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九八集)  2012/9/5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9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九十五頁,請看第六行當中:

  「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。五念者:一禮拜」。請看參考資料,這是《往生論》上的,第一個「禮拜門」。修淨土的同學,拜佛是非常好的一種修學方法,特別用在中老年,因爲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,依照這個規矩去做,每一個關節部位都活動到。拜佛能多拜是最好的,萬緣放下,一心頂禮。學佛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達到一定的深度,他就歸淨土,回歸淨土。禅宗回歸淨土,曆代的人很多。教下,像天臺智者大師,臨終的時候念佛走的,所以天臺宗由于智者大師的倡導,曆代祖師晚年專念彌陀往生的很多。近代,像谛閑法師念佛走的,他的弟子晚年在香港,就是倓虛法師,都是提倡念佛法門,自己也是念佛走的,倓虛是坐著走的。其他教下亦如是,包括現在的密宗,跟我往來比較近一點,仲巴活佛,都是倡導念佛法門。只有這個法門不必斷煩惱,不必消業障。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,消業障跟斷煩惱就在那一句佛號當中,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這麼多年來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淨土叁經、五經,終于明白這個道理,消災、行善、積德、修福都在這一句名號,一句名號圓滿具足。何況佛在經上說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佛說的,誰相信?每個人讀到這個經文都是半信半疑。其實是真的,不是假的,因爲我們對彌陀名號實在講是了解得太有限。出世間一切佛法都不離阿彌陀佛,可以說是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全是從阿彌陀流出來的,最後還歸阿彌陀。阿彌陀佛就是真心,阿彌陀佛就是法性,阿彌陀佛就是一切法的總結,所以功德確確實實不可思議。

  禮拜不分晝夜,什麼時候有時間,什麼時候你修禮拜,就拜佛,肯定你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,臨走的時候預知時至,決定沒有病苦。我看到的、親自聽說的是決定可靠的,就有十幾個人預知時至;有些人預先告訴家人,有些人不告訴家人,走了之後才知道,在家同學居多數。《無量壽經》序分裏頭表法,出家菩薩只有叁位,這個經上,在家的,賢護等有十六正士,十六位,這十六位全是等覺菩薩,在家的等覺菩薩。所以修這個法門真正有大成就的,往生就是大成就,在家人很多。我們決定不能懷疑,依教奉行。禮拜,身業清淨。

  第二「贊歎」,贊歎就是念佛,第二種就是講經,講淨土五經,這是屬于贊歎門。「清淨口業,稱歎如來名號功德,光明智相」,《無量壽經》自始至終全是贊歎,再細細觀察,淨土五經一論,無一不如是。經學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,他並沒有跟我約定,可是我學習一定是十遍以上到叁十遍,不少于十遍,多的會到叁十遍。爲什麼?古人有一句話說,熟能生巧,我相信,戒定慧叁學,遍數愈多,你遍遍都有悟處。從這個地方才真正發現,佛的經教不可思議,你念十遍就有十次悟處,念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悟處,念一千遍就有一千遍的悟處。

  所以佛經裏面所講的義理、境界是沒有止境的,爲什麼?它是從自性流出來的。自性沒有止境,深廣無際,因此經典亦如是,你的心愈清淨,悟入的境界就愈深、就愈廣,你會悟到真的東西。幾十遍下來,心才會清淨。我們一般凡夫是浮躁的心,只能得到一點佛學常識,今天講佛學,佛學就是佛教的知識、佛教的常識,它的真實義並不知道。開經偈上說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實義是從這裏頭有所體悟,文字上沒有。由這些文字、經文、音聲的啓發,你領悟了,悟入的深廣與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跟慈悲願力有關系,愈慈悲願力宏廣,悟入就愈深。到這個時候,你才喜歡經典,稍稍能領略到佛經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所以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,這真正生歡喜心。

  這裏面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如實修行,一定要如經典上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去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,行爲有身的行爲,像前面禮拜,身的行爲;口的行爲,贊歎,口的行爲;意的行爲,意是意念,起心動念。經本上佛告訴我們,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心愈清淨,智慧福德愈廣大,爲什麼?稱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,外面所修的非常有限,自性本具的是沒有邊際的。要肯定每個人本來都是佛,跟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,爲什麼會淪落到這個地步?那就是一念不覺,迷成這個樣子。所以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,他慚愧心生起來,爲什麼阿彌陀佛如是的偉大,我渺小得這個樣子,我本來跟他一樣,爲什麼會墮落成這樣子,會激發我們勇猛精進。

