋宛轉,如五須彌山。佛眼如四大海水」,這是形容相之高大,人在這個相下面像螞蟻一樣。能看得清楚嗎?能。爲什麼?佛力加持,會讓你看得清清楚楚。如果得不到佛加持,這樣大的相見不到。
『色相端嚴』,這是「相好莊嚴」。「《觀經》曰: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」,不是叁十二相,八萬四千相;「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」,每一相都具足八萬四千好,這個我們要記住的;每一個隨形好,「一一好中,複有八萬四千光明」;還有,每一個光明裏面有八萬四千化佛、菩薩,在十方接引衆生。這是阿彌陀佛的神變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什麼意思?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個菩薩色相端嚴,神通、智慧、德能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這就是爲什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,我們要選定阿彌陀佛,要求生極樂世界,原因就在此地。極樂世界的成就太稀有、太殊勝了!一切諸佛刹土,你要修跟佛同樣的相好得慢慢修,從初住開始,經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四十一個階級,得慢慢來。時間多長?叁個阿僧祇劫,你才能修成六十萬億恒河沙數由旬這樣高大的身,身有八萬四千相,相有八萬四千好,才能修到這個程度。可是到極樂世界不用修,到極樂世界就證得了,這不是自己能力,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,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在極樂世界兌現了,這個便宜可占大了!
所以,選擇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智慧之人,沒有這個智慧,他怎麼會選擇?甚至于他說天上很不錯,人間也很好,六道都出不去。人天福報很能迷惑人,人修行無量劫來爲什麼出不了六道?說老實話,就是爲人天迷惑,他被迷住了。我們這一生當中,如果再被人天福報迷惑,又完了,來生能不能得人身?不能。爲什麼不能?你說我修得不錯。正是因爲你修行沒有給衆生做好榜樣,你修到最後還在輪回,這就錯了。就憑這一條,果報就是無間獄,你讓多少修行人看到你這個樣子退心了。佛在經教說的不是真的,你看,那個人修得那麼好,還要搞輪回、還要墮惡道。總而言之,佛教我們從戒、從定、從慧去修,沒有遵守。戒沒有,其他的全完了,戒是基礎,戒律裏頭最根本的就是十善業。
修學不僅是淨宗,無量無邊的法門,淨業叁福說得好,這叁條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。無量法門,不論是哪個法門,都要以淨業叁福做最高指導原則。佛沒有說某一個法門例外,沒有,連淨土法門也不例外。淨業叁福頭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這一條沒做到,就全部就完了。不容易,真難!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今天有幾個人孝父母、敬老師的?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來生人身得不到,怎麼能去作佛?阿彌陀佛怎麼可能接你往生?一定要懂!孝親尊師怎麼做法?我們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《弟子規》,把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是基礎的基礎,太重要了!無論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比什麼都重要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