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九九集) 2012/9/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9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九十五頁,最後一行,科題,「現瑞證轉」。這裏面分叁科,就是分叁段,第一段是「法」。法裏面分兩段,第一個小段「放光普照」。請看經文:
【作是語時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。普照一切諸佛世界。時諸佛國。皆悉明現。如處一尋。】
這是說生、佛,衆生跟佛感應之快不可思議。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感應?我這個提問,同學們應該很清楚、很明了。前面經文都說過,清淨心就有感應。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,渾水、濁水,再加上波動,這就是風浪,所以我們感的能力被夾雜了、被染汙了。不是佛沒有應,佛真的是有應,我們不見不聞,這就叫業障。業障消除,感應就明顯的現前。我們有業障障礙住,怎麼求沒有感應,對佛法信心失掉了。這個損失太大了,一生當中遇到有出離的機會,遇到成佛的機會,叫當面錯過。
昨天,清華大學,那些都是領導階級的,到這兒來訪問,談到傳統教育的推動,困難重重。所有困難我們把它總結起來,就是一個字「信」。這兩百年來,我們把這個字喪失掉了,對傳統、對祖宗沒有信心,這是所有障礙的根本。過去我在臺灣,這早年,六十年前,胡秋原先生所說的,我們今天最可悲的,這是講知識分子,最可悲的就是喪失民族自信心,造成了社會混亂,居住的環境災變異常。一般人不知道,以爲這是自然災害,于我們人力不相幹。這個災難會一年比一年嚴重,什麼時候災難能停止?我們信心恢複,災難就沒有了。人對自己沒有信心,什麼事業都不能成就。信,仁義禮智信這是五常,五常最後一個字,底限,這個字沒有了,五常全完了。你看看今天這個社會,許許多多的人不仁,他不愛人,爲什麼不愛人?他不愛自己。所以,一切都是以自己爲根本,不愛自己,不尊重自己,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
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,孔子作《春秋》,他做注解,《左傳》,傳就是注解。古時候用這個傳字,是注解裏頭最真實而沒有錯誤的,就是跟孔子的意思完全相應,這樣的注解才能成爲傳;如果達不到這個標准,則古人叫疏、叫解、叫注,這都是次一等的。所以,傳幾乎等于經。他在《左傳》上有句話說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常就是五常,仁義禮智信,完全沒有了,這社會上什麼樣子?這個社會上就是妖魔鬼怪。形,像一個人,念頭不是人的念頭,行爲不是人的行爲;人的行爲、人的念頭一定跟五倫五常相應,他跟五倫五常完全相悖,這是今天的社會。所以少數志士仁人想努力來恢複,能不能做到?這是我們昨天在一起談論的核心,如果我們真正回頭,能做到。真正回頭,我們放棄名聞利養,我們放棄自私自利,我們放棄貪瞋癡慢,行。
《群書治要》昨天送給他們大家,《360》,大家翻了一翻。最重要是什麼?就是領導人。你在一個學校做校長,這領導人,你要想把這個學校做好、辦好,校長帶頭,大家就服了;校長只說不做,他辦不好。一個家庭,家長是個帶頭人,家長自己沒有做好,他這一家人誰相信他?一個公司,老板沒有做好,員工怎麼會信他?胡小林做了這幾年實驗,做得非常成功,就是什麼?從自己做起,絕不空口說白話。空口說白話說得再好,別人不會聽,也不會尊重你。爲什麼?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。古時候,能說不能行,國之師也。人人都有非常好的根基,懂得什麼?叁人行必有我師。你說那個好的東西,我一定學習,你行爲上不好的東西,我看到了,我會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無論什麼人都是老師。從前行,現在沒有了,現在人不相信,現在人你能說不能行,人家瞧不起你。
所以,昨天他們來了,讓我想起好像是二00七年,清華錢教授到香港來訪問,我們做了好像二、叁個小時談話,有錄像。他問我好幾個問題,其中一個問題問我爲什麼要提倡《弟子規》?我當時回答他,我說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擺上一個天平,天平這邊放的是《弟子規》,這邊放的是四書五經、十叁經、《四庫全書》,我說它的重量相等。他聽了很驚訝,他說這爲什麼?我就告訴他,這邊一堆四書五經、十叁經,加上《四庫全書》,是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《弟子規》這邊是笃行。如果這麼一堆東西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幹,生活沒用上,工作沒用上,待人接物也沒用上,它等于零,還不如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這個落實還真正對我們有用處。這他才明白。實學,真實的學問,我學到這一點我真做到,這受用叫讀書樂。夫子之樂從哪來的?怎麼來的?笃行來的。「學而時習之」,你看前面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是學,「學而」,後頭「時習之」,那個習就是笃行,落實了。所學的東西落實在生活上,這多快樂,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孔顔之樂。孔子當時在世,他沒有地位,他沒有財富,他樂的是什麼?顔回就更慘了,箪食瓢飲,物質生活都成問題,他一天到晚快樂。樂從哪裏來?樂在道上。古聖先賢、孔子所傳這些道他明白了,他完全得到受用,他快樂無比!