  今天彌陀慈悲,加持我們、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,我們要接受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協助沒有條件,什麼原因?我們是一體。他承認,我們不承認。他承認,到我也承認,這漸漸就入境界,那阿彌陀佛加持就特別有效果。修行終極的目的是求生淨土,往生淨土之後,目標是成佛,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。成什麼佛?就是成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這是贊歎。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,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禮敬。爲什麼要禮敬?因爲他本來是佛,花草樹木也是佛,山河大地也是佛。我們看到天主教教宗,每到一個地方,下飛機第一樁事情是親吻大地。這非常有意義,這表示愛心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對人、一切都要禮敬,禮敬把我們的傲慢心化掉了。傲慢的煩惱不能輕視,孔夫子說得是非常非常好,你觀察人,這個人有傲慢、有嫉妒,我們就對他敬而遠之。爲什麼?他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《論語》上這一句話,我們入世觀察這個標准,他表現得再好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他吝啬,他傲慢,夫子說,「其余不足觀也」,都是假的,全是假的。學佛要幹真的,不幹假的,搞假的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

  第叁「作願」,作願是發願,意業。「謂修淨土之人,清淨意業,發大誓願,如實修行奢摩他,求生彼國,是名作願門」。奢摩他就是禅定,這有個括號,「梵語奢摩他,華言止,謂止息散亂之心也」。佛常說的,止心一處,有的時候也說製心一處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我們的心止在哪裏?止在佛號,念念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之外,心裏頭沒有任何東西,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。我們修行的方向就是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極樂世界,一個心願,親近阿彌陀佛。見到阿彌陀佛之後,永遠不離開,那十方度化衆生?分身去了,有這個本事。到達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有神通,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,所以他有能力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化身去的。

  化身到佛那個地方供養,供養是修福,聽經聞法是修智慧,福慧雙修,這個是福慧圓滿的雙修、究竟的雙修,誰能跟你相比?時時刻刻心裏想到哪裏,境界就現前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前面第六品,「發大誓願」,這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參學、考察一切諸佛刹土總報告,四十八願是總結,極樂世界就是從四十八願裏面流出來的。那我們可以這樣說法,四十八願是會集的,會集一切諸佛刹土真善美慧,所以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刹土,一切諸佛贊歎彌陀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生在今天的世界,六根所接觸的真苦,苦不堪言,人不學好,學好太難太難!今天我們不把求生淨土放在第一,那就是大錯大錯!我想學《華嚴》,我想學《法華》這大經大論,行,到極樂世界再學。到極樂世界,你是阿惟越致菩薩,你學《華嚴》誰給你講?毗盧遮那佛給你講,比賢首、比清涼高明多了。換句話說,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有第一優秀的老師,無論學什麼,你都非常快速。這個要感謝阿彌陀佛,要知恩報恩,不是阿彌陀佛加持,怎麼可能有這種緣分!那我們要對得起阿彌陀佛,我們就決定往生,跟阿彌陀佛見了面,才叫真報恩,這真聽話。我們自己有成就,所以說是佛度有緣人,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、親朋好友,你就全部都聯絡上。爲什麼?這人有緣,有緣,我說話他聽,他喜歡,他相信,不懷疑。過去生生世世這些關系全連上了,第一批得度的。我們想用什麼方法度他?肯定是念佛法門,把他們統統接引到極樂世界,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這叫普度衆生,要有這樣的大願。

  修行奢摩他,用我們的話來說,修行,心定在彌陀佛號,定在西方淨土。真幹,一部經夠了,甚至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名號就夠了。二六時中執持這一句名號成就的人很多。李老師當年在世,常常提示我們,那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著念珠,掐著珠子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對一切人都那麼樣的謙卑、恭敬,笑咪咪的。他一天到晚佛號不中斷,你問他什麼,他跟你笑著都是阿彌陀佛,不知道你跟他說話他有沒有聽到,不曉得,反正他回應你的,就是對你滿面笑容、慈祥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句句佛號讓你聽進去,其他的什麼也不知道。這些人跟鍋漏匠一樣,沒念過書,沒有文化,所以在社會上沒人瞧得起。老師告訴我們,那是什麼人?那真修行人,那真是大成就者。他們往生,古人有句話說,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上智跟下愚可以劃等號。上智是非常聰明,一聞千悟,他開悟。這種是下愚,下愚他這個方法,很短的時間,應該都不會超過叁年,他往生肯定是上輩上生。爲什麼?他的方法跟上根人一樣,上根人也是的,製心一處,不會動搖,他是下下根,也是製心一處,不會動搖。

  我們學上上根學不到,李老師說,反過來我學下下根,學了十幾年也沒有學到,沒有法子。怎樣才能學到?像黃忠昌一樣閉關能不能學到?他沒有學到。爲什麼?他閉關寫了不少東西,他有修行報告、有日記留給後世。真正學到是什麼?閉叁年關,一個字也沒有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那才真正學到,決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