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的大智大德大能,這學佛的人知道,在世間示現的是什麼生活?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不是表演幾天,一生,叁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教學,就完全落實。七十九歲圓寂,圓寂在樹林裏頭,不是在房間裏面。他這個裏頭有真樂!古人有所謂「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」,人生最大的樂事,他們教學都教出人才,是傑出人才。孔子有七十二個人,弟子叁千,叁千人,他們的言行都可以做社會大衆模範;這七十二個特殊人才,都可以做爲大臣,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。這老師怎麼會不快樂!學生快樂,他做到了。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學習,也小有成就。
我們在前面學過,世尊法運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什麼是正法?有講經的,釋迦牟尼佛講經;有聽經的,出家、在家這麼多大衆;有修行的,這裏頭有真幹的;有證果的,阿難證的是小小果,算是證果的,這就叫正法,四個條件具足了。如果有講經的,有聽經、有修行的,沒有證果的,這叫像法。沒有證果的,像法。有講經、有聽經的,沒有真正修行的,這叫末法。所以末法,佛法變質了,變成什麼?變成學術,變成知識,大學裏面可以開這個課程來研究它,沒有完全去修,這叫末法。末法就是沒有真修,沒有真證果的。到最後,說的人沒有了,聽的人也沒有了,修證當然更沒有了,叫滅法。經本雖然存在這個世間,人家當古董,考古學家去研究。這是佛的法運,這個法運講得好,于時間不相幹。
我們把它參在一起,合參,那就是說,還有證果的人,雖然少,也是正法;還有真修的人,雖然沒有證果,這是像法,有真修的。末法時期,什麼是叫證果?證果就是正法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,所以淨土這個法門是正法。一直到法滅,《法滅盡經》裏頭告訴我們,本經也有,末法最後一切法都滅了,這部經還留在世間。依照這部經修行,求願往生,佛還是攝受,還是來接引,佛慈悲到極處。這部經沒有了,沒有人講,也沒有人聽了,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留在世間,再留一百年。這個末後一百年,聽到這聲佛號,相信,發願求生淨土,一心專念,也能得生。這個法門殊勝到不可思議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
這個地方講感應,我們看念老的集注。「我土導師正作語時」,我土是我們這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正在說這個話的時候。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「彼土如來,掌放光明」。「正顯釋尊勸往,彌陀接引」,這個意思我們要能懂,一個勸,一個接引。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彌陀弟子不能不重視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學什麼?一定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大願,希望一切衆生,遇到我他就能成佛。我教他念阿彌陀佛,我教他真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只要人發願求生,往生淨土的條件就具足了。臨命終時一念十念,必定往生,這第十八願。哪有這麼簡單?是的,是不簡單。這個人要肯相信、要肯發願,臨終就念一聲佛號,如果你有天眼,往前面看看,他過去生中肯定供養無量諸佛如來。不然的話他能信嗎?我們學了幾十年還半信半疑,爲什麼?還有很多牽腸挂肚的事情放不下,這就叫半信半疑。真信,真信徹底放下,一個雜念都沒有,這叫真信。真信決定往生,而且往生品位很高。全在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真信。
這叁個層次,我們今天連第一個層次都沒拿到,你說你心裏頭有多少雜念、有多少妄想夾雜在裏頭?念一輩子佛,能不能往生,自己不敢相信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問過一些念佛的老法師。忏雲法師訪問溫哥華的時候,我正好在那邊講經,我們碰上了。這是一生念佛人,天天勸人念佛,我向他請教。我沒有出家,跟他在一起修行,住小茅蓬住了半年,所以我稱他作師父。我說師父,這麼多年來,你念佛往生有沒有把握?他靜默了幾分鍾,告訴我沒有把握。他說的實話,爲什麼?往生有把握,他就不會出國了。他在臺灣有個小道場,很安靜,不必出來奔波,生活過得去。真正有把握,心是定的,如如不動。那個動是什麼原因?對佛法有好處,對正法久住、對苦難衆生有好處,對自己沒有好處,自己要受一些辛勞;但是爲衆生、爲正法,應該要隨緣。沒有這個緣,沒有必要,決定不攀緣;有這個緣,一定要做,這是救苦救難、大慈大悲。說真話!我跟他的時候,他四十二歲,他也屬兔的,大我一輪,我叁十歲跟他。真正在佛法裏頭找到這個法門,深信不疑,這太難太難了。
忏雲法師那樣的大德,當時在臺灣出家人當中,大家贊歎,把他排在第一,認爲這是個真修行人,真正大德。我有機會跟他住過半年,半年學個什麼東西?他就教我一個,拜佛,規定我一天拜八百拜,早課叁百拜,中午吃過午飯之後經行,經行之後拜兩百拜,晚課叁百拜。山上